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娟 刘培培 李健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占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左右[1]。目前治疗以住院治疗为主,出院后需服药维持治疗,由于此类患者大多缺乏自知力,服药缺乏主动性,因此家庭的支持与督促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家庭干预,探讨对其预后的影响。
1.1 对象 系2009年3月起在我院住院的淄博市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3 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病期≤2年;③入院前未接受过系统的抗精神病药治疗;④年龄≤50岁;⑤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无药物过敏及酒依赖史,排除孕期或哺乳期妇女,无智力障碍者。符合上述条件者共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因外迁脱落2例,实际完成43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37±10.3)岁,平均病程(1.07±0.89)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26.4±9.7)岁,平均病程(1.18±0.7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系统治疗,统一住院治疗两个月。
1.2.2 家庭干预 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2 次家庭干预,住院期间两次,采用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的形式,组织患者家属中主要监护人参加培训。主要内容为: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疾病预后及影响因素、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维持治疗的有关问题及疾病对婚育的影响等。患者出院后每月以复诊或家庭访问的形式由专门经过家庭干预培训的干预小组进行干预,主要内容为:①了解患者目前状况,如饮食、睡眠、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药物调整;②指导家属与患者的相处技巧,尤其是家属应对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技巧,及如何照顾指导患者;③加强家属对药物的管理,定时定量督促患者服用,防止患者因情绪等原因漏服或多服,并指导家属正确识别药物副反应及病情复发先兆;④帮助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可行的工作生活计划,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3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于入组时、第3、6、9、12个月时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2]、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2]评定;于入组时、第6、12个月时进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3]评定;并于12个月末评定康复效果。测评人员为不参与治疗的一名主治医师和一名主管护士。参加测评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对使用的量表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 值0.75 后开展测评。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和χ2检验。
2.1 两组BPRS、SDS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前BPR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自第9个月起研究组BPRS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前SDS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自第6个月起研究组SDSS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BPRS、SDSS 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BPRS、SDSS 评分比较(±s)
注:* P<0.01
2.2 两组ITAQ 评分比较 治疗6个月起,两组ITAQ 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ITAQ 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ITAQ 评分比较(±s)
2.3 两组干预后康复效果比较 至家庭干预12个月末,研究组显效16例、好转19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9%;对照组分别为9例、16例、20例,有效率55.6%。两组干预后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1,P<0.05)。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迁延易复发,国内外的调查资料均表明,家庭成员对患者的不正确态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应激均可影响患者的病情预后或导致复发。有研究显示,家庭干预可减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延缓功能衰退[4-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前BPRS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自第9个月起研究组BPRS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前SDSS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自第6个月起研究组SDSS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时两组自知力和康复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家庭干预,能明显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并延缓其社会功能衰退,改善患者预后。此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8]。
综上所述,家庭干预在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预后方面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单纯医院的家庭干预由于范围广、路程远,耗费巨大,而地方尤其是农村的相关医疗机构力量又薄弱,这对精神疾病的治疗、监管、预防不利,如何改善此现状值得进一步探索。
[1]沈渔邨.精神病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3-532
[2]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22-424,443-445
[3]刘华清,张培琰,尚岚,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J].上海精神医学,1995,7(3):188-190
[4]代素平,郭平,樊凌姿.家庭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42-43
[5]郑春,于兆阳,魏保华,等.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35-1036
[6]魏玉莲,齐国娥,由建章,等.家庭干预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776-777
[7]李广田,田志林,李达.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30-931
[8]安晓东,李守春.不同干预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影响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