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
摘 要: 信息技术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从多维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并关注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使评价机制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评价标准 评价模式 发展性评价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学评价是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问题。
1.对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认识
1.1重认知轻情感的评价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让学生学会实践操作、掌握知识技能为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忽视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忽视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评价。
1.2重教师轻学生的评价主体
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是整个评价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活动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以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为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被动,限制其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重结论轻过程的评价结构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学生作品和测试成绩,即只重视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实践结果即作品的评价,忽视对实践过程中的评价;只重视对教学结论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教学是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才进行一次测试检查。
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转变传统评价理念,建立新的评价标准,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
2.信息技术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的建构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①教学评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2.1评价标准多维化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因为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涨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健康学习的根基,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增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例如交流讨论、回答问题、自主探究等。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创新精神等,相应给予积极评价。
2.2评价主体多元化
综合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性。
在每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活动结束时,通过让学生对知识掌握情、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学习方法与策略,总结学习经验,确定努力方向。并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从而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良好的合作需要及时沟通。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使学生相互督促、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成员身上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不断自我完善。
在综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后,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员评价,尽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与奖励。
2.3评价方式多样化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评价方式,除了学期末测试之外,还可以采用分层任务设置、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袋、信息技术竞赛活动等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2.3.1分层任务设置。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教师可设置分层任务。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任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可设置基础任务“制作形状变形和运动变形”,拓展任务“制作逐帧动画”,兼顾不同层次学生,使其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2作品展示。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及时地进行展示。例如在“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制作一个可上传图片的动态网站,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ps作品上传,并进行交流、点评、改进。也可鼓励学生发布至自己或班级博客上,在让他人欣赏的同时,也可听取意见和建议。
2.3.3成长记录袋。教师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记录,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内的各项内容,采用描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进行规范、完善的形成性评价。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与学生交流,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总之,构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评价体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评价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评价程序。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评价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注释: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28-129.
参考文献:
[1]杨晓.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2]李慧燕.教学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