刘静
未来制造会打破企业的边界,实现全社会的制造资源共享。
数字制造现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通用电气携带“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来势汹汹。中国的工业企业如何理解数字制造?在未来的先进制造中,中国制造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工程机械制造知名企业三一集团对未来的制造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们一直在进行网络服务型制造的探索。”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流程信息官贺东东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
在贺东东的理解中,未来制造最重要的是要把客户需求和完美交付之间打通,实现非常敏捷的客户响应和市场需求的产业链。体现在制造环节,就是能够通过智能系统、智能品牌实现分散式、点对点、快速、敏捷的制造系统。
CEI:在三一集团提倡的“网络服务型制造”中,需要的核心技术支撑是什么?
贺东东:实际上有很多方面。首先需要搭建一个信息化的支撑智能化制造信息平台,包括ERP系统、MES系统、物流仓储系统等。其次是在部分制造设备端,自己设计制造一些专业机床和制造设备。最后还有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ECC体系,在终端设备上通过传感器,搜集到设备运行的信息,反馈给管理人员,在生产的预测、研发的指导、质量的监控上,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站在服务的角度,三一集团生产的泵车里装置了很多传感器,通过ECC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到油温、工作时间、载荷和车辆的运行轨迹。客户可以通过系统更好地管理车队、行驶路线和工作量。我们也可以根据数据改进设计,并且提早预测是否需要做保养。一旦哪里出了问题,工作人员能够提早介入,提高设备使用的可靠性。
CEI: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三一集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贺东东:最大困难是如何实现系统性,搭建起整个体系。这个体系涉及整个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体系的运行效果。也就是说要同时从每个方面下手,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完美,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如果只是在局部引进一些数字化制造的技术,当然也会有效果。但是这个效果非常有限。没有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单独去做某一个环节的优化,虽然投资仍然很大,但效果有限。智能化制造要把整个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做好。
CEI:到了什么阶段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的数字工厂?
贺东东: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富士康,虽然提到机器人制造,但是苹果的iPhone6大多数还是人工装配。我相信在未来制造里,人的力量是不能够完全被替代的。
一个智能化的全自动无人工厂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一个手段,一切都要具体去看。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主要考虑的肯定还是性价比的问题。某些环节人工去做性价比更优,某些环节全自动机器人去做更优。这需要一方面衡量机器人本身的智能化柔性程度,有多大程度能够接近或者超过人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也要看使用的成本,制造的成本必须要降到有经济效益的程度。
CEI:在实现未来“网络服务型制造”的目标里,作为中国制造企业,你认为还有哪些关键性缺失?
贺东东:与德国提倡的“工业4.0”相比,我们最关键的缺失在于全社会的协同。德国的制造是更大范围的,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从市场、客户到智能化制造的全社会协同。
比如说接到一个订单,可以由几个不同的企业协作生产,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可优化全社会的设备加工能力。但是要实现这一点,从制造的环节来看,协作企业的订单指令标准和属性需要一致,每个企业的网络也要相连。
我们目前只能实现企业内部的协同,在企业内部尽可能做到智能化制造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三一集团内部有亚洲最大的数字化工厂,但是在数字制造过程中,零部件大部分还是由三一集团自己生产,在自己的加工设备上制造和优化。即使有合作生产,也是通过传统的采购方式,这种方式周期长、响应速度比较慢。
我们还没有做到利用其他企业的加工能力,帮助加工零部件,实现完全一体化的管理。在这种一体化下,我们的制造指令分解完成之后,可以直接传递到其他企业的工厂,生产完成立刻运送回来。
这是把整个社会的制造能力当成一个工厂来管理,这一点是我们和德国企业目前最大的差距。不论是工业4.0,还是工业互联网,其方向都是全社会的协同。单靠企业自发的合作配合,目前还很难取得本质性变革。想实现这个目标,要依靠全社会、行业组织,政府要制定政策标准,全社会需同时推进和努力。
CEI:你认为这种全社会协同的“网络服务型制造”会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贺东东:最大变革是未来制造会打破企业的边界。到目前为止,制造行业还是每个企业有一条自己的供应链。如果实现了未来制造的构想,全社会的制造资源会全部共享。
第二个变革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的定制。现在绝大多数工业产品是大型批量化生产,比如说家电、轿车、风机等。在实现工业4.0、数字化制造后,个性化程度会大幅度提高,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制造企业的后台和系统也能够支撑起多样化的制造。
另外,整个工业链的敏捷程度会大幅度提升。现在的制造业中,如果客户买的是批量化制造的产品,生产速度和周期会很快。如果有个性化的需求,虽然可以做得出来,但时间会很长。以后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敏捷反应会越来越快,个性化的产品也会非常快地交付给客户。
在使用层面,智能化程度会很高。比如说实现远程控制,设备运行状况可以实现实时监控,降低使用成本,提前预测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隐患,大幅度地提升产品服务的满意度。
CEI:这些产业变革在给三一集团带来利润和利益的同时,给资本的构成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贺东东: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会越来越高。三一集团的主营业务是装备制造业,属于我国的传统行业,从一定程度上看,传统行业对信息化投入并不太高。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平均水平来看,他们的信息化投入可能占到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7%,中国制造企业的投入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数字制造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未来会需要很多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对这些稀缺人才的抢夺也会非常激烈。实现智能化制造,需要工业互联网方面的人才,对人才的投入需求会很大。
在生产的设备端,例如机器人、智能化的加工中心,包括未来3D打印、柔性制造的流水线的投入比重都会增加,从事传统简单劳动的蓝领工人占比会越来越低。
CEI:对于三一集团的产业价值来说,这种未来制造将造成怎样的革命性变革或重估?
贺东东:我们会从卖产品转变到到卖服务。过去客户想要使用某个产品,需要购买产权,比如说购买一辆车、一台工程机械,买完才能使用,将来可能直接购买产品的服务。例如,一个客户对于混凝土有需求,他不用再买一台泵车,可以直接购买混凝土的输送或者说制造,整个消费模式、制造模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三一集团单纯从卖设备到卖服务,尽可能满足客户最终的需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对我们产品服务的形式、收入的来源、利润的构成都会有影响。
过去我们的收入和利润都来源于机械销售,以后可能就是后市场的服务。这些综合服务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反过来对企业的组织要求,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有很大变化。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