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
摘 要: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第一站。教师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针对学生的差异布置作业,让学生既能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分层次作业 布置方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改变传统观念,不应当以作业多为好,而应当以巩固知识点和确保教学质量为目的,布置量少但质量高的作业。老师在设置数学作业时,应当考虑到学习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相融合,要对作业的方式有一定的创新,要让所有的学生在作业中都得到进步。
1.分层次作业的内涵和作用
1.1分层次作业的内涵。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指老师对全班的同学布置相同的作业,没有区别的填灌式教育。分层次作业是指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对作业的难度进行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进行练习。
1.2分层次作业的作用。
作业的分层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业进行练习,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对数学学习有积极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不同的考察方式和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而且可以让老师对各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果有一定的了解。
2.分层次布置作业需要遵守的原则
2.1充分性原则。
在分层次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之间进行学习交流。老师要对不同小组的状况进行了解,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老师的辅导和帮助,要确立学生为主导的学习体系,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2.2过程性原则。
作业是学生对于掌握知识的自我检测,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学习情况的途径。老师应当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3课内外联系原则。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其中讲解的知识比较有限。这些知识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因此,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时,适当引入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联系学习,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掌握和巩固,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能力。
2.4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地学习。因此,老师应当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肯定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自信心,有学习兴趣。
2.5层次性原则。
在布置作业时,应当遵守层次性原则,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应当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能在作业中能力得到发展,积极性有所提高。
3.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法
3.1准确把握学生现状,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不可一视同仁。因此,老师应当在布置作业时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有所进步。
在设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难度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选择相应的练习。分层次作业要在对知识点的巩固上有一定的不同和阶段性,既要能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要能让后进生能完成。不能不根据学生的不同而笼统地布置作业,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度进行调整,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层次不同的作业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让学习不好的学生在作业中有了一定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提高了整体学习能力。
3.2分层次评价学生作业。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老师也能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老师正好以此信息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培训和练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作业进行分层是有一定意义和效果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而且可以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符合了素质教学的要求,进而培养出有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红.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教学平台,2012(2).
[2]杨作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布置的探索.新课程.小学,2012(9).责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