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

2014-11-28 08:02戴斌荣周健颖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信息工程理工大学

戴斌荣 周健颖 金 爽

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由对各种就业压力源的评价而产生的心理不舒适感。近年来,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1]。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国家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可见,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对于整个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江苏省16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5 所高校181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662 份(91.62%)。其中,各高校有效被试人数分别为:东南大学341名、南京理工大学260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32名、盐城师范学院438名、盐城工学院291名。有效被试中男生781名,女生881名。

1.2 方法 选用陈宇红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38,并具有较高的效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预测作用[2]。该问卷有6个维度,分别是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每一题项均采用5 点计分,被试在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具体是首先统计出每名被试在问卷各维度上的总分,其次统计出被试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最后分析被试的就业压力各维度在学校、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2 结果

2.1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概况 统计出1662名被试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上6个维度得分的均数,并与各维度理论中数3 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大学生被试全体就业压力状况(n=1662)

表1 表明,就业竞争环境和专业供求矛盾两压力源维度的得分大于理论中数,职业素质评价、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和缺少求职帮助4 压力源维度的得分小于理论中数。被试在各压力源维度上感受到的压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竞争环境、专业供求矛盾、缺少求职帮助、自我认识与定位、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

2.2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分析

2.2.1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学校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学校差异,见表2。

表2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学校差异(±s)

表2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学校差异(±s)

表2 表明,大学生就业压力在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这5个压力源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校差异,在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源维度上学校差异不显著。

通过LSD 检验可知:①在职业素质评价压力源维度上,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生;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三校学生之间感受到的压力,以及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两校学生之间感受到的压力差异均不显著;②在就业竞争环境压力源维度上,盐城师范学院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盐城工学院的学生;盐城工学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东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东南大学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盐城工学院两校学生之间感受到的压力差异不显著;③在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源维度上,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之间感受到的压力差异不显著;④在缺少求职帮助压力源维度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盐城工学院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东南大学与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与盐城工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盐城师范学院两两高校的学生之间感受到的压力差异不显著。⑤在专业供求矛盾压力源维度上,盐城师范学院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盐城工学院的学生;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盐城工学院的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盐城工学院三校的学生之间感受到的压力差异不显著。

2.2.2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见表3。

表3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分析(±s)

表3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分析(±s)

表3 表明:大学生就业压力在6个压力源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在6个压力源维度上都是女大学生体验到的压力显著大于男大学生。

3 讨论

3.1 大学生就业压力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方面较弱,因而很难胜任高难度的工作。同时,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供给规模远远超过就业市场吸纳能力,大学生不得不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专业供求矛盾上,我国高校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导致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3]。为适应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多数高校都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素质评价、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这几方面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此外,当代大学生在一个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的环境中成长,学校和家庭都为大学生提供温暖的成长环境,当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时,学校、父母和亲友都会提供帮助。因此,大学生在缺少求职帮助上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少[4]。

3.2 学校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重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5]。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重点本科院校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教学质量高、学术能力强、专业排名靠前,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熟练、社会实践能力高,如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类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上强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因此,他们在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和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源上感受到的压力较小;②由于重点本科院校声名在外,用人单位往往愿意选择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或是与重点本科院校建立长期用人合作关系,给这些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的机会。所以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在缺少求职帮助压力源上感受到的压力较小;③相对于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在学校的品牌力量、学术科研、竞争优势和学生培养等方面较弱。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均为省属本科院校,东南大学是中央部属、教育部直属院校,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的重点院校。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于其他3 所院校,所以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的学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压力源维度上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其他3 所院校。又因为师范学院的师范类专业较多,使得学生在学得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面临就业面较窄的问题[6]。同时,师范学院中女生较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愿意选择男生。所以,盐城师范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竞争环境、专业供求矛盾压力源上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大于其他四所院校;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再加上毕业生规模逐年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在就业心理预期上都感受到了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源维度上的学校差异不显著。

3.3 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显著大于男大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7]。这种差异与当前的社会环境、男女生性格特征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束缚了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择,设置了许多不公平的障碍,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同时,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有较强的依赖性,天生敏感、自尊心强,不能很好适应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8],因此女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较大。

4 建 议

4.1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传统的就业制度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造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资源的浪费。因此改革传统的就业制度势在必行,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项有效途径。政府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政策,要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9]。另一方面,政府应增强就业政策的公开化、透明化,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平等的就业机会。

4.2 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建立专业信息预警机制,灵敏反映社会各行业结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招生结构和控制招生规模[10]。通过高校敏锐的市场需求预测,带动专业及时调整,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文化密切联系,从而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高校应加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氛围应轻松、活泼,提倡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从学期成绩考虑,更要结合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第三,高校应加大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力度。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一开始,贯穿大学4年,让大学生熟悉各种职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时,不应局限在择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方面,还应帮助学生增强对自身的全面了解,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第四,高校应着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专题活动、志愿者服务,在寒暑假参与支教。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到社会人才需求与自身能力间的矛盾,能不断提高抗压能力,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4.3 大学生要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择业观,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走出职业选择误区[11]。利用各种工作机会来磨练自我,发掘才能,为自己创造理想的就业环境,实现人生价值。其次,大学生应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发展有效应对逆境和把握顺境的能力。对于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要学会放弃,接收现实,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可以采用情绪宣泄、目标转移等方法把不良的情绪释放出来,缓解内心的压力,灵活应对就业环境的变化。

[1]孟蕾.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82-183,195

[2]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1-35

[3]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7(5):62-75

[4]王德强.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5(12):1142-1145

[5]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以长沙地区大学生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6]赵丹娣.辽宁省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4):375-377

[7]郝晶.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焦虑调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8]辛彗,郭黎岩.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912-913

[9]莫荣,周宵,孟续铎.就业趋势分析:产业转型与就业[J].中国劳动,2014,65(1):4-8

[10]张家寰,郭扬.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6,22(23):12-16

[11]魏然,辛勇,顺远菊.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260-1262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来自《格林童话》的困惑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探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21年1-6期总目录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the repairs of the Kariba 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