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2014-11-28 08:00亢旭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女性化性别角色量表

亢旭东 周 阳

性别角色是“具有自然性别的人经过人际交往而形成的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男女两性”[1],其一直以来都是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大学阶段是性别角色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时期[2],,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广泛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正在逐渐改变[3],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也逐渐偏离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

在大学阶段,与他人交往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需求,但有些个体却过于担心自身的行为表现,更容易体验到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感受,产生社交焦虑问题[4]。而关系取向的价值观使女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更为看重,人际交往问题更为突出。

以往研究发现,性别角色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双性化的个体在人际亲和感[5]、人际和谐发展水平更高,在两性交往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一定的优势[6]。但以往有关性别角色对于个体人际交往负面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通过性别角色的视角研究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将有助于更为全面的培养和提升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在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提供重要内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西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5 所高校抽取女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490份(81.67%)。其中城镇267人(54.49%),农村223人(45.51%);大一167人(34.08%),大二135人(27.55%),大三114人(23.27%),大四74人(15.10%);文科生225人(45.92%),理科生115人(23.4 7%,)艺体生150人(30.61%)。

1.2 方法

1.2.1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采用桑德拉·贝姆在1974年编制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其包含的M 量表(男性特质)、F 量表(女性特质)两个分量表各包含20个描述符合社会期望的男女性格特征的形容词题项。该量表依据个体人格特征符合社会赞许的性别特征程度,评定个体男性化和女性化水平,采用7 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被试某一性别角色特征越明显。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0.90 之间。男性、女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86和0.80,再测信度均为0.90。BSRI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较好,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6。

1.2.2 交往焦虑量表IAS 采用Leary 于1983年编制的社交焦虑量表(IAS)[8]。该量表共计15个题项,采用5 点计分方式,个体得分越高,社交焦虑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 a 系数大于0.87,项目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高于0.45,8 周的重测系数为0.8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进行施测,试卷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并宣读统一指导语和注意事项,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7.0 中文版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状况分析 见表1。

表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

表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分布情况[n(%)]

由表1 可知,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和男性化。

2.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见表2。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在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作为独生女的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双性化比例显著高于非独生女,而非独生女的未分化和女性化的比例明显高于独生女。

2.3 社交焦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见表3。

表3 社交焦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s)

表3 社交焦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s)

由表3 可知,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生源地、年级、专业、是否独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4 社交焦虑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 见表4。4 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SD 事后检验发现,未分化的女生社交焦虑分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女生;女性化的女生的社交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女生。

表4 4 种性别角色类型被试社交焦虑的方差分析(±s)

表4 4 种性别角色类型被试社交焦虑的方差分析(±s)

3 讨论

3.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状况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的比例最高,且高于未分化的比例,这与以往研究中女大学生未分化的比例较双性化高的结论不一致[9]。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女性所面对的性别角色压力逐渐减少,能有更多的机会吸取男女两性的正性特质。但本研究也发现,26.9%的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模糊,因此,在高校中对女大学生开展男女两性的正性特质培养等相关性别角色教育很有必要。

作为独生女的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双性化比例显著高于非独生女,而非独生女的女性化的比例显著高于独生女。这可能与我国女孩的家庭成长环境有关。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更加重视子女“独立”、“坚强”等人格特质的培养,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女性的男性化和双性化气质;而非独生女生家庭由于其他子女的存在,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更加强调照顾、关爱他人等传统性别特征,这导致非独生女的女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对他人的感受更加在意和关心,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特征也更加明显。

3.2 女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 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生源地、年级、专业、是否独生4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10]。社交焦虑产生于人际互动的过程之中,今后的研究应更多的聚焦于这一过程中个体的个性、认知等因素,以此探讨女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

3.3 社交焦虑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性别角色类型为未分化的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最高,双性化的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得分最低。这可能与双性化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有关:较高自尊水平的女大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很强,在人际交往中更不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对他人评价的担心也较少,因此,社交焦虑水平也较低[11]。

[1]张得,赫文彦.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6-207

[2]刘电芝,余捷婷,黄会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与关键期[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36-938

[3]付迎春,李娇丽,刘宏伟.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4(2):40-46

[4]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21(1):55-58

[5]闻明晶.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张赫.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45-247

[7]Zhang Jie,Norvilitis J M,Jin S.Measuring gender orientation with the bem sex role inventory in chinese culture[J].Sex Roles,2001,44(3):237-251

[8]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84,228,241,318

[9]杨美荣,陈明珊,牛宙,等.某高校大学生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7):808-810

[10]张灵聪,林贞,陈碧英.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3):83-86

[11]闻军明.性别角色类型的结构、类型和不同类型者的自尊[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女性化性别角色量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