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英,陈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
马凤英,陈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媒介受众愈来愈趋于低龄化,小学生过早接触各种媒体资源,在网络环境中可能增长知识,同样也可能迷失自我。所以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计应该包括:了解与认知媒体、如何使用媒体技术、如何选择媒体形式与资源、如何评价媒体形式与资源、如何培养对媒体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媒体的互动、努力创造媒体作品等。在此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批判意识、团队合作和努力创新的精神。为了让小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快乐成长,促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是每一个媒介教育者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挑战。
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来临,公民如果不能学会正确解读和对待媒介,就会很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自我。尤其是“被媒体泡大”的当代的小学生,由于缺乏对媒介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与媒介的接触过程当中、很容易相信媒介所传达的任何信息。所以,对小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解决这个重要问题最直接并且也是有效的方法。如何开展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是关键问题。
在这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数字电视、高清数码相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系列电子产品把人们的生活点缀的色彩斑斓,而在这种数字媒体下,数字化办公、政府工作透明化、群众网络监督等已经成为现实;QQ、MSN、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与快捷化。总之,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变得如此轻松与便捷。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不得不承认媒体在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扰:包含了太多的暴力、诈骗、色情等内容的媒介信息;“宅”一族的出现;部分新媒介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对传统的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产生的巨大冲击;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更是屡见不鲜。总之,数字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给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样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当代的中国小学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数字媒体环境下,他们的生活条件丰厚而优越,学习的内容也更是不能与往昔同日而语。本研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采样点,对7-10岁的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确认当代小学生是如何通过媒介获取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种类、时间、内容等状况。据调查显示,在家长制约和家庭作业的制约下,小学生使用媒介主要用于观看动画片和玩游戏,2小时以下的学生占绝大多数(94.7%)。而从选择媒体的方式来看,选择电脑(76.7%)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选择电视(37.2%)和手机(3.4%)的人数。从使用方式看,可以随意点播的电脑已经成为了小学生使用媒介的主流,因为电脑总是要比电视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所以更多的小学生倾向于在电脑上看动画片。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小学生似乎对阅读书籍失去了往日的兴趣,除了在学校里阅读的一些必读书刊以外,学生很少能在完成家庭作业之后对课外读物进行有效阅读(19.7%)。这样的一种媒介使用现状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隐患,调查中看出,小学生已经完全地接触了当下的信息世界,并且已经步入了互联网这个纷杂的环境中。
数字时代下的媒体世界是异彩缤纷的,当然也是纷乱复杂的,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需要正确的指引与教导,否则,整个媒介环境中所包含的欺骗、血腥、色情等负面内容都会对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研究团队期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小学生能够对身边的媒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对媒介信息具备基本的获取、选择、评价、参与以及创造的能力。
经过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研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性成果。部分低年级小学生已经基本对媒体有了简单的认知、使用媒体技能并且参与到媒体互动中。但是由于低年级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与媒体互动中需要在家长或教师的监管之下进行,否则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将过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环境中,不会做到合理运用媒体。国内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基本是以融入式教育模式为主,教师和家长会提前预设媒体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会尽量避免让学生接触电视、手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处于身体和心里发育的低年级小学生此时会不自觉地对教师和家长“禁止”的事物感兴趣,进而不仅没有正确认识媒体的功能与价值,反而部分低年级小学生会过度地沉迷于网络并且利用网络度过“快乐的时光”、宣泄个人情绪等。这与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针对此现状,我国的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重点应着重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媒体有正确认知,认识媒体不仅仅是用来娱乐和游戏的,它还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基于此,培养学生参与媒体互动并利用媒体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介于现代的小学生都成长于媒介环境中,成为“被媒体泡大”的一代。媒介环境已成为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列的“第三课堂” 。尽管我们一直在规范媒体环境,但是目前媒体环境与媒体资源,对于具有较强好奇心、心智未成熟的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是危险的。低年级小学生在接触媒介过程中会受到媒介环境中不良因素引导的潜在危机。所以未来小学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还肩负着保护小学生不受媒体负面因素影响的任务[1]。自媒介素养被我国引进以来,由于受到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实践于保护主义的范式。对于家长或教师,提及媒介时,就会主观地将接触网络的学生与游戏、娱乐联系在一起,进而认为媒介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压抑式教育模式不但没有解决忧患,反而加剧了学生想要接触媒介的强烈欲望。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时间的紧迫”,只要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媒介,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通过借助媒介的娱乐功能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去愉悦自己。所以,本研究认为要想真正地起到保护低年级小学生免受媒介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只有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在对媒体有全面正确的认知的前提下再开展保护,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主张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教育大众,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类主张致力于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维护好媒介环境中的民族传统文化。经过对各个年级的低年级小学生访谈中,普遍发现一个严重问题,当代的小学生越来越忽视过去,尤其是对我国一些重要习俗和传统文化缺少了解和认识,如今学生似乎都在追逐时代的步伐,因而没有时间回顾我国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所以在这个课程内容设置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了这一点。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继续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强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的媒介素养教育,但是国内依然没有较为统一的课程标准、规范化的课程形式以及系统的教师培训,所以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最大化。对于发达地区,由于学生自身接触媒介较早,那么这类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节奏相对较快。通过文献调查和分析,笔者了解到在发达地区,低年级小学生已经对媒介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恰当的媒体辅助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但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媒介素养教育还没被足够地重视,实施的速度也比较缓慢,经调查,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素养教育了解甚少。对此,此课程构建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区域性和与时俱进性等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并与在校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中得到启发:此课程内容的构建是以一个小学生为主人公,以他和他身边的亲朋好友接触媒体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作为课程材料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所以第一环节就是梳理本课程内容中的人物关系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内容中的人物关系图
1996年美国各州中小学课程标准,开始大量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尽管如此,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众多媒介素养的定义,在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中对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如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获取、选择、评价、参与和创造的能力[2]。课程内容的能力目标主要是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确立的,具体确定了六个能力目标:(1)了解与认知媒体的能力;(2)使用媒体工具与技术的能力;(3)选择媒体工具与资源的能力;(4)评价媒体形式与资源的能力;(5)参与媒体互动的能力;(6)创造媒体作品的能力。基于课程内容的能力目标,设立了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作为辅助教学教师的参考。因为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资源比较少,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有地域性的差别。经调查,该校的老师关于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实施授课中,就需要一定的教学目标来辅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能力目标与教学目标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廖哲勋教授针对中小学课程提出:“课程内容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3]本研究设计教程的内容是“走进媒介世界——媒介素养50讲”。以小学生“小哲哲”为中心,以他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为题材,小哲哲接触媒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让小学生深切感受到小哲哲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同时,也引发他们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应设置了“50讲”课程内容。每一讲的题目如下页表2所示。
表1 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程内容的能力目标和教学目标
表2 课程内容题目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阶段,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并且非常善于模仿,知识结构和道德认知都尚未成熟,以上这些特点直接决定了小学生对信息有强烈的需求,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对信息缺乏正确的识别能力。
本研究过程中,对六大版本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进行了整体的内容分析发现: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都是融入式的教学,尤其是将媒介素养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品德课与社会课中。经过访谈,跟小学生谈论一些课程内容的话题,他们对给出的几个课程内容的题目很感兴趣,并且追问课程里面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内容。所以当小朋友看到这50讲带有生活气息的题目内容时,首先会对题目产生一定的好奇,在兴趣和好奇心的牵引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对这“50讲”进行一一的“破解”、深入学习。
最有效的学习就是小学生内心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中,主人公的学习活动主要源于周围的现实生活。课程内容的距离越是与现实生活相近,越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也就越有效。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A.N.)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这句话道出了本研究构建的小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4]。以小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将课程内容构建的重点放在设计和安排大量的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教育活动上,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思考、操作、探索和发现媒介社会中的各大媒体的作用和益处。本课程内容就是以“小哲哲”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他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基本都是媒介社会中小朋友所能遇到的,但是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就像媒介一样,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它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对大众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利的一面,本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涉及。从小学生的视角来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进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因此课程内容是综合的,丰富的。并且此课程构建的内容大力倡导亲情和友情。因为一个小学生,只有当他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他才会去表达,富有感情地流露出来,这个过程就会促进他与大家的交流,因而老师或者家长才会发现问题,进而引导他去解决问题、完善自我。
由于我国大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比较少,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到位,要在学校推行此课程,关键要提高学科教师的认识,课程内容要便于教师将其与学科进行整合。由于此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导致构建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很多学科可以很轻松地进行整合,这样就有利于教师进行授课。根据调查,该校学生还没有单独讲授媒介素养教育的老师,但是该校老师有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他们对本学科的知识内容了如指掌。这样,学校就不用单独设置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团队,而只是一定时期对教授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师进行短期的培训即可,课程内容跟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策略,而且也渗透了媒介素养的教学内容。例如:第七讲:小平板大智慧,可以与语文课程整合以拓展阅读的范围,提高解读多种媒体文本的能力、第十七讲:高分的法宝,可以与英语课程整合以培养文化分析和鉴别能力、第四十四讲:新年音乐会,可以与音乐课程整合、第五讲:天气我先知,与活动课进行整合等等。
经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得出: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小朋友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课堂,所以本教程内容以小哲哲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为背景。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在媒体教育中的作用。由上海市有关机构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指出,在受调查的全国20个省市的1300多名中小学中,12.4%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5]。调查发现,除了平时上学,“宅”在家里的生活方式正在城市儿童中蔓延,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明显低于专家建议的每周7小时以上的标准[6]。
所以为了倡导学生回归自然,避免孩子成为“电子宅娃[7]”,有“一讲”的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建议这一节内容任课老师请各位家长跟孩子一起上。节假日期间,倡导家长尽量取消给孩子安排的培训班,一家人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多跟孩子们一起出去走走,增进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同时也能让孩子远离虚拟的网络环境。因为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中的小朋友基本都是想找个同伴的认同感,在与虚拟网络环境中的玩伴儿的游戏过程中,度过自己孤独的时光。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将“三大主体”真正地整合到一起:学校实施形式多样的授课内容、学生学习到丰富多彩的知识、家长体会到和谐家庭的温馨。
面对资源形态的微型化、碎片化,在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之时,人们就更倾向于简单、有趣、快捷和高效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例如微信、微电影、微课等各种“微”迅速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广受关注和使用的原因。微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我国大江南北,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媒介离不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时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媒介与信息,而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公民养成良好的媒介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其最终还需要回归于社会生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对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经历了十几年的研究与探讨,在理论方面,借助于国外的学习理论进而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但在实践方面仍然不是很完善。基于当前微课的热潮,我们何不尝试利用微课平台来构建属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资源,进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利用媒介的多样性、主题化等特点,把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本研究团队主要设计的是针对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学内容,内容相对较少但知识点突出,契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进而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通过把知识内容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来方便小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可谓是“双赢”的授课形式。这也是笔者目前正在研究的内容:基于微课的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同样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因为学生对待事物充满无限的好奇,为了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本研究团队课程内容设计中都是以一个小朋友的生活、学习为出发点,这样更令小学生接受和喜欢。生活就是发展,只有经过人类不断地实践,才使得生活成为有意思生产的场所,从而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进而成为了教育开展的重要实践场域。对于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而言不仅是对他们生活的指导,更是让他们自我认识媒介世界的过程,从而学会怎么生活。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环境的与时俱进对这一教育原则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即媒介素养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紧随生活的步伐,不能脱离我们身处的碎片化、微型化的媒介生活环境。该领域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保持对于媒介环境变化的警觉性,尽量做到媒介环境的变化随时更新本科目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在这个媒介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与生活。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课外的Flash比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制作自己喜爱的动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因此他们更需要优秀的教师的指导。就目前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还不完善,所以就更离不开关于该内容的教师技能培训以及其专业的发展,只有教师们具备了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力,对媒介有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应用能力,他们才能在工作中把媒介工具应用的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本团队曾与很多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虽然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媒介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复杂的教育资源,他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具体的实施方式。所以,在对一线教师以及在校师范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时,应该包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其中应包括课程进行中媒介的选择、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它展开教育研究等。只有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媒介素养教育深入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顺利有效的推广。
公民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民教育具有宽泛性。公民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凡是涉及到公民的问题,都属于它的研究领域。它几乎囊括了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政治、法律、经济、职业、生活、社会、能力、智慧、心理、身体等等十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解决的是个体公民的全面素质和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问题[8]。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介为研究对象,要向学生传授媒介知识,培养其媒介使用能力,培育媒介批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媒介既是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因此,媒体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9]。基于此,本研究团队将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界定为:大众对媒介信息的获取、选择、评价、参与和创造的能力。从范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隶属公民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媒介素养教育服务于公民教育,公民素养的提高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而小学生作为年龄较小的公民,承载着中国的梦想和希望,只有赢在起点才能赢得终点,只有做好了启蒙教育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
本文基于当代小学生在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使用状况,结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认知结构以及情感思想等内容,设计了关于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从课程理念出发,设计了课程内容的人物关系及各自特点,进而构建了课程内容培养的能力目标和教学目标。展望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希望通过本研究团队的微薄之力能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理念建设提供参考,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规范化提供支撑,为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提供借鉴,进而更加完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 陈晓慧,张哲,赵鹏.基于公民教育视域的我国小学媒介素养课程标准与目标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7):6-12.
[2][8] 陈晓慧,刘铁珊,赵鹏.公民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35-39.
[3] 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109.
[5] 袁新文.孩子为何离自然越来越远发布[DB/OL].http://news.sina.com.cn/o/2013-05-24/013927208788.shtml,2013-05-24.
[6] 周易.12.4%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DB/OL].http://www.jyb.cn/china/gnxw/201305/t20130516_538014.html,2013-05-16.
[7] 现代快报.家有“电子宅娃”你该怎么办[DB/OL].http://news.sina.com.cn/o/2012-11-05/103425510383.shtml,2013-11-05.
[9] Elizabeth Thoman.“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DB/OL].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_room/pdf/CMLskillsandstrat.pdf,2003-06-23.
陈晓慧:所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研究、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马凤英: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媒体文化研究(mafy221@nenu.edu.cn)
2014年2月1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健
简 讯
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将于5月在浙江大学召开
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eaching Reform)将于2014年5月24-25日在浙江大学风景秀丽的杭州紫金港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亚太分会(SICET-AP)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办。会议网站为:http://metc.zju.edu.cn/EIF2014。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开放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会议的研讨专题包括:(1)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开放资源新进展:(2)信息化环境促进教学模式变革;(3)开放教育资源与高等教育教学变革;(4)开放教育资源与基础教育教学变革:(5)开放教育资源与职业教育教学变革;(6)开放教育资源与科普教育事业发展;(7)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及其应用:(8)MOOCs与教育教学变革。
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议题,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发展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次会议旨在组织海内外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就开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前沿、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分享有关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方法,推广成功经验,以推动数字化学习,最终将对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效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该领域知名学者、专家做相关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的专题报告,为与会代表进行观点碰撞,把脉开放教育创设交流平台。欢迎国内外对此主题感兴趣的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前来参会。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Design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the Pupils
Ma Fengying, Chen Xiaohu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The media audiences are increasingly trend to be younger ag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Pupils are exposed to various media resources too early, which will have a certain effect on them, that is, they can acquire more knowledge and lose themselves through the Interne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reality and challenge for every media educator to create a healthy media environment for the pupils so that they can form a good habit with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hard think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knowledg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upil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design the content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which can be suitable for the pupils. It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understanding and cognizing of media, using of media technology, choosing and evaluating of media forms and resources, fostering of media interest, participating of media interaction and creating of media works. It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ou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 to provide more available resources.
Pupil;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Design
G434
A
1006—9860(2014)04—0036—07
*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公民教育视域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