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娇,骆力明,孙 众
(首都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48)
小学生对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实证研究*
沈海娇,骆力明①,孙 众
(首都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48)
该研究的目的是要研发小学生使用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量表,并分析当前小学生对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整体情况。主要方式是通过网络问卷调研了我国某省6672名(6-12岁)使用过电子书的小学生群体。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普遍认为电子书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业表现,但易用性较差。年级对学生的电子书感知易用性有显著影响,低年级学生(1-3年级)在感知易用性上比高年级学生(4-6年级)分数高。电子书的使用时间对学生的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影响,电子书使用时间超过3个月的学生在感知有用性上获得的分数比使用时间低于3个月的学生高。此外,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电子书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不存在显著影响。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电子书;因子分析;小学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1]。在这一大背景下电子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开始兴起并备受关注[2]。当前,电子书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界定[3],一些学者认为电子书真正吸引国内外教育工作者之处,在于其教学特性和功用。如,祝智庭等人[4]强调了思考电子书教学特性的重要性,认为从电子书的教育功用出发,应突出其富媒体性、交互性、关联性以及开放性;Bierman等人[5]也强调了使用者与电子书中资源交互的重要性。Huang 等人[6]认为电子书主要特性在于可以将学习的知识情景化(Contextualization)、给予学习者个性化(Personalization)的学习支持和提供学习者将学习内容进行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的学习机会。Wooody等人[7]强调了电子书为使用者提供建构性的用户体验(Constructive User Experience)的重要性。本文中的电子书具有丰富的媒体承载能力、自如的沟通互动和完善的人机交互功能,是一种将教材、教辅、教学资源等整合而成的智能教学资源系统。
电子书的教学特性具有提高学习者的学业表现的潜力[8-10],但是学业表现提高的前提是学习者接受系统的使用[11][12]。而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其接受系统使用具有重要影响[13-19]。那么小学生在电子书的实际使用中,是否认为电子书对提高他们的学业表现有所帮助?他们是否能轻松掌握电子书提供的学习功能?本文将在分析总结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电子书使用的特性,研发面向小学生电子书使用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量表,并分析小学生电子书使用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情况,以期为面向小学生的电子书设计开发和应用提供实证研究基础和借鉴。
Davis[20]的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与当前和未来的系统使用显著相关。在Davis[21]后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强调了感知有用性的重要性。相对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未来的系统使用行为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在一个新的系统中,恰当有用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学者在Davis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使用者对网络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Ji-Won Moon等人[22]利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解释万维网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及使用动机。对Davis使用的量表进行扩展与改写,增加了感知有趣性(Playfulness)维度。
Pei-Chen Sun等人[23]的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学习者系统使用满意度(Satisfaction)的关键因素。一个系统的感知有用性越高,其使用者的满意度也就越高。一个系统的感知易用性越高,那么也很可能会存在一个比较高的用户满意度。Shroff等人[24]研究了学生对电子档案系统(e-Portfolio System)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研究发现学生的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s Usage)有显著的影响。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当学生认为电子档案系统简单易用,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动脑去思考如何使用时,学生就会对电子档案的使用持有积极的态度。
现有研究中,对学生面向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研究较少。Paul Lam等人[2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电子书具有能够提高教与学的潜力,但是学生在实际使用电子书的过程中,有很多使用经验方面的挑战需要面对。
学习者对学习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在这些研究中,面向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研究很少,面向小学生电子书使用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研究更少,且这些研究中样本量较小。因此,本文要研究的小学生对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把电子书引入教学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中研发了面向小学生电子书使用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量表。此外,本研究分析了小学生电子书使用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的整体情况,也分析了不同的背景(性别、年级和电子书的使用经验)对学习者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
该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某省的6672名1-6年级的小学生,其中3439名男生,3233名女生。他们全部具有电子书的使用经验。31.82%的学生具有1-3个月的电子书使用经验,56.44%的学生电子书使用经验大于3个月。这些学生被分为两个组,1170名低年级学生(1-3年级),4902名高年级学生(4-6年级)。
1.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量表
本研究中设计的量表,以学者Davis (1989) 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26-29],设计了面向小学生电子书使用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量表。
本研究对Davis感知有用性量表进行改编,在研究中,作者改写了Davis量表[30]中的部分用词,把“电子邮件”改写为“电子书”。例如,“使用电子邮件提高了我的工作表现”被改写为“使用电子书提高了我的学习成绩”。本研究对Davis感知易用性量表也进行了同样的改编,将Davis量表中的部分用词,“电子邮件”改写为“电子书”。例如,“我能很容易地用电子邮件完成我想做的事情。”被改写为“我能很容易地用电子书完成我想做的事情。”此外,作者新增了8个电子书支持学生学习的测度项。例如,“电子书能够提供有用的学习内容”“我认为电子书能够支持学生之间的互动”。综上,最终用于山东省小学生测试的电子书感知有用性量表中,共包括18个测度项。这些测度项在施测时都是中文的。Davis量表英文翻译是由两名团队成员完成,在翻译完成之后,他们将问卷进行改编,由团队其他成员对量表进行校验。
在研究中,量表衡量方式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评估(从“完全同意”依次到“完全不同意”),没有采用原始的七级量表进行评估。因为在前期的文献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研究中都采用了五级量表进行评估[31-33],而在本文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为小学生,为了降低选项的难度,故也采用了五级量表进行评估。学生面向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具体定义如下:
(1)电子书感知有用性:测试学生认为使用电子书能够增强他们学业表现的程度;
(2)电子书感知易用性:测试学生认为他们能够不费力地使用电子书的程度。
2.问卷结构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导语,在导语中介绍了问卷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并指出问卷中的关键概念“电子书”即学校中正在使用的班班通电子书。第二部分是人口统计信息,记录了学生的性别、年级、电子书使用经验。第三部分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问卷。第四部分是电子书使用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本研究在Sad[34]和Hall[35]面向小学生和家长针对新技术在学习中应用的访谈提纲基础上,设计了三个半结构化开放性问题:(1)你最喜欢电子书的什么功能?为什么? (2)你最不喜欢电子书的什么功能?为什么? (3)你理想的电子书是样子的?
调查问卷于2013年11月4日发布在问卷网上,学生被要求以里克特量表1-5个等级对18个测度项逐一评定。问卷发布声明中包含了问卷的背景、目的,请求应答者完成有关电子书使用方面的在线问卷,并保证了应答者的信息不被泄露。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于2014年1月8日。
笔者删除问卷主要包括3个步骤:(1)删除大量缺失数据的问卷。(2)在测度项中,选择“没有使用过电子书”的问卷也被删除。数据清理之后,留下了6672份有效问卷。这些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潜在的问卷数据结构由主成分因子分析及最大方差旋转决定。KMO检验的结果数值为0.961〉0.9,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6]。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79439.424,(自由度为153),其显著性水平〈0.01,说明原始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所以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37]。
学生对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旋转成分矩阵及可靠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各个测度项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是0.951,电子书感知易用性各个测度项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是0.667,量表整体α系数是0.920。其中各个测度项与所对应的因子的载荷均大于0.5。电子书感知有用性的特征值是9.474〉1,电子书感知易用性的特征值是1.567〉1。问卷整体的解释方差为61.339%。尽管小学生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但是电子书感知易用性能够解释的测度项较少,可能的原因在于量表的翻译,及措辞需要进一步的修改。
表1 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旋转因子成分矩阵和Cronbach’sAlpha可靠性统计
续表1
学生的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均值与方差如表2所示。学生的感知有用性得分较高(每道题得分均值为4.5分,72.00/16),学生的感知易用性得分相对较低(每道题得分均值为3.36分,6.72/2)。这些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学生认为电子书会增强他们的学业表现;而学生在感知易用性的分数较低表明学生认为在使用电子书学习时,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
表2 学生在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上的分数
本研究中进一步对比了男生和女生面向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差异。T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男生和女生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上得分相近。但是他们在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上的得分都比较低,这说明男生和女生都认为电子书的使用比较难。但是在感知易用性上,男生比女生表现出了略积极的态度。
表3 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性别的比较
本研究也分析了电子书使用时间对小学生的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电子书的使用时间被定义为:从学生第一次使用电子书到他们回答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问卷的时间长度。本研究根据电子书使用时间的长短,把学生分为两组:小于3个月的使用时间和大于3个月的使用时间。不同电子书使用时间组别的学生,其面向电子书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不同使用时间上的比较
T检验表明电子书的使用经验对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具有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电子书使用时间长的学生在电子书感知有用性维度上获得了更高的分数。也就是说,电子书使用时间长的学生会认为电子书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业表现,这些学生对电子书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但是电子书使用时间不同的学生,在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电子书使用时间的长短不会影响学生对电子书易用性的认识。
在本研究中,1、2、3年级的学生被归类为低年级学生,4、5、6年级的学生被归类为高年级学生。本研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面向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结果进行了分析,T检验的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电子书感知易用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学生在感知易用性上比高年级学生分数高。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感知有用性上不具有明显差别。
表5 不同年级的学生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在研究中,小学生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这两个量表的测量,小学生在感知易用性上获得较低分数,在感知有用性上获得较高分数。即学生认为使用电子书需要付出比较大的努力,但是学生认为电子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业表现。此外,电子书的使用时间会使学生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年级会使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产生显著差异。学生的性别对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和Lam的研究结果一致[38],本研究中学生认为电子书的很多特点和功能有用(感知有用性量表每道题得分均值为4.5分,总分5分)。电子书的富媒体性能够生动地表达知识内容,吸引儿童的注意力[39]、电子书中单词发音的相关功能可以扩展儿童对单词的认知技能[40]、电子书中的交互功能可以增加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体验[41]。在问卷中,学生回答最喜欢的电子书功能及原因时,有同学说:“我最喜欢电子书的课文领读功能,因为它能让我学会很多不认识的单词”“电子书有动漫,有声音。因为我觉得这样就可以在学习之中体会到乐趣”“我最喜欢可以在线做作业的功能。因为我和老师之间可以互动。我不论什么时候遇到难题可以直接问老师,老师可以马上解答。”这说明电子书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合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而且其对学习的帮助被实际使用者的小学生所认可。
相对于感知有用性,学生在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上得分较低(感知易用性量表每道题得分均值为3.36分,总分5分)。通过上文数据发现虽然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不高,但是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比较高,说明学生会愿意去解决和电子书关键功能相关的困难。然而学生可付出的努力(Effort)是一种有限的资源(Finite Resource)[42]。一个系统使用起来越容易,花在学习使用上的时间越少,那么学生就会有更多精力花在学习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有利。反之,学生在电子书的使用上遇到困难,并需要为此付出较大努力去学习操作电子书,这种现象会产生的问题是学生能够分配到利用电子书完成学习活动上的努力会减少。在问卷中学生回答最不喜欢的电子书功能及原因是,有同学说:“在电子书中写单词太难了”“刚开始用的时候,感觉不适应,操作有些麻烦”“电子书反应慢,耽误我们的课堂时间”“进入退出太麻烦”。这说明了提高电子书的易用性的必要性。通过统计分析学生问卷,发现影响电子书感知易用性的地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电子书中的通用操作较繁琐,如电子书的安装、账号管理。第二是电子书的载体设备的局限所导致,主要集中在利用键盘进行单词的拼写、电子书反应慢等。
研究中调查了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电子书感知易用性上存在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对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得分一致;在对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得分上,男生略高于女生。差异表明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需要付出较少的努力来使用电子书中学习相关的功能。
研究中电子书的使用时间会对学生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性影响。相比使用电子书时间少于3个月的学生,使用时间超过3个月的学生会认为电子书更有用。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即技术的使用时间与技术的感知有用性显著相关[43]。电子书使用时间长的学生,其运用电子书和设备的经验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干扰性信息少,因而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电子书辅助学习,其感知有用性维度获得更高的分数,认为通过使用电子书,自己的学业表现会有所增强。Lam的研究[44]表明学生在长时间使用电子书后,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克服一些小的技术障碍。在解决了电子书使用的技术障碍之后,学生能够分配更多的时间来利用电子书进行学习,而不是去研究电子书的功能使用。
此外,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电子书感知易用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学生在感知易用性上比高年级学生分数高。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会进一步提高[45],因此对于电子书中所涉及的常用技术会更加熟练,对电子书的独立操作会比低年级学生更加自信,但是低年级学生有更愿意使用技术的倾向,他们对通用技术的使用也持有积极的态度[46]。同时,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略低于高年级学生,这说明是电子书这一新事物的新奇性更加吸引低年级学生。
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本研究提供了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当前小学生对电子书具有比较高的感知有用性,但是感知易用性较低。为了解决学生在电子书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电子书的常态化使用,将电子书的使用融入学生正常的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和学生尽早开展电子书使用培训。如果教师具备使用电子书的知识来辅助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在早期电子书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快地被解决;在课上电子书运行出错时,教师也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二,对于电子书设计者来说,学生利用电子书作为有效的学习工具依赖于电子书学习功能以及技术使用的每一环节的协调。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会对小学生最终的系统使用产生影响。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用户的接受度有强关系[47][48],是设计并实现一个成功的电子书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电子书中不好用的技术,会降低小学生的感知易用性,从负面影响到学生对电子书有用性的观点。此外,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小学生和成人对电子书的感知是不一样的[49],电子书结构、设计和实现不仅需要研究团队、出版社,也需要通过在职教师群体了解真实的教学活动的需求和学生特点。
第三,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学校引入的电子书应该是经过真实使用情境测试过的、功能有用、易于使用的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人们的主观判断,并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现实。但是认知会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50]。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电子书的一些功能客观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但是如果学生不认为它是有用的,那么学生也有可能不会使用它。此外,学生也有可能会高估电子书的作用,导致引进功能不完善的系统。所以,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最终电子书对提高学生学业表现的有效性的判断,是依赖于系统的实际使用的。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及T检验法,运用SPSS分析软件,以山东省6672名具有电子书使用经验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面向小学生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量表。并从量表总分、性别、电子书使用时间、年级四个维度,分析小学生的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性现状。研究发现,年级对小学生电子书的感知易用性有显著影响。电子书的使用时间对小学生的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对电子书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不具有显著影响。学生普遍认为电子书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业表现,但同时他们认为电子书的易用性较差。学生对技术的反应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在今后的研究中会侧重于探索电子书感知有用性和电子书感知易用性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4-06-01.
[2][3][4]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
[5]Bierman, J., Ortega, L., & Rupp-Serrano, K.E-book usage in pure and applied scien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Libraries,2010,(29):69–91.
[6][41][49]Huang, Y. M., Liang, T.-H., Su, Y.-N. & Chen,N.-S.Empower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with an interactive eBooks learning system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 Education Tech Research,2012,60(4):703-722.
[7][10][11]Woody, W.D., Daniel, D.B. & Baker, C.A. eBookss or textbooks: Students prefer textbooks[J]. Computers &Education,2010,55(3):945-948.
[8]Korat, O.Reading electronic books as a support for vocabulary, story comprehension and word reading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5(1):24-31.
[9]Daniel, D. B., & Woody, W. D. E-textbooks at what cost?performance and use of electronic v. print texts[J]. Computers &Education,2013,(62):18-23.
[12][25][26][38][44]Lam, P., Lam, S.L.L., Lam, J. & McNaught.C.Usability and usefulness of eBooks on PPCs: How students’opinions vary over time[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25(1):30-44.
[13][28]Brown, R.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a survey of student acceptance and use of e-textbooks in higher education[J].Academy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2012,17(2): 1-5.
[14][20][30][42][47][50]Davis, 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5][24][27][48]Shroff, R.H., Deneen, C.C. & Ng, M.W.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 examining students’behavioural intention to use an eportfolio system[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27(4):600-618.
[16][21]Davis, F.D.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J].Man-Machine Studies,1991,(38):475-487.
[17]Davis, F. D.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1993, 38(3):475-487.
[18][22]Moon, J.-W., Kim, Y.-G.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1,(38):217-230.
[19][23][29]Sun, P., Tsai, R. J., Finger, G., Chen, Y., & Yeh, D.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Education,2008, 50(4):1183-1202.
[31]Liu, I.-F., Chen, M.,C., Sun, Y., S., Wible, D., Kuo, C.-H.,.Extending the TAM model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ntention to Use a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J]. Computers &Education,2010,(54):600-610.
[32]Gary Cheng. Exploring students’learning styles in relation to their acceptance and attitudes towards using Second Life in education: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J]. Computers &Education,2014,(70):105-115.
[33]Sánchez, R. A., Arteaga, R. Javed, U. Students’perceptions of Facebook for academic purposes[J]. Computers &Education,2014,(70):138-149.
[34]Sad, S. N. & Özhan, U. Honeymoon with IWBs: A qualitative insight in primary students’ views on instruction with interactive whiteboard[J]. Computer & Education, 2012,(59):1184-1191.
[35]Hall, I., & Higgins, 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perceptions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s[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5,(21):102–117.
[36][37]胡咏梅.教育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9]James, R.Navigating CD-ROMs: An exploration of children reading interactive narratives[J].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1999,(30):47–63.
[40]De Jong, M.T., & Bus, A. G.. Quality of Book-Reading Matters for Emergent Readers: An Experiment With the Same Book in a Regular or Electronic Forma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94):145-155.
[43]Zixiu Guo and Kenneth John Stevens. Factors influencing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wikis for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y first year students[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27(2):221-242.
[45]张景生,李娟,徐恩芹.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6):40-46.
[46]Tsai,P.-S.&Tsai,C.-C.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of using PDAs in a ubiquitous learning context[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 26(3):297-308.
沈海娇: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促进语言学习(vhaijiaov@163.com)。
骆力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luolm@cnu.edu.cn)。
孙众: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促进语言学习、信息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等 (sunzhong_92@163.com)。
2014年2月15日
责任编辑:马小强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with an Electronic Books
Shen Haijiao,Luo Liming, Sun Z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electronic book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surve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ample of the study included 6672 students in China who had experience using electronic books learning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believed using electronic books would enhance their study performance but they believed using it is not eas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electronic book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was not signi fi cant.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in lower grades tended to have more positive perspectives of electronic books than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Furthermore, electronic books experience showed a signi fi cant effect on the student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Electronic books; Factor Analysis; Primary School Student
G434
A
1006—9860(2014)08—0082—06
*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智能英语学习资源的建设策略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AJA12132)和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泛在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KM201310028016)成果。
① 骆力明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