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雍潜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秘书处,北京 100031)
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影响的研究*
刘雍潜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秘书处,北京 100031)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及其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该文在基于“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的基础上,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四个要素上。为了明确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课题组制定了“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量化统计表,从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五个方面,用具体数据来评价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发展所做的贡献。
信息技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校校通”“班班通”的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信息数字化、信息呈现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并将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为了对实验研究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课题组开展了对“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工作,以期能够提出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包括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具体来讲,教育均衡发展有三个层面:在区域层面,考虑本地区内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问题;在学校层面,考虑本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问题;在群体层面,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平等问题。当前,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二是关注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三是为每个儿童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及条件。
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以平等为价值取向的义务教育应该注重均衡发展,均衡发展需要发展性和补偿性相结合,均衡与优质相结合。贯彻这些原则,是真正克服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1]。
本课题全面分析了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确定的世界教育指标体系和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定的义务教育指标体系,对比研究了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即教育环境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并依此确定了11项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47项三级指标,形成“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图
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有积极的支持作用,显著地影响其评价指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环境建设成效与该区域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信息化环境直接相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责任制是政策环境的主要内容;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本区域生产总值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区域财政支出的比例则是经济环境的主要体现。信息化环境建设既受制于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它的功效同时又能促进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优化。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9月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为:“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导向。第二,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第三,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第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五,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坚实支撑。第六,加强队伍建设,支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刘延东的讲话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任务,其中“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是核心、队伍建设是保证。“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建设成效,既是教育环境的改善,也是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各个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基础建设。
所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教育环境”二级指标中的“信息化环境”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教育资源包括一切支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条件,包括人、财、物等各种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教学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文字资源和音像资源以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教学课件、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以及最近几年出现的“微课”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构成了立体化的教育资源。再加上印刷品、模型等传统媒体资源,以及试卷试题与测评工具、文献资料、目录索引和一般网络资源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
不同的教学资源可以支持不同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以及“微课”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之中。从而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教育资源”二级指标中的“办学条件”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义务教育中,教育机会均等通常表现在入学率上。由于生活条件、办学条件和思想意识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入学并受到良好的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得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也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减少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改善教育质量,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再加上政策的引导、学校布局的调整,将有助于择校问题的缓解,解决广大人民群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基本的祈求。
所以,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教育机会”二级指标中的“入学率”有间接的促进作用。
过硫酸钾(AR德国默克);钼酸铵(AR)、浓H2SO4(优级纯)、NaOH(优级纯)、抗坏血酸、酒石酸锑钾,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磷标准溶液(批号:102813环境保护部标准品研究所)。
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方案可以构成不同的教学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环境;而每一种类型的“学与教”方式又需要不同的教学环境来支撑。
把教学环境与“学与教”方式相对应,则可为学科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与教”方式及教学环境提供便利和依据,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学与教”方式的基本类型对教学环境的要求[2]
此外,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影响,进而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传统教师需要掌握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并由此形成学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的内涵一般包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基本教学技能的掌握等。
由于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教师在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更增加了由技术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相结合形成的学科资源知识、由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相结合形成的教学设计知识,进而形成教师的教学资源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资源应用能力的内涵一般包括对教学资源有效地使用:收集与鉴别、加工与处理,初步的设计与开发;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一般包括对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的掌握。
由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资源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形成21世纪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如图2所示。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不仅仅指教学过程层面的整合能力,还应该包含课程层面的整合与开发能力[3]。
图2 21世纪教师的能力结构图
我国从2005年开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项目”,截止到2012年已培训中小学教师600多万人,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培训与考核,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阐述,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师培训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教学质量”,以及“教育资源”二级指标中的“师资队伍”,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为了量化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课题组制定了“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如下页表2所示。该表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个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要素框架,来统计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对应着“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教育环境”要素;“教育资源建设”对应其“教育资源”要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应其“教育质量”要素;以上信息技术的成效共同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通过下页表2的量化统计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实证数据。
表2 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
续表2
表中的均衡系数是指县(区)内城乡之间发展的均衡程度,数量上等于每一项指标的乡村数据与城镇数据(或城镇数据与乡村数据)之比,正常情况下应该≤1。根据上式计算所得均衡系数所代表的意义,如图3所示。
图3 均衡系数所代表的意义
祈求城乡教育发展程度完全相同,均衡系数达到1才算均衡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当计算所得城乡均衡系数大于0.8时,即可以认为达到了均衡发展状态;在0.6至0.79之间可以认为达到基本均衡状态;在0.4至0.59之间呈不均衡状态;而在0.4以下则为非常不均衡状态。当然,还有一个在高水平发展层次均衡和低水平发展层次均衡的问题,就不在此文中探讨了。
如上页表2中的最后一项“系数变化”表示从课题开展前(如2011年)到课题研究即将结束时(如2013年)均衡系数的变化状况,数值上等于后者减去前者之差乘以100%,变化以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表示。当得数为正时,表示经过课题研究对当地教育均衡有所促进;得数为零时表示没有变化;当得数为负时,表示教育均衡遇到新问题,需要分析解决。在求得每一项的系数变化值后,最终求出总的系数变化值,从中可以分析每一单项直到总体的教育均衡变化状况,以找出问题寻求对策。
综上所述,课题组通过研究而提出的“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表,可以作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工具之一,进而衡量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进程。
[1] 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J].人民教育,2002, (4):14-15.
[2] 刘雍潜,李龙.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与教”方式的支持[J].中国电化教育, 2010,(11):17-21.
[3] 刘雍潜.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57-61.
刘雍潜:研究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政策与管理()。
2014年1月10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Area of China
Liu Yongqian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31)
Balanced education essentially refers to the ideal of education that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educated are both entitled to equal treatment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under the thought of fair education and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educational policy as well as legal system that guarantee its actual operation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balancing development is to pursu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realize fair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study, the team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points out :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balanced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balanced education resource configuration,the educati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the balanced education quality. In order to defin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 promoting effect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The team made the stat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in fluence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It will use data to evalu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contribution to the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from five aspect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lanced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es; Regional Education
G434
A
1006—9860(2014)04—0043—05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BCA1100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