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山,乔丹丹,汪向征
(1.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2.中山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
公众视野中的可汗学院课程评价及其启示*
马明山1,乔丹丹2,汪向征1
(1.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2.中山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
可汗学院是当前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该研究从公众评论的视角,对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的评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求其在国内公众中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给国内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公众尤其是学生群体是可汗学院课程的主要受众,但现有课程的受关注度与世界名校公开课仍有较大差距;在现有的各类课程中,实用性强的课程获得的关注度高,并更倾向于受到东部地区公众的关注;在采样的评论中,对课程传播的关注几乎与课程内容相当。总体而言,评论中较多的反映公众对可汗学院课程的价值认可,同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翻译、下载和视频质量问题,尤其是翻译和下载问题,在评论中占有较大比重,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可汗学院;视频公开课;翻转课堂
伴随着互联网以及个人终端设备的日臻完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规模和形式也在不断的演进。从名校视频公开课的兴起,到微课、MOOC[1]的盛行,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着社会化学习的浪潮。这些以开放共享的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视频媒体传递课程的授课录像的方式,无疑迎合了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也是世界开放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2]。在开放教育资源的演进中,可汗学院受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翻转教室”、美国密歇根大峡谷大学数学教师“颠倒的教室”启发,从最初单一的教学视频开发,发展到“应用微视频和相应的一整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体系”,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课程形态之一,甚至被比尔·盖茨赞誉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3]。在网易公开课中,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栏目与世界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TED并列放置,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受碎片化学习、微型资源的影响,微课资源建设也悄然兴起。 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分别面向高校和中小学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国微课大赛”,更是让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在教育领域内风靡一时。综合分析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颠倒的教室、可汗学院、微课这几个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国外的老师们应用可汗学院的课程,促使颠倒课堂的产生[4]。微课与开放教育资源,相比于其它二者,停留在资源建设层面。任何资源的开发,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应用层面,微课再好,也要落脚到实际的应用,任何优秀的资源,在面向公众的开放网络中,都要面临访问量与评价的考量,甚至是MIT的OCW也不可避免[5],经历了需要专门的项目推动来提升资源利用率的过程。如何像可汗学院一样,能够同时扮演好微资源的开发者和应用者的角色?在思量这样的问题时,可汗学院无疑是比较合适的参考对象,甚至可汗学院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教育革新,如比尔·盖茨所赞誉的那样,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颠倒的教室”模式受到关注的时候,一些“Earlier adopters”已经开始了实践上的探索。在重庆聚奎中学开展的一系列参照可汗学院模式开发微课资源,推行翻转课堂的实践[6]表明,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些实践的确也如预期一样,给教师和学生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但是笔者也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了解到,很多教师在实施“颠倒的教室”实践时,遇到了切实的困难: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开发资源而不是教学设计、学生对课外必须花额外的时间学习视频感到不满、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课外学习视频和参与在线学习活动的条件、急需更大的空间和合适的社区来开展学习活动……支持可汗学院课程的人认为,可汗学院对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帮助非常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实现自定步调学习[7]。同时,可汗学院还使用丰富的学习行为数据来实现对学习者的跟踪,方便教师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现对学生的更加人本化的指导。而不赞同可汗学院视频课程的人指出,课程内容较为简单,只适合基础学习,不适合深入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一直得到赞赏的运用资源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可汗学院官方网站,语言的障碍难以跨越;国内可以访问的较为全面的可汗学院资源是网易公开课上的可汗学院专栏,但很多视频并没有翻译。以至于可汗学院究竟做了什么才取得了如此骄人的影响,很多人并不了解。国内规模较大的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视频[8],到底给予用户多少关于教育改革的启发?答案尚无人揭晓。这种排除主讲人在画面之外的短小课程录制方法受到很多开发者的热捧,但这种视频在公共用户视野中,效果如何仍需要真实的评价数据来证实。因此本研究认为,获取当前国内数量较大的网易公开课中可汗学院视频课程的评价内容,探索公众对可汗学院课程的态度,以及影响课程传播的相关因素,对正在开展和将开展“颠倒的课堂”、MOOC及相关教学实践的教育者提供具有反思价值的材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为网易公开课中上传的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因为在国内登录可汗学院官方网站观看视频课程,是受时限的,且中国观众较少,可能会影响研究的信度。网易公开课中上传的可汗学院课程,用户访问简单便捷,受众范围比较广泛。因此,研究选取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视频课程评论内容作为样本来探索公众态度以及评价效果的相关因素。
研究主要通过登记可汗学院视频课程的基本情况、评价者信息,课程受关注数量和课程评价内容,来分析公众感兴趣的课程类别、观众的地域分布与差异、传播效果较好的课程以及影响课程传播效果的因素。对采集到的评价内容,依据评论涉及的与传播相关的内容属性,依次采样确定评价内容分析的二级类目和一级类目,根据采样结果分析评价中所体现的传播效果。课程信息及内容登记的类目主要有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关注度、评论人、评论人地区和评论内容。
至2013年4月10日止,研究从采样对象上获取28节课程的评价信息。评价参与人数7501,发帖数1554(参评人中有很多只对别人的内容表示赞许,不产生帖子数,反映为参与人数增加,发帖1554就是实际针对课程或者发布自己意见的人)。
1. 课程类别仍显不足
据统计,网易公开课中上传的可汗学院视频课程有如下5类:数学、科学、金融经济、考试准备、人文史。在可汗学院官方网站中的课程类别远比网易公开课上多。虽然网易公开课上发布了大量的可汗学院视频,方便了国内观众关注和了解可汗学院,但相比于可汗学院官方网站,仍显不足。
2.东部地区观众的数量占比最多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参与可汗学院课程评价的人数最多,表现最活跃。其次是中部,再次是西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新兴教育方式接受度的影响。在关注者中,也出现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可汗学院视频课程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影响力。在评价内容采样统计中,77条帖子表明了观众的身份,其中56人为学生。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可汗学院视频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表1 观众地域分布表
3.数学课程受到最多的关注,其次是金融学
从下页表2可汗学院跟帖参与人数和发帖人数中可以看出,在网易公开课上的的所有可汗学院课程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数学中的统计学(1361人参与),其次是金融经济的金融学(1213人参与)。而在实际发帖人数中,发帖人数最多的是金融学(367人发帖),其次是统计学(193人发帖)。在各种课程中,参与评价人数最多的课程却不一定是实际发帖人数最多的,原因是参与人中许多用户是以“赞”的身份参与讨论,并没有发表实质性的具体言论。因此,从发帖人数最多的角度出发,金融学是最受欢迎的。金融学和统计学这两门学科,其应用性相对比其他上传到网易平台的课程要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可汗学院课程的传播受众中,一般倾向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表2 可汗学院跟帖参与人数和发帖人数节点表
1.课程评价内容分析类目及统计结果
课程评价内容的分析类目,依据评价涉及的具体内容来确定。首先根据具体内容产生二级类目,并随着统计数目的增加不断修订,全部统计结束后,按二级类目的性质进行类属归类产生一级类目,产生评价内容采样结果。在具体的统计过程中,观众所发的一条帖子可能归为几类,如“求翻译,感谢网易”这个帖子中就同时体现了翻译类和表达感谢类。因此,会出现发帖总数1554而总采样点数为1621的情况。课程评价的统计框架及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评价内容统计采样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采样点数占比最多的为课程内容相关的评论,其次为课程传播相关的评论,采样数量与课程内容类基本接近。这一结果反映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视频资源,传播效果的优化几乎与内容的设计同等重要。另外,感谢类的评论采样也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表现了公众对免费优质资源的感恩与支持。
2.课程内容相关的评价采样结果及分析
对课程内容相关的评价采样结果见表4。主要从教师授课风格、视频课程内容评价、课程的建议、课程需求、课程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评论内容采样的范围内,关于课程内容本身的评价占据了绝大部分(78%),且绝对倾向于正向评价。尽管得到了大量的正向评价,少量指出问题的评论页不容忽视。关于课程内容“不连贯”“不完整”的指责事实上是存在的。由于翻译周期的影响,平台上课程的数量和种类都远不及可汗学院官网,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有序的呈现,给人以不完整的印象,这一结果与课程需求中对更新速度的高度关注上是一致的。其次是对教师授课风格的关注,被调查者认为可汗的课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其授课的表现方式均为解释录屏,因此只有及少量的评论指出其使用了教学软件或道具。在指出可汗学院课程存在问题的采样点中,有观众指责可汗的教学视频“简单浅显”“逻辑不严谨”,甚至比较“随意”。可汗的教学视频的确有讲了某个地方再返回重来的情况,且演示比较随意,没有表现出我们通常对教师所要求的板书工整、逻辑严谨,也可能正是这些比较随意的讲课方式,显示了讲授者与观众的亲和力,让人更容易接受。这种观点在观众对可汗的授课风格的赞誉上得到体现。
课程建议的具体内容(希望有习题、同步教材和光盘),则表现了观众对视频学习资源相关的学习支持的需求。显然,公众对现有的可获取的视频课程数量不满足,“渴望”“期待”更快的更新和翻译,并把可汗学院的视频作用定位于“复习”“预习”,与翻转课堂理念下对视频教学资源的定位一致。还有部分观众将课程的作用定位在“听力材料”,显然,关注点不在课程的内容本身。
3.课程传播类评价内容分析
如前所述,评论内容中关于传播的内容采样点占据较大的比例,反映了观众对课程传播问题较多的关注。一般而言,如果平台上的信息可读性、获取性较好的话,观众关注点应在课程内容,而非传播问题。可汗学院在网易公开课上尚有传播问题的较大关注量,应当引起视频资源建设者对传播问题的重视。关于传播的关注采样点统计结果见表5。
在所有的传播问题中,翻译成为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对翻译速度表现出普遍的需求,显然对现有可观看的经过翻译的课程数量和更新速度不满,这一结果与上一部分中观众对课程的更新急切需求表现一致,并标明课程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翻译进度的限制。漫长的翻译等待,也促使6个采样点的观众建议网易“推出翻译时间进度表”,好让观众有等待的计划,也有5人表达了加入翻译团队的愿望,只是存在“有偿”和“无偿”的分歧。正由于观众表现的对翻译的广泛关注,也相应地出现了对字幕的要求,以及“听不懂英语”的抱怨。翻译问题显然是非母语类的国外课程传播的瓶颈。MIT的视频公开课从2002年发起,到2009年才大面积进入国内公众视野[9],最大的问题也是翻译。翻译团队有偿或无偿的贡献,使得国内观众有机会接触世界名校公开课、TED、可汗学院等著名视频资源,公众必定对此心怀感恩,在采样的对象中,表达感谢类的采样点达382个,占采样总量的23.5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获取资源的不易。当然不管世界名校公开课,还是可汗学院的课程引入国内过程中,翻译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播范围和进度,但国内自主开发的视频课程,是不会存在翻译类的传播问题的。但鉴于国外课程传播中的语言障碍对传播效果造成的重要影响,视频资源中所用的影视语言,应尽可能的符合公众接受的习惯,才不至于对观众理解内容造成影响。
表5 课程传播类数据采样情况统计表
表5中的结果显示,在网易公开课中可汗学院视频课程的质量、视频的下载虽然有一定的占比,但相较于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翻译,影响较为一般。从“下载”相关的56个采样点数量来看,对在线的资源,观众仍然喜欢通过下载而不是在线的方式观看,在线视频资源应尽可能同时满足在线的流畅观看与下载的需求。在少有的关于视频质量问题的采样点中反映的各种无法正常观看视频课程的问题,也许是导致用户产生下载观看的原因,如果是这样,也反映了课程对用户的吸引力。
4.表达感谢类与无关评论类采样结果及分析
在上一部分提到,视频资源的来之不易,以及对内容的认同,公众对为平台上呈现课程做出努力的人表达了感谢,且数量众多。采样结果见表6。
表6 表达感谢类数据采样情况表
从表达感谢类数据统计表6中可以看出,有354个节点对网易和可汗以及翻译团队表示感谢,占93%,有28个节点对这种分享的行为表示鼓励,占7%。数量众多的,面向做出不同努力的人表达的感谢与鼓励,不仅反映了对开发和传播团队所做出的工作的价值肯定,也是鼓励团队做出更出色的工作的动力。这种正向的互动对资源的再生和应用是难得的。
对课程内容和传播无关的评论主要反映在“批判当前教育体制和模式”以及其它干扰内容(见表7)。
表7 无关评论类数据采样情况统计表
表7中的采样结果显示,有18个采样点表达了对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不满,对中国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质疑。虽然与课程内容无关,但也说明可汗学院的课程引发了观众对当前国内教育的反思。
5.可汗学院与世界名校公开课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比较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可汗学院的传播现状及其受欢迎程度,将网易公开课中世界名校公开课与可汗学院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比较,结果见表8。在同一网络平台中,可汗学院与世界名校公开课最受关注的课程的关注人数上,有20倍的差距。排除世界名校公开课比可汗学院在网易平台上线早、规模大的因素,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8 可汗学院与世界名校公开课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比较表
采样的数据中,多处表现和印证了公众对可汗学院视频价值的认可,诸如占课程内容评价66.30%的305个采样点的正向评价,以及对提供视频课程团队的努力公众的感谢等,还有36个采样点的直接价值肯定。但这些价值肯定还处于模糊的状态,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在关于“课程用途”的类目采样结果中,显示了对“预习”“复习”作用的定位。这些定位多次出现,未出现不同意见的表达,因此,可以推断大多数观众认可可汗学院视频课程的这种定位。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预习”与“复习”是学生群体惯用的词汇,是学生类观众给出了视频课程这样的定位。近期风靡的颠倒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知识传授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堂”[10]。研究结果中推断的学生对教学视频的定位,无疑是鼓舞。颠倒的课堂倡导学生课外预习内容,学习新知,课后回顾,而可汗学院的课程视频恰恰得到了这种价值定位。找准了定位,视频资源的设计将距离学习者的需求更近一步。
本研究的一项关于观众身份的采样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观众的身份为学生(77个表明身份类别的人中,有56人为学生),反映了可汗学院视频的学生观众占比较多。可汗学院的课程类别与世界名校公开课、TED不同,内容偏向于学科教学尤其是理工科的教学课程,有中小学的,也有大学的,也是其拥有较多学生观众的原因。学生学习视频,其深入探究动机(尤其是用于预习、复习时)一般强于观看一般人文类课程,所以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支持,这种意愿在课程建议(希望有习题,同步教材,和光盘)中得到体现,并且能够对评论中已出现的问题(翻译、下载)做出积极的回应,学生有深入学习交流的意愿,应当得到满足。可汗学院的官方网站提供学习社群和学习记录,以便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帮助,正是可汗学院在学习支持和应用上的卓越表现,才使其在众多的视频资源项目中脱颖而出。MOOC受到的广泛关注,也因为其不仅仅是资源,而是依靠资源的大规模学习支持。对目前国内大规模开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微课的建设而言,对学习支持的周密考虑,才能提升资源的关注度和应用。
互联网资源建设认同“用户的广泛参与,是资源改进的动力”。用户有机会参与改进资源,更进一步,建立参与共享的社区文化,将能够为资源的再生应用提供不竭的动力。柯蒂斯·J·邦克在其《世界是开放的》一书中指出,参与式文化的创建是未来教育变革的三大趋势之一[11]。问题的关键在于,社区如何鼓励、平台如何支持用户的参与分析以及参与式文化的创建。研究采样点统计的结果中,有多处显示了用户参与的愿望:加入翻译团队、改善课程更新的建议、课程内容改进建议、下载方案及建议等,表现了对平台上多种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既有参与愿望,也有实际的行动。
视频资源建设相较于其它类型的资源,其开发制作成本较高,网络传输上也比其它资源需求多(带宽、播放器、浏览器),即便如此,其博得关注的压力还是很大。目前较成熟的视频资源站点众多,仅网易公开课上的世界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TED,其影响力就明显优于久负盛名的可汗学院。还有近期兴起的各种微课站点层出不穷,这些优质资源都是新的视频资源开发计划的挑战。世界名校公开课的广泛影响力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成长的曲折经历都是新资源开发项目值得学习的。
研究从公众评论的视角,对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评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公众对可汗学院的课程有较大需求,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较大,但现有课程的传播关注度与世界名校公开课仍有差距。在现有的各类课程中,实用性强的课程获得的关注度高,人文类课程获关注较少。课程在全国东部地区的关注度较好,中部其次,西部地区最少。在采集的所有公众的评论中,关于课程内容的讨论较多,其次是课程传播,再次是有关“感谢”的。总体而言,评论中较多的反映公众对可汗学院课程支持欢迎态度,同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翻译速度、下载和视频质量问题,尤其是翻译和下载问题,在评论中占有较大比重。
由于研究样本只是抽取网易平台中上传的可汗学院的课程,所以研究结果只反映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课程学习情况,且只能反映在那些在平台上观看了视频并发表了评论的公众中的学习情况。更多的观看过可汗学院视频课程但没有在平台上留下信息的公众对课程的效果评价、国内其他网络站点的课程受众评价以及可汗学院官方网站课程受众的评价,均是重要研究数据来源,由于研究时限,未能及时补充,将作为研究的后续方向加以完善,以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学习方式和受教育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对当前的视频公开课、视频资源共享课、微课等视频类资源建设,我们也应该持理性态度。基于视频资源的教学,可汗学院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从研究结果中所反映的典型视频资源传播情况,会给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们带来必要的反思,以尽快探寻更好的应用实践,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1]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2] 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3][10]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9-21.
[4] How 12 Schools Are Using Khan Academy Right Now[EB/OL].http://edudemic.com/2012/04/how-12-schools-are-usingkhan-academy-right-now/,2013-08-20.
[5] 汪晓东.开放课程资源与社交学习的整合——Openstudy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1,(7):10-14.
[6] 李敬川,王中林,张渝江.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7):16-18.
[7]Clive Thompson.How Khan Academy Is Changing the Rules of Education[DB/OL].http://www.wired.com/magazine/2011/07/ff_khan/,2013-08-09.
[8] 李令群.网易公开课:猛虎袭来[J].中国远程教育,2011,(1):73-74.
[9] 王爱华,汪琼, 姜海标.麻省理工学院怎样做开放课程[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9-19.
[11] 柯蒂斯·J·邦克.世界是开放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3-304.
马明山: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mms@aynu.edu.cn)。
乔丹丹: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1270931407@qq.com)。
汪向征: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环境(458862345@qq.com)。
2013年8月31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G434
A
1006—9860(2014)01—0093—06
*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性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12]JKGHAB-0041)和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可用性与教育传播效果研究”(课题编号:14B88001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