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影响

2014-11-27 12:59王彩彩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英语写作跨文化

王彩彩

摘 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由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母语迁移现已成为跨文化背景下影响人们二语学习的主要原因。本文拟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母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影响,进一步剖析这种干扰下易出现错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地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减少他们在英语表达中的“中国味”,促进英语写作与教学。

关键词:跨文化;母语负迁移;英语写作

一、引言

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必然促进了汉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在促进人们沟通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由于文化间的不同差异而造成人们交往中的理解偏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究在这种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母语对学习者的迁移影响。母语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随着各个语言流派在其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促使迁移理论日趋成熟,至今仍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Ellis,1994; Freeman &Long,2000; James,1998; Odlin, 1989)。本文旨在围绕跨文化交流这一大的背景,探究源于东方文化下的汉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影响,以此总结母语迁移特征,促进外语写作与教学。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背景及定义

纵观迁移研究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他们各自的见解,然而,无论学者们对迁移理论做出怎样的突破,或是创新,他们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他们的本族语。基于这一点假设,我们从早期占主导地位的Bloomfield流派所坚持的主张中可以得到印证,即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多,他过去的经验和活动越有可能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影响。正如Robert Lado 在他的著作《跨文化的语言学》中写到:个体往往会把本族语言与文化的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迁移到外国语言和文化中去。同样地,Susan Gass和Larry Selinker(1992)在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一书中也指出,对大多数二语学习者来说,意义与话语主要是通过本族语建立联系的,虽然这并不总是可能的。

迁移这一现象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当然,学术界对迁移的定义也是见仁见智。迁移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通常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Faerch 和Kasper 则将迁移定义为“在发展和使用中介语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可用来激发他们的母语去使用中介语或理解外语知识的心理过程”。这些学者对迁移的定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定义上的不完整,至今学界认为对迁移所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是由Odlin提出的,他认为“迁移是由于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这种迁移现象分为两个过程——正迁移和负迁移。正向迁移通常指的是“目的语与母语的相同之处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负向迁移通常指的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2003)母语正负迁移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语与目的语间的语言距离决定的,语言距离越远,所谓的语言差异性越大,发生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亦然。众所周知,汉语属于汉藏体系,英语却属于印欧语系,两者产生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因而语言距离较远,也更易发生负迁移。母语迁移可能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但更为直观的迁移表现便是出现在写作中。

三、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形式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间的语言距离,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也表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因此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形式也是形形色色,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词汇是语篇传情达意的基础,因此,正确恰当地运用词汇是外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差异,使其各自的词汇也拥有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这往往造成学生在运用词汇时过多依赖他们母语的词汇内涵,而忽略目的语中词汇意义的传达,出现词汇使用或搭配不恰当等问题。

例1.Bella was born in an intellectual family. Her father and mother are college teachers.

例2.I agree with you on a certain degree.

上述两个例子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可能觉察不出其中的问题,但是对于英语本族语的人而言,会觉得这些句子不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例1中“intellectual”仅仅满足了表达汉语信息的需要,汉语中的“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中学教师等一切受过教育的人,但是在西方国家,intellectual一般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却不包括普通大学生,因此intellectual在汉语中的语义范围比在英语国家的范围更大,体现出词汇使用上的不贴切,用well-educated或许更贴切一些。例2中:“on a certain degree”很显然属于搭配问题,对于这一结构,英语水平较高的非本族语者也能很轻易地察觉出其错误的出处,正确的搭配应为to a certain degree.

由于缺乏对英语词汇本身外延和内涵的把握,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表现为套用汉语中的词汇意思,这样只会使要传达的内容显得生硬、刻板,很难被英语本族语者所理解。

3.2语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语法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不同的语法表达方式也彰显了不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由于中西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渊源不同,他们在语法结构上必然会有差异。汉语在英语语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可以总结为句子结构、时态、句子衔接问题等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负迁移

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往往受母语的影响,习惯于用汉语的组句顺序或结构来表达英语概念,这样往往偏离了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正如汉语可以省略主语,倾向于用一系列的时间和动词保持事件的连贯性,而英语不能省略主语,却可以用一系列名词表明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

例3.In the evening, after he joined the feast, attended the concerts, visited the table tennis exhibition, 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ing of the final communique.

很显然,例3中的句子表达主要采用了汉语的句子表达习惯,却与英文用名词表达的习惯不相符,因此,更为贴切的表达应该是:In the evening, after the feast, the concerts and the table tennis exhibition, 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ing of the final communique.

(2)句子衔接上的负迁移

英语句子间的衔接有时主要是通过连词来实现的,汉语中常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这样的连词并用结构,然而,英语表达中却不允许这种连词并用结构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这种连词使用的差异性表现在英语写作中常常体现出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例4.Although John had a headache, but he still went to work.

例4中违反了英语语法中连词不能并用的规则,而对于汉语连词并用的构式,这种表达却是合乎汉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这一个例子进一步论证了母语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影响。

(3)修饰语的负迁移

中英两种语言在修饰语上的差异也是造成母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汉语被认为是左侧位修饰语或左分枝语,主要是因为它呈现出“修饰语+中心词”的模式,然而,英语却被认为是中右侧位或右分枝语,因为它通常是将修饰语置后。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修饰模式上的不同,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往往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将句中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相关位置错置。

例5.The playing on the ground girl is my younger sister.

很显然,例5中的修饰错误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可能的,他们倾向于将母语中的词序迁移到英语中去,从而造成语法修饰成分在句中位置的偏误。对于因英语本族语者而言,正确的语序应为The girl playing on the ground is my younger sister.

就修饰语位置而言,Odlin(2001)认为,当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在位置方向上存在差异时,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中复杂的句法结构是会感到相当困难;而当两门语言中修饰语与中心词位置一致时,难度则要小。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初学者为何容易在修饰成分上出错。

(4)时间意义表达的负迁移

汉语作为一种意合型的语言,在时态、人称和语态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通常情况下,汉语是借助一些表示时间的副词或利用虚词充当补语来实现意义的表达,但并不伴随动词形态的变化;英语作为一种形合型的语言,它对于意义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体现出来。英汉在形态变化上的差异也会给中国学习者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例6.The teacher said today we will visit the museum tomorrow.

例6中的错误在英语学习者中经常出现,基于汉语这样一种非形态语言,学习者很容易忽略英语中形态变化的需要,出现上述错误。正确的句子应为The teacher said today we would visit the museum tomorrow.

3.3文化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语言作为文化创造力的一部分,承载了各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并被赋予了各自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民族色彩,这也造就了不同语言在使用上的大放异彩。基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寓言神话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也是别具一格,使得一种语言中的习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寓意对等的表达。

从中西方表达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就可以窥见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习俗差异。例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很多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狗腿子”、“狗急跳墙”等等,都可以显示出汉语中狗这种贬义的形象。然而,西方英语国家却将狗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也常常用狗的形象来寓意人的行为,且多为褒义,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显示出英语国家对狗的认可。

此外,中西方在一些习惯用语的选词上也各有不同。诸如中国谚语中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却是“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应该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常识,才能做到对熟语运用自如。

四、结语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英语写作作为学生外语学习水平的重要展现方式,体现了学生对词汇、语法及特定文化习俗的理解。为了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减少文章中的“中国味”,中国学生可以背诵英文的名人演讲和优美篇章,阅读英文报纸、书刊等,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以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拓展英语思维,从而能够流畅且自然地进行英文写作。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对西方多种社会元素的认识,鼓励学生多用英英词典,使他们能用英语解释英语,不断增加目标语的输入量;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运用已掌握的熟语进行造句和写作,帮助他们灵活运用语言,有效地纠正他们对目标语的生成不足或生成过渡等错误,促进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带动了不同语言间的碰撞与磨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对目标语的迁移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针对母语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到它的存在,积极探索发生迁移的原因,总结迁移发生的规律,以减少因迁移产出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参考文献:

[1]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美)Susan Gass等著. 第二语言习得(第3版). 赵杨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9):37~40.

[4]王婷. 跨文化背景下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12).

[5]杨中华. 母语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 教学与管理, 2009(3).

[6]曾萍. 文化的障碍: 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J]. 外语教学, 1999(2).

猜你喜欢
母语负迁移英语写作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中职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高考英语作文评阅看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