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华,陈 琳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戴晓华,陈 琳①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作用越发突显的“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但相对稚嫩,尚处于边建设边研究的阶段,不管是在认知层面、建设层面还是应用层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认知度低,建设水平不高,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等。该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引领、积极适应、优化平台、组织竞赛与创新评价、优化技艺等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微课在中小学的有效应用。
微课;资源建设;教学应用;优化策略;教育信息化
在2012年的年度汉字评选中,“微”字脱颖而出。“微生活”360度无死角地充斥在我们周围:“微博”改变着阅读方式,“微信”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微小说”“微电影”丰富了原有的娱乐形式……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来临,对教育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微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教育界关注的目光。
微课在国内有“微型课程”“微讲座”“微课程”“微学习”“微课”等多种不同的说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在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对微课的认识也渐渐从最初的“一种新的资源构成方式”(微型资源构成)拓展到“一个简短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微型教学活动),最后提升到“一种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微型网络课程)[1]。但无论如何,微课的精髓就在这个“微”上,“微言大义”—形式上,它以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为教学载体;内容上,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等)。简而言之,本文认为,微课就是利用微短的教学视频来讲授单一知识点的一种特殊的授课形式,它正以其“短、小、精、活”的特点席卷全国,为广大教育研究人员所关注,而且广大的一线教师们还制作了许多精彩的微课视频。
由于微课是由国外引入的,国外的建设相对较早,现已建设并应用了一批优质的微课视频资源库,如英国教师电视网站视频库(Teachers TV,TTV,http://www.teachers.tv)、基于维基功能的视频资源库“观看知道学习”(WatchKnowLearn,http://www.watchknowlearn.org/)以及“英语中心”英语学习视频内容库(WatchLearnSpeak,http://www.englishcentral.com)等[2]。而我国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各地相继举办微课制作以及相关的培训讲座,部分省市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微课大赛,以期通过这种形式,让教师了解微课、制作微课、使用微课,进而在教师群中推广微课。下面从微课建设现状及相关的微课比赛两方面来具体阐述微课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快速构建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师、学校,还是各级政府、社会大众,对微课的关注度都在日益提升,从一开始的一知半解到逐渐的大力推广,微课的建设及其应用正以中小学校为中心逐步向社会各界辐射。
1. 典型省市建设情况
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截至2012年9月就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3]。此外还构建了“佛山市中小学名师精品课例(优秀微课)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微课拍摄及制作的相关服务和指导。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在由河北省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办的“V大赛”活动中,平乡县实验中学辛贺华、庞西宏等12名老师申请的“微课在教学答疑中的应用与研究”,被立项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4](“V大赛”倡导用短小的案例或片段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要求征集课例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5]。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做中国最好的微课程在线平台”为目标,建设了微学习课程网以及微视频学习平台,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微学习资源。
湖北省汉口市滑坡路小学2013年初率先在全市中小学中推出100余部“微课”,涉及语数等10余门学科,在学生中掀起“淘课热”,短短半年时间,访问量就超过上万人次[6]。这些课由60余名教师精心制作,时长10分钟左右,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学生皆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免费观看。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小畅学礼仪”微课程于2013年9月中旬“上线”。实验小学以礼仪教育入手,发动学生、家长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形式,共同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短、平、快”礼仪教育视频课程。所有的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有课程的策划制作全由学生、家长共同完成[7]。目前学校已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课程视频。
山东省高青县充分利用暑假教师总结、反思、充电、提升的有利时机,按照“汇集精彩瞬间,博采智慧火花,聚涓涓细流,铸教育辉煌”的思路,启动“微课型”超市构建实施工程[8]。并通过高青教育网开通登录查阅检索系统,为全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最直接、最现实、最可资借鉴的帮助,打造具有县域特色品牌标识的“微课型”超市。
由上可见,目前微课发展还是处于边建设边研究的“摸索”阶段。虽然微课发端于佛山,但微课的建设并没有止步于佛山,而有遍地开花的趋势,各地都在积极地投入到微课的建设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为微课的建设及推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遗憾的是,这些已建成的或在建的微课仅停留在小范围的试用,缺乏大面积的推广,其普及度还不够。
2. 网站及移动客户端建设情况
目前的微课网站大致包括三类,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搭建的资源聚合平台(与微课功能类似,但不是纯粹的微课网站),二是微课比赛的作品提交展示平台,三是教育培训的机构或公司自主开发的网站平台。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www.cbern.gov.cn/)是教育部主办的国家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也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服务平台,是专为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和网络化学习的平台类门户网站,其中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就是以微课这样短小视频的形式呈现的。它早在“九五”期间就开始建设,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eduyun.cn/)的一个子平台,网站的建设汇聚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经验,经过不断发展,内容覆盖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使用对象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微课网(http://www.cnweike.cn/)是中国微课大赛参赛作品的提交平台,它不只是展播平台,更是借鉴、学习、交流、创造的平台,平台资源库中包含了两万多例微课教学视频。该平台不仅仅展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优秀微课案例,还包括有关微课的学术研究、教育资讯以及微课制作的交流等等,网罗了有关微课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微课入门的首选网站。
微课网(http://www.vko.cn/)是2012年上线的一个新在线教育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学生群体。它由北京某公司开发运营(营利性质),是中国首家“ESNS”网站(教育社交网络),将互联网的分享、互动融入中学教育中。在微课网,有众多北京名师参与的微缩精品课程,瞄准中考和高考,以期构建一个新的在线初中及高中学习体系。
相较于网站来说,在移动客户端方面,微课的应用相对较少,多是基于某个微课网站平台来开发移动客户端,如上面的中国微课网和微课网,各自推出了“全国微课程大赛移动客户端”及“微课拍拍”。客户端功能与网站平台功能大同小异,在原来的基础上方便了移动学习者的学习与交流,如“凤凰微课”。
2012年12月28日,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将6000多个网络视频课程向海内外观众免费开放。客户端中包括的微课内容,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工作、生活,涵盖基础教育、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医疗保健、商科法律、科普知识、生活艺术、中华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人文、农业科技、林业科技等领域[9],能够满足大众学习的各种需求,从而将微课普及到了社会大众的各个阶层。
由网站及移动客户端建设状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建设微课涵盖的面较广,中小学教育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能被制作成微课来帮助学生学习,由于精力及经费等限制,微课的建设质量普遍不高,有些网站甚至无法正常观看微课视频;但是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或公司建设微课瞄准的多是小升初、中考或高考,目的性特别强,微课建设质量相对较高,然而学习的费用随之成为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
2010年11月,佛山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地市级中小学优秀微课资源征集评审大赛,首次提出了微课/微课程的概念,受到了众多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形成了 “佛山微课”现象。而佛山的微课热也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从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先后有15个省市的各级教师积极参与到比赛中。以下是佛山微课大赛(如表1所示)[10]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如表2所示)[11]的评价标准(截取部分)。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微课的质量及应用的效果,制定的标准越高,参赛制作的微课也就越好,应用到课程中也就越有效。
表1 佛山微课大赛评价标准(节选)
表2 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标准
由这两个评价标准可以看出,相比佛山的微课标准,全国的标准制定得更细致、更全面,尤其对各级评价指标的阐述更为具体。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的指标说明差异明显,佛山的标准更注重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否能够真正让学生比传统课堂更加轻松地学到知识,而全国的标准偏重于对微课教学手段的评价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此外,全国标准有一个特色评价—网络评价,微课通过在网络上展播,让许许多多的人关注到它,将比赛与宣传进行有机融合。这样的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微课的应用。
随后微课比赛更是上升到国家级协会组织的层面,2013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微课程大赛[12],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以中国知网为检索资源库,“微课”及“微课程”为主题,截止到2013年底共检索到有效研究论文103篇(剔除高校对微课的研究),研究内容取向如下图所示。
中国知网收录文章中微课的几大研究方向示意图
就目前情况来看,微课研究多集中在“微课”概念本身的意义上,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研究微课在学科教学(多以信息技术课为主)中的应用,但均是提出理论方案而非实际应用。而对中小学校来讲,微课最大的价值是教学研究,如研究微课的教学设计等,真正应用于学生学习的还不是很多。
微课从提出概念到现在,仅有三年时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相当少,无论是微课的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总结都极度缺乏,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地筹备与建设,但是似乎真正应用到学校教学中的极少,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课在学校、教师渠道的阻塞
虽说通过微课比赛,不管是全国组织的还是地方组织的,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们了解了微课,并参与到微课的相关建设中,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包括经济较发达地区)对微课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有的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种教学形式,没想深入了解,进行相关的研究,就妄谈应用了。而学校,也相应地缺乏对微课的重视,或仅仅是把微课当作比赛,只是为了获得荣誉,在浅层次理解微课基础上就开始制作微课,微课质量也就大打折扣。
2.微课在家长、学生渠道的阻塞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家长也是教学环境中的一部分,通过访谈部分家长和学生得知,目前许多家长和学生也都还不了解微课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一些乡镇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偏低,很少关注到有关教育方面的事;中小学生自主性相对较为缺乏,鲜有主动去寻求对自己有帮助的微课视频。
微课不像资源包,不能简单地随便堆砌,它注重视频的整合性,对交互性也有较高的要求,还要有相应的链接等等。很多人只是把微课理解成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孰不知,微课与平时教学是不一样的,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对重难点的把握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单个教师很难做成高质量的微课,因为教师个人包括微课设计、上课都已经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还要牵涉到拍摄、制作、上报以及审核等一系列工作,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做,很难把每部分都做好,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
教师个体做微课力不从心,但目前鲜有学校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协作,即使有,其中相当比例也只是为了应付比赛,获得荣誉等,而不是从为学生考虑的角度出发,微课的整体质量不高也就显而易见了。
1.缺乏及时的课后评价
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很少,而在这少量的应用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因为微课学习多以非正式学习为主,教师不是在课堂中使用微课,而是用在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教师很难做到及时评价,就像做的作业没人批改,无法得知作业的对错,那作业也就毫无意义了,相应地也就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没有热情去应用,最后就只有敷衍了事。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评价也应该相应的发生变化。
2.缺乏成体系的微课评价标准
正因为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导致老师们制作出的微课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微课教学的混乱,与微课的本意—不在于花哨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把知识点讲透彻—相去甚远。设定标准的评价指标并不是对微课的限制,而是对微课提出最基本的要求,符合这样的要求的才可以被用来教学。如果没有这套评价标准,低质量的微课流入到学生手中,学生学习起来反而会事倍功半。
微课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微课的应用也应加速跟上,建而不用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讲授,微课的应用也并不是盲目地应用,必须针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的应用才是有效地应用。针对微课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优化策略。
微课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现状[13]显然不利于微课的发展,其在理论方面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还缺乏相应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微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管是研究者还是教师们对微课的概念内涵的界定都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以自己的理解去制作微课、使用微课。一线教师是真正去运用微课教学的人,也就是最早去推广应用的人,他们对微课的理解多是来自国内的期刊文献以及专家学者的宣传讲座,很少会去关注到源头—微课到底是什么,真正的微课是什么样,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对微课本身就缺乏认识,各执一词,连本源都没搞清楚,何谈发展,所以说微课迫切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探讨,明白它的真谛。
对微课本身缺乏有深度的研究,限制了在广度上的研究拓展,上页图展现的就是如此情况,微课的概念、内涵只是众多研究中的一支,其他如微课资源的开发、微课如何更好地帮助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微课的教学策略、微课在校本研修方面的应用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而现在,随着“微课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甚至是家长都成了微课迷,这就需要建设更多高质量的微课来满足需求。为此,加强微课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微课建设标准的制定、微课有效教学的设计、微课推广传播的监管体制等。
目前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基本都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的,教师与学生接受微课大多是被动的、单向的。就像被动接受某个新事物,心里会产生抵触情绪,微课应用就会产生断层。因而行政推行是一方面,另外,要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推送等多种形式让教师、学生及家长了解微课以及微课中优秀的课例,将用户群快速扩大,促进微课的有效应用。
首先是微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所授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所有的重点解析必须达到精炼化,而不是纯粹的简单化,详细地描述每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在讲授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应迅速切入正题,将主要的教学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可以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为枯燥的讲授增加活力;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评价及反思。由于微课时间短,不可能在课中还穿插进评价,打断学生的思路,在课后,需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从而通过这些反馈来更新微课内容,精益求精。
在学生方面,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对那些理解能力强、自主性强的学生,只需提供优秀的微课课例,或者他们自己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自己所需的课程教学;对于理解能力强、自主性弱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就尤为重要,在他们学习微课中出现开小差,或者完全不去学的时候,要及时地提醒、督促,可以用一些小奖励来刺激他们,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以快乐学习为最终目标;对于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就需要适当地降低微课授课内容的难度,以少量多次的形式逐步帮助他们理解,但这也需要教师有更多地耐心来进行教学。
从以上分析的微课网站及客户端的建设情况来看,虽说面向的对象都是中小学的教师及学生,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企业或公司这两种机构所搭建的平台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功能方面。前者以单向发布为主,缺乏一定的互动;后者注重双向交流,内容却比较局限(仅限于考点)。各有所长,所以说互相借鉴是搭建高效微课应用平台的一条捷径。
胡铁生[14]认为,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这里面少了交流这个重要的功能,缺乏交流,整个平台就没有了活力,只是单纯的资源聚合。一个好的课堂,师生的交流互动会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而一个好的平台,建设者、管理者、用户之间的不断交流、不断改进,会促进这个平台资源的优化升级,形成螺旋式发展。
平台优化的具体方法为:在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方面,借助企业较为先进的技术将平台的各项功能更加完整化、全面化,尤其要满足使用者进行泛在学习与跨平台学习时的需求,这是现代化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教育企业或公司方面,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补充完善整个教学体系的微课课程,使一节节微课从一个个点串成一条条线,结成一个个知识网络。最后,将串联起来的微课放于平台之上实现共享、交流,从而生成新的资源,进行新的共享与交流。
这也是“公建众享”[15]的体现,由政府来提供经费支持,以名师微课为主导,“众享”不仅局限在学生范围内的学习与共享,对广大教师也是一种启发,教师通过对名师微课的揣摩,学习其授课风格、授课内容、学术精神等特质,尽快成长为名师[16],进而提供更多更好的微课课例,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有竞争才有进步。微课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最优秀最精心制作的微课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标杆,从而引领微课向更高层次发展,制作出更优质的微课。目前举办的中小学微课大赛在规范度上是有所欠缺的,承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都有,甚至是一些企业也参与其中,导致微课比赛贴上了商业化的标签,而教育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亟需要制定规范化的微课比赛制度,使比赛正规化,参赛者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有竞赛就需要评价,就得有一定的标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电子书包有电子书包的建设标准,数字校园有数字校园的建设标准,微课的建设及其应用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的规范和体系。微课的形式可以多样,但还是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性的标准来约束,使微课制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量级标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在平台功能的拓展上下功夫。参赛者不仅要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平台上,还需对一定量的其他参赛者制作的微课进行评价,实现学习者(观看竞赛平台的作品并对作品提出反馈的人)和制作者的“双评价”体系。对微课评价只记录访问量是不够的,关键要记录观看微课的时长,有的微课可能访问量很高,但大部分其实只是进去看了一下,并没有仔细看完,可以设置超过时限观看时长过少自然退出机制,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张尧学院士说过,要用拍电影大片的方式来制作网络教育资源[17],制作优质的微课也是一样,需要拥有精湛的拍摄技艺。
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18]。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导致整个微课的失败。而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技术是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19],画面质量直接影响授课效果,学生无法看清(画面不清晰、抖动等)、看懂(画面切换不合理、后期编辑混乱等)教学内容,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如果学校没有配备专门或相关的摄像人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员的协助。
在拍摄艺术及呈现艺术方面,目前基本上无艺术性可言,多以结合PPT等多媒体的教师讲授或课堂实录片段这两种形式呈现[20],制作者仍固化在以前制作精品课程的思想上。要跳出原有的框架,即使是课堂实录,也可以通过多镜头的切换与采取推、拉、摇、移、跟等不同的镜头运动形式,使画面更丰富,更有动感。在后期加工时多添加与内容相适应的形象化动画,中小学微课要以趣味性为主,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微课是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并在设计开发之始便考虑了应用的问题。尽管目前在中小学校中应用不多,但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不管是在线应用还是面对面的教学应用,微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虽然它还不会成为主流模式,只是现有课程形式上的一种有益补充,但是它前景无限,随着微课应用范围地逐步扩大,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必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3]张东,张学军.信息化曙光照亮中国教育未来[N].中国教育报,2012-09-29(3).
[4]平乡实验中学“微课研究”立项为省课题[EB/OL].http://txy.hebnews.cn/xingtai/3559.html,2013-11-12.
[5]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6]汉口一所小学首次推出“微课堂”教学精华录视频[EB/OL].http://edu.zjol.com.cn/system/2013/10/03/019625763.shtml,2014-06-06.
[7]嘉定区实验小学举行“小畅学礼仪”微课程首发式[EB/OL].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quxian/jiadingqu/2013/09/22/566090.html,2014-06-11.
[8]高青县创新教研思路构建“微课型”超市[EB/OL].http://www.sdedu.gov.cn/sdedu_sxjcx/sdedu_sxjcptxw/201307/t20130709_138322.htm,2014-06-06.
[9]张建列.微课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N].广东科技报,2013-01-18(7).
[10]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在线报送与点播系统[EB/OL].http://hudong.fsjy.net/,2014-06-08.
[11]教育部发布“微课”评审新标准[EB/OL].http://www.cnweike.cn/?c=main&a=newsdetail&id=6,2014-06-08.
[12]陈琳,李振超.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8-41
[13]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14][18]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5]陈琳,王矗等.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73-77.
[16]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114-118.
[17]陈琳,李凡等.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9-75.
[19]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0]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戴晓华: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daixiaohua72@126.com)。
陈琳: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方式、教育现代化(chenl6666@126.com)。
2014年6月10日
责任编辑:马小强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Microlecture in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ai Xiaohua, Chen Lin
(Educational Institut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In the “Micro era”, micro-blog, micro-message, micro- fi lm and micro magazines hav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Microlecture emerged, but relatively immature, and it’s in the stage of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Whether in the cognitive level,building level or application level,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s low awareness, lower level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research leading, actively adaptation, optimizing the platform, organizing competitions and innovation evaluation, optimizing techniqu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icrolec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G434
A
1006—9860(2014)09—0078—06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课题编号:BCA120025)的阶段性成果。
① 陈琳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