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程军年,钟雨静
(1.云南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2.云南大学 网络与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65009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趋势,并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一不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1]近几年,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都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见,教学资源建设无疑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目前,我国基础资源建设在数量、种类、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对于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动课程、教材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笔者从基于“问题”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初步探索提出一个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资源建设的一般模式;旨在能够规范和统一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型,以期为教学资源建设人员提供一般性的实践参考范式。
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并为科学问题所指导。科学问题的深入促使科学研究不断深入;解决科学问题需要的方法、策略推动了科学方法的选择与发明;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是科学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科学问题的解决导致了科研评价。科学是这样,工程技术也是如此。[3]问题(需要或目标)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具有导向的功能、组织的功能、激励的功能和评价的功能。[4]许多哲学家对于问题都有类似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学派哲学家杜威于1910年在他的《HowWeThink》一书中,将生活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生活本身就表现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一系列问题求解的过程。人的认识活动是从人们面临不令人满意的境况(困难、问题、疑惑)开始的,探索的目的是要获得某种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一个“解答式”,以使人能从如人意的境况向着符合人意的境况转变。
波普尔也提出了一个模式:P1→TT→EE→P2,其中“P”代表“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而“EE”则代表“排除错误”。他认为理论成长的方式由一个问题“P1”开始,提出问题“P1”后,人们会用一些“TT”也就是试探性的理论去解决这个问题,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EE”,进而产生新的问题“P2”,接着再运用此模式解决新问题“P2”。
劳丹的问题观与波普尔的问题观在一些方面是对立的。劳丹认为只有解决问题才意味着科学的进步,而产生问题似乎只是一种消极的东西。波普尔则认为问题推动科学进步,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众多科学哲学家都重视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其实,教学资源建设亦是由教学资源问题推动,教学资源问题的变化促使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深化。鉴于此,本研究从资源建设“问题”着手,探索建立以资源建设“问题”为导向的资源建设实践方法体系,以期对资源建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资源发展历史将指引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指在教学过程中,建设或者创造支持教与学过程的、被教学者和学习者所使用的一切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包括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人文环境(社会文化、校风、班风、学术氛围等)和物理环境(网络教育平台、广播电视基础设施、3G移动网络、泛在教育网络等)及相应教学材料、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现代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社会性学习理论和后现代学习理论等)来看,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能提供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习者自主知识建构。
(1)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概念界定
受杜威和波普尔问题理论的启发,林定夷教授对“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定义。他认为“问题”即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4]由此,我们可以给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做一个初步定义: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即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资源建设的目前状态与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是从资源建设问题入手的;教学资源问题推动并指导着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发展;教学资源建设的历史是教学资源问题不断解决和深化的历史。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是教学资源建设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的功能
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在整个资源建设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功能:①导向功能,即使资源建设过程受资源建设目标指导和支配;②控制功能,即资源建设目标一经确定,就对人力、物力、财力起到掌控;③激励功能,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给出清晰的目标能够反映出人的需要,能够激发出资源开发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动力;④测度功能,即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能够测量、检查、评价教学资源建设成功与否。
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三次重大教育技术革命,现在是第四次革命。[5]第一次革命是将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从家族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第二次革命是将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是发明印刷术和普及教科书;第四次是近些年来电子学、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飞跃发展所带来的结果。这些技术革命也确立了教学媒体资源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媒体资源阶段;第二阶段是文字媒体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印刷媒体资源阶段;第四个阶段是电子媒体资源阶段。其中,电子媒体资源阶段,又经历了从无线电广播资源、电影电视资源到计算机多媒体资源的发展历程,而计算机多媒体资源沿着技术发展脉络又不断涌现出了网络教学、移动手机、泛在教育、云计算等教学资源。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的进一步推动下,教学资源建设还会发展出更多阶段、更多类型。受波普尔的问题理论启示,类比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作者尝试给出教学资源建设进化发展的一般增长模式:RP1→TT1→EE1→RP2→RP2→TT2→EE2→RP3……RPn→TTn→EEn……(1)。
其中,“RP1”表示资源建设问题(resourceproblem),“RP2、RP3”表示依次所产生新的资源建设的问题,“TT1、TT2”表示解决相应“RP1、RP2”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的试探性理论(tentativetheory)和方法,“EE1、EE2”表示依序对相应的“TT1、TT2”理论和方法的评价。如第一次教育技术革命诞生的语言媒体资源,语言所具有的简单性、快捷性、通俗性、反馈性等特点被应用在教学中。如何产生与语言媒体相匹配的教学资源(RP1)呢?人类进行了各种基于语言媒体的教学资源建设(TT1)并对实践中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不断做出评价(EE1)。由于语言本身有空间距离和难以保存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习者所期待的媒体资源要求,随着媒体资源研究的深入,发展到了文字媒体资源阶段。文字媒体资源靠手抄可以记录下知识经验,解决了空间与时间进行重复教学的问题。并且,这一阶段的革命,既保留了语言媒体资源的优越性,也发挥了文字媒体资源的长处,形成了文字书写与口头语言并重的教学资源。如何产生与文字媒体相适应的教学资源(RP2)呢?人类进行了各种基于文字媒体的教学资源建设(TT2)并对这种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不断做出评价(EE2)。由此,教学资源发展到第三阶段、第四阶段。随着资源建设和学习者特性越来越复杂,未来还会出现更复杂的教学资源建设问题,那么第四阶段的教学资源也会存在不足需要改进,又会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建设问题RP5……以此类推,未来出现的第n个阶段也必然遵从我们如上所给出的教学资源建设发展的增长模式。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基于问题的科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把问题分为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题两大类;[6]系统科学把问题分为简单问题(良构问题)和复杂问题(非良构问题)。[7]本研究所探究的教学资源建设问题一般是复杂问题(非良构问题),存在少量的简单问题。
系统科学把系统分为硬系统(简单系统)和软系统(复杂系统),相应的工程技术的方法也分为硬系统方法(以霍尔系统工程模型为代表)和软系统方法(切克兰特软系统方法等复杂性问题解决的方法)。[8]对于硬系统的教学资源建设问题,资源建设目标能被清晰地阐明,可选的问题解决方案唯一或已知,问题的答案是存在的和唯一的,评价也相对简单。类比霍尔三维模型,可以得到解决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的“霍尔三维模型”(见图1)。
图1 教学资源建设的三维模型
图1中,知识维是资源建设者掌握的知识储备,应用和渗透在建设过程中;时间维即ADDIE模式(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逻辑维即教学资源建设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提出问题、阐明目标、制定策略和选择媒体、评价)。
人脑是复杂的,外部环境是复杂的,要开发出与之适应的教学资源也必然是要求很高的复杂系统资源,对于这种类似复杂系统问题的解决,综合集成给出了三个研究方法:定性综合集成、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13]综合集成方法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实现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从而解决复杂性问题。[14]综合集成方法采用的路线是,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统一宏观和微观研究,最终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图2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核心体现。
图2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
笔者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1)文章从波普尔问题导向的科学哲学方法论出发,指出了杜威和波普尔问题解决的哲学思维可以运用于教学资源建设中。
(2)笔者界定了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功能。
(3)在波普尔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启发下,笔者尝试提出了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的一般增长模式——公式(1)。
(4)最后,类比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笔者初步提出了教学资源建设的三维模型,(见图1)也给出了解决复杂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的框架。(见图2)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2]张敬涛,李馨.论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3]林定夷.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0.
[4]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
[5]何克抗.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6]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
[7]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J].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
[8]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9]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10]沈小平,马士华.基于人-机-网络一体化的综合集成管理支持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8).
[11]李士勇.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53-254.
[1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9-231.
[13]于景元,刘毅,马昌超.关于复杂性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2(11):1417-1424.
[14]欧阳明,龚萍.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