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研究*

2014-11-28 03:29王济军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一对一实验班跨文化

王济军,余胜泉

(1.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041;2.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研究*

王济军1,2,余胜泉2

(1.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041;2.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正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研究热点。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提升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利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来破解这个难题值得关注。该文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案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跨文化交际素养提升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知识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具有个性化和层次性的特点,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该文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策略。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跨文化交际素养;准实验研究;技术与教学融合

一、引言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当前,以人手一台数字设备为代表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正在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研究热点。所谓“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可随时上网在线学习”。[1]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国内外的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一对一”数字化教和学的实践。

跨文化交际素养是指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素质和涵养。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我国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并不高,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提升正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否有助于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提升,从而破解这个教育难题呢?本研究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二、研究现状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相关研究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与传统数字化学习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个性化”和“移动性”。余胜泉教授认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使教和学发生了实质性变革,可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课堂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在促进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有效渗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实新课程三维素质教育目标, 实施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2]。目前,国内外有一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典型研究,比如MLTI(Ma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缅因州学习技术创新项目)、HSLI(High School Laptop Initiative,德克萨斯州欧文独立学区的高中笔记本行动)、FSD1:1、OLPC(One Laptop per Child,一童一机)项目、CFF(The Classrooms for the Future)、TIP(Technology Immersion Pilot)、“跨越式”等项目[3]。2010年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出版了《教育中的一对一:当前的实践、国际比较研究证实及政策启示》研究报告,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推动的“一对一”教育项目开展了国际比较研究。报告认为,针对以往使用ICT的教育状况,这些“一对一”项目举措代表了一种质的进步,因为每个孩子都配备了无处不在的个人设备(通常是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或掌上电脑)[4]。在国内的实践领域,有研究者分别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等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相应探讨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5][6]、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7]。

(二)信息技术促进跨文化交际素养提升的相关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Shaughnessy认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外语教学中就有了利用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软件渗透跨文化知识的实践[8]。计算机网络兴起以后,网络被认为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的一项可靠的交互通道[9]。如表1所示列举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促进跨文化交际素养提升的应用研究。

表1 信息技术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提升中有了一些应用,这些应用主要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创设文化学习情境、呈现多媒体材料、提供网络资源[10],作为认知工具和基于媒体交际[11]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从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视角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理念来看,这些研究并没有关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方面的作用,技术所起的作用还相对较浅或者比较单一,不能顺应当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理念。因此,本研究力图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提升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对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影响。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方案。

(一)准实验研究设计

1.自变量与因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因变量为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包括意识、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

2.无关变量的控制

为了降低无关变量的影响,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除了有无笔记本电脑的差异之外,其他条件基本一致。比如,两个班级采用同一位教师授课,采用同一教学模式,都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内容一致,教学时间相同。

3.实验对象

本研究选取H学校六年级2个自然班,H学校是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跨越式”课题学校之一。以不打乱原有教学班级和教学秩序为前提,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其中实验班为该校的网络班A,共31人,采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每个电脑都可以通过无线连接到Internet,教师和学生基于VClass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特征。对照班是该校的非网络班B,共28人,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辅助学习方式,学生没有电脑,也无法联网,师生在配有多媒体大屏幕和黑板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

4.实验假设

假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

(二)研究工具

1.ICLQ量表

本研究采用I C L Q量表作为测量工具。ICLQ(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teracy Questionnaire for Chine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量表是借鉴Chen 和Starosta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ISS(IS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的维度[12],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关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文化意识方面需要达到的标准(二级),专门针对中国小学生进行编制和开发。该量表包涵了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量表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跨文化意识分测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68,跨文化知识分测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67,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测验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2,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78,是一个相对比较可靠的测试工具。量表编制时参考了已有量表、文献,征求了一线教师和英语教育专家的意见,从而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2.访谈提纲

本研究采用以下提纲对学生进行访谈。因为两个班的学习方式不一样,因此问题略有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对实验班学生的访谈问题

(三)研究过程

实验前,先对这两个班级进行前测,之后实验正式开始。实验班和对照班每周有4课时的常规课,外加一节听读课。在常规课中,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在完成师生言语交际活动以后,进入拓展学习环节。实验班学生每人一台电脑,登录VClass平台,选择材料进行个人听读学习;对照班学生因为没有电脑,教师会选择两到三篇材料,用大屏幕进行展示并播放录音,学生集体进行听读,之后再选择部分印刷材料阅读。实验从2013年9月开始,到2013年10月结束,持续4周时间。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实验实施流程图

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每个单元的拓展材料都是由Words、Dialogue、Chant、Reading、Listening等部分构成。这些材料将文化常识、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容整合到了网络资源中,研究者本着文化性、情景性、趣味性、交际性、层次性和原生态等原则选择和编辑材料。

(四)数据回收与分析方法

实验教学结束后,使用ICLQ量表进行后测,并从两个班级中分别选取了4名学生进行访谈。量化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

四、研究结果

(一)测量结果

对实验班对照班前测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班在跨文化交际意识、认知和能力三个维度以及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班对照班后测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维度上,t=2.09,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知识维度上,t=2.16,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上,t=1.42,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总分上,t=2.56,p<0.05,呈显著性差异(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学习方式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进一步对每个班的前后测数据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两个班在实验前后发生的不同变化。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对照班的前后测分数只在跨文化交际知识层面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1.60,p<0.05),其他两个维度以及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班的前后测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跨文化交际意识(t=3.38,p<0.01)和跨文化交际知识(t=2.23,p<0.05)这两个维度以及总分(t=3.41,p<0.01)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意识维度和总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

为了排除前测数据的影响,本研究将前测数据作为协变量,对其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4所示)。

表4 信息资源提供方式协方差分析结果

(二)访谈结果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实验班的4名学生都表示喜欢听读这些资源,其中有2位学生给出的理由是:“这些材料非常有趣,包含着外国文化,使我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另外,这些资源都有图片和配音,可以一边听一边看”。另外2位学生给出的理由是:“材料很精彩,人物之间的对话自然真实”。对照班的4名学生有3名表示喜欢听读老师在大屏幕给出的资源,“因为这些资源都包含外国文化,对课本的内容是很好的补充,材料带有配音”。有1名学生表示不喜欢,他认为“自己阅读速度慢,老师用大屏幕播放一篇短文,部分同学读完了,老师就把PPT翻页了,但他还没读完”。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实验班4名学生都喜欢这种“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因为‘它’(笔者注:“一对一”学习方式)比较方便、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材料”。对照班所有学生也都表示当然希望自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样也可以“像网络班那样学习”。

对第三个问题,实验班的学生有2人能够听读完这些材料,之后他们还登录材料后面的超链接网址,这是一些与该单元主题相关的英语学习文化网站。对照班的学生每节课都从大屏幕上听读2篇左右的文章,剩下的时间自己阅读印刷材料上的文章,也只有2名学生能够刚刚读完材料,其他的内容就没有读到。

对第四个问题,两个班级学生回答差异很大。实验班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在第一时间利用信息技术自行解决,比如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用电脑上安装的“金山词霸”“有道词典”等进行查询,遇到疑难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时就利用百度搜索、谷歌搜索、在线翻译等等进行搜索和查询,或者请教同伴,实在搞不明白的,再问老师。对照班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大多数学生先请教老师,他们使用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和动机没有实验班学生高。

五、讨论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提升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影响

测量结果显示,实验前两个班级在跨文化交际素养的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施实验后,实验班与实验前相比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总分上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能力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级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而采用的学习方式不一致。实验班学生采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而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多媒体辅助的集体学习方式。根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贝尔斯托克(Bialystok)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模式和文化导入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可知,学习方式的不同和数量的差异极有可能会引起学习者输出层的信息变化。根据文化输入理论,不同的导入方式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化输入”的可理解性的差异。研究表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在能力的培养上作用有限。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素养的三个维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分别属于态度和认知领域,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出现一定效果,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行为领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变化,其变化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总的来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访谈结果表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大屏幕辅助学习方式相比,更灵活,更便于差异化教学的实现。或者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打破了“齐步前进”的传统集体教学的弊端,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问题,即优秀的学生可以快一点前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慢一点。从教学结构的视角来看,传统大屏幕辅助学习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和选择相应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积极的课堂参与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由地发挥个性,教师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学习困难一点的学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秀的学生而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困难生“吃不消”。优秀生和困难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进步自由掌握阅读的进度,自己选择喜欢的篇章进行阅读,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在差异化教学方面的这一特点,笔者咨询了实验教师。实验教师表明,根据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课堂的观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为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13]。

从对阅读困难的处理上看出,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强一些,他们更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困难。这是因为,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每个学生都会有更多的动手机会,他们借助电脑老师的作用收集数据,创造性地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而对照班的孩子在遇到阅读障碍时,最经常的做法是请教老师,从这种比较普遍的行为可以看出,对照班的孩子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意识上稍微有些欠缺。这个结果虽然不是本研究要证明的,但是这个发现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其他研究所发现的结论是类似的[14]。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意识,但对能力的培养有限。

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与多媒体辅助集体学习方式相比,更具有个性化和层次性,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供符合其学习需求的资源,学生也具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

(二)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应该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个性化学习资源的设计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这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计划。比如,每个单元的学习材料不仅要有主题、篇幅长短的区别,还要有材料难度、资源类型甚至资源呈现形式的差异等等。就文化教学而言,尤其是要选择一些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资源供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能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还可以使学生掌握英语思维和文化,达到理解和表达、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2.注重教学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条件保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保障,使教学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体现层次性,能够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样既能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所学,也能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3.拓宽技术的应用方式,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代表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理念,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趋势。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应该多样化,“一对一”的数字设备不仅是教学媒体,还应该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交流评价的工具,让学生使用技术进行学习,让技术的应用真正成为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的根本力量。

[1][2]余胜泉,陈玲.1:1 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3]刘俊生,余胜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领域与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9-24.

[4]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DB/OL].http://www.docin.com/p-722448722.html,2014-02-22.

[5]贺平.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7):114-120.

[6]贺平,余胜泉.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99-106.

[7][15]程军.1:1 数字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35-38.

[8]Shaughnessy.M.CALL.Commercialism and culture: inherent software design conflicts and their results[J].ReCALL,2003,15(2):251-268.

[9]Kramsch,Claire.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0]Johnston J.Enhancing adult literacy instruction with video[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2001.7

[11]Yin XueZhong & Hui ZhongShen.Where is the technology-induced pedagogy? Snapshots from two multimedia EFL Classroom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2,33(1):39-52.

[12]Chen,G.M.&Starosta,W.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13][美]丹·兰迪斯,珍妮特·M·贝内特,米尔顿·J·贝内特.跨文化培训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

[14]曹培杰.网络情境下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王济军: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技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wangjijun98@163.com)。

余胜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泛在学习、教育信息化。

2014年3月15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Research on 1:1 Digital Learning Advanc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ang Jijun1,2,Yu Shengquan2
(1.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chool,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2.Institut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1:1 digital learning is becoming the most popular research fi eld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teracy is a dif fi cult problem in english teaching,how to use the 1:1 digital learning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worth attention.This paper adopted the quasi experimental research program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1:1 digital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teracy promotion; the scores of experimental class and control class have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dimen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1:1 digital learn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literacy; it has the features of personalized and different levels,it can helpful for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s.Finally,this paper proposed the 1:1 digital learning strategies.

1:1 Digital Lear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teracy; Quasi Experiment Research;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G434

A

1006—9860(2014)05—0064—05

* 本文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移动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移有限技合同[2012]934)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一对一实验班跨文化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供证“一对一”情形下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
中航工业宝胜的“一对一”供给侧改革
“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