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音乐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2014-11-27 23:49肖宁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

肖宁

摘 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的民族乐器,古筝和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介绍了古筝音乐的古典文学背景,并以《临安遗恨》为例解析古筝乐曲的文学内涵。

关键词: 古筝音乐;中国古典文学;临安遗恨

古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最早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古筝和中国传统的其他的文艺形式,包括古典文学在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古筝音乐与中国古典文学

1.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筝

翻开唐诗宋词,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与古筝有关的诗句。如:王维的《与卢象集朱家》:“主人能受客,终日有逢迎。贯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元稹的《哭女樊四十韵》:“独留呵面镜,谁弄倚墙筝。”[1]苏轼的《江城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文学将筝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表达人物情感,渲染故事场景,古筝曲也传达着文学作品的意境与情怀。

2. 古筝音乐的文学背景

许多古筝曲的命名与文学有着密切关联。如《梅花三弄》、《汉宫秋月》、《秦桑曲》(周延甲曲)《枫桥夜泊》(王建民曲)等,这些曲子或与诗歌,或与历史事件,或与民间传说相连。

从诗歌发展而来的古筝曲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枫桥夜泊>(张继)、《渔舟唱晚》(王勃《滕王阁序》)等。从历史事件发展而来的古筝曲有《临安遗恨》(何占豪曲)、《广陵散》(古琴曲移植)等。从民间传说发展而来的古筝曲《孔雀东南飞》(郑德渊曲、邱大成改编)等。

从古筝诞生之时,古筝音乐已与文学牵绊在一起,几千年来文学家与音乐家渊源弥深。

二、从《临安遗恨》看古筝音乐的文学内涵

古筝曲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如此深厚的关联,演奏者须了解曲目的背景,理解乐曲蕴含的情感,才能传神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本文以《临安遗恨》为例,阐述该曲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内涵。

1. 《临安遗恨》的诗词背景

《临安遗恨》讲述的是南宋名将岳飞的故事。岳飞(1103-1142),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官至枢密副使,后被奸臣秦桧所害,以“莫须有”罪名打入大理寺狱,最终枉死。岳飞生前创作的《满江红》深刻传神塑造了岳飞本人的形象: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2]。

上阙表现了岳飞“精忠报国”的宏愿。下阙表现了岳飞“还我河山”的决心。整首词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展现出岳飞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收复河山的愿望、艰苦奋战的积极乐观精神。

2. 《临安遗恨》的作品分析

《临安遗恨》是由中阮演奏家林吉良根据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旋律创作的中阮曲。1992年,何占豪先生又将其改编为古筝协奏曲,现在多用钢琴协奏。乐曲表现了岳飞行刑前,对祖国江山社稷的担忧,对家人的思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无奈施展精忠报国忠心而引发的感慨。

乐曲采用变奏曲式,通过单一主题的变奏,分别从几个角度来表现岳飞驰骋沙场的伟大成就、不公平的悲惨命运,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惨境遇。

乐曲可分为七段。引子部分先有钢琴奏出悲壮的前奏,连续的八度下行,制造出极不稳定、充满矛盾的效果,确定了音乐内容的基调。古筝一进入便采用强有力的和弦及左手大幅度的刮奏,继续渲染悲恨的情绪(见谱例一)。转而用较弱的力度奏出了哀伤的旋律。从二十五小节起,连续十多小节相同的节奏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了身在监狱的岳飞仍然忧国忧民、坐立不安的画面。

谱例一:

乐曲的主题旋律是由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旋律素材改编而成(见谱例二)。这一段仿佛是向我们讲述主人翁岳飞,展现了主人翁豪放的性格及复杂的内心情感。尾音如“仰天长啸”一般,引发无限的感慨。

谱例二:

接下来情绪一转,古筝以168拍/分钟的速度奏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展现出征战沙场的岳飞,率领三军将士,为保卫国家浴血奋战的战争场面。本段是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变奏。

当音乐情绪到达高潮时,音乐突然结束了,钢琴以极弱的音引出古筝的旋律,主题旋律略有变化,但这段的音乐显得单薄一些,展现英雄的另一面。轻慢的旋律寄托着岳飞对亲人的思念。

转而进入轻快的乐段,旋律轻快,钢琴则以轻巧的节奏伴奏,与古筝形成对话。仿佛像是岳飞凯旋而归,百姓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

突然,远处刑场传来一阵擂鼓声,将主人翁从美好的憧憬拉回现实。作曲家采用协奏曲常用的华彩手法,给演奏者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古筝采用一段激烈的扫弦与刮奏来表现英雄的含冤受屈却不容辩解的心情。经过古筝一段长摇,钢琴用极强的力度奏出了主题音调,呈现了英雄就义时的悲壮形象。

最后一段在G调上再现了主题旋律(见谱例三),这一段寄托了人民对英雄的追忆、怀念。“再次强调‘遗恨的主题,因其表达的内容可视为与作品主体内容不在一个时空(作品主体似英雄的自叙,而此处更似后人对英雄事迹、遭遇的追忆和感慨),故作尾声处理。”[3]最后一句由古筝和钢琴一起奏出强有力的和弦,仿佛是人民对奸臣当道的社会发出的愤怒之声!

谱例三:

结束语:古筝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学情境和思想情感,作为一名古筝演奏者,不仅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了解乐曲创作的故事背景与意境情绪,表达出乐曲的情感。由此可见,我们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应多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4]。只有这样,才能更透彻地了解民族音乐,发扬传承我们民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金千秋.《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第228页—第229页.

[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UgpAuBBwYB938l83lBuvPil_APC5AGxITK0pSBS8Vpgcs0ogilfo-QkLI3BBYFR#2_1

[3] 陈忠松.筝曲《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J].魅力中国 2010(8).

[4]何宇.谈古筝教学不应一味注重训练技巧而忽略其文化意涵[J]. 北方音乐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