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各个街道辖区内德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党建情况有了新的动向,通过对这些动向的掌握、分析,提出了消除“空白点”,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的具体方案。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要快速有效地推进新经济组织、社会組织的党建工作,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体制上必须有所突破。
关键词:社区党建;党员管理;身份管理
现阶段,在许多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没有组织挂靠的党员和由三个以上正式党员仍没有成立党组织的“空白点”是极少的,可以说应建党组织的党委,都百分之百地建立了。但实际上,有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在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很多单位是有党员的,有的甚至有10多名党员,但他们的党组织关系都没有赚到单位来,从而使这些单位成为“潜在”的“空白点”。为此,经过对364位党员进行了的调查。结果显示,原已将组织关系转到单位来的只有6个人,分析原因主要由以下两类:
(1)不愿意转。这类党员主要是个人隐私所致,有些原因也不是用一句“党性不强”就可以说明白的。详细地说,一时设计党员自身利益。一些下岗、协保、待退休的党员,总想喝原来的单位保持一定的联系,能及时了解单位的动向,争取组织的关怀,所以不愿意将组织关系转出来;二是嫌组织关系转递“麻烦”。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的不停变动导致党员流动性加大,如果不停地将组织关系转来转去,太浪费经历,步入稳定在一个地方省时省心;三是感情因素。部分党员因为原来党支部凝聚力强,党员之间感情深厚,对转出来假如新的组织,特别市到新经济组织中过组织生活没有信心,所以不愿意转;四室逃避组织教育管理。也不能派出一部分党员,抓住在党员管理体制的漏洞,逃避组织教育管理,造成一边“管不着”,一边“不能管”的局面。
(2)不可能转。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社会团体和群众性自发组织的问题活动群体(如社区中的各类气功组织、健身组织和各种自发的文娱组织等)中,也表现在退休后返聘到单位的党员身上。这些党员都有稳定可靠地党组织教育管理,他们参加这类组织知识“业余的”“兼职的”,所以不可能将组织关系转来。再说,这类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体也往往是松散的、不稳定的,甚至是临时的,所以也不可能接受党员将组织关系转进来。
综上所述,由于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原油党员教育管理与组织关系“捆绑”在一起的体制之间的不协调,导致心惊惊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链条:党员不转组织关系—无法成立党组织—无法开展党大的工作—出现“空白点”。所以,如何解决党员组织关系转递和党员教育管理之间的矛盾,旧成为消除这类“空白点”的瓶颈问题。
一、概念—解决矛盾的理论先导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动员说服工作,充分向党员传达组织有关文件精神,产民党组织关系和党员的劳动关系、利益关系是没有联系的,但始终收效甚微。如接到法律服务所一名党员(属待退休返聘),动员了六七次,都没能说服其将组织关系转到单位来。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新形势下,在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要真正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必要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体制上引进一些概念,有所突破。
(1)非正式组织。党组织应该可以分为党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由三个以上党员组成的,并且至少由三个党员的组织关系在本单位的党的基层组织。我们通常说的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等都是党的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由三个以上可以证明其政治身份的党员组成的,并且由正式组织关系的党员不去三名的党的基层组织。近年来出现的党建联席会、党建研究会、在职党员活动站、社区党员之家等都是党的非正式组织。
引进党的非正式组织概念,可以有效地解决党员组织关系转递和党员教育管理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讲,无论党的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与党员组织关系在不在该组织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在目的一致的前提下,手段可以多样化。所以,在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中消除空白点,旧不仅仅局限于建立党的正式组织,也可以建立党的非正式组织。况且,近年来出现的党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广泛认可,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非正式成员。在党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中,党员组织关系在本组织的党员是该党组织的正式成员,党员组织关系虽不在该组织中,但可以证明政治身份是党员的是该组织的非正式成员。
如上所述,既然党员组织关系和党员接受教育管理是可以分开进行的,那么在一个组织中出现非正式成员也是顺利成章的。再说,同在一个单位内,预备党员就可以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那么一名可以证明其身份的老党员,为什么不可以参加呢?
(3)身份管理,是指党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根据党员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和不同群体中的不同身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管理的方法和体制。
我们知道,每个人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和不同群众的身份是不同的,当你面对父母时,你是儿子;面对儿子时,你是父亲;在单位你是员工,在家庭你是家长等等。这每一种身份都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不同的职责要求。既不能用一种身份的权利和义务来要求另一种身份的要求来代替他所有的身份的要求。党员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单位他是员工党员,在社区他是在职党员,如果参加社会团体,他就又是社团中的党员了。仅仅依靠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管理党员,在当前的形势下必然是不全面的、不到位的。
引进身份管理的概念就是要解决党员组织关系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困版体制所带来的这种问题。因为,身份管理的本质在于,只要能够证明其政治身份是党员,至于党员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发挥什么样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在于党员组织关系的归属,而在于这个党员在此时、此地和此群体中是何身份。所以,提出身份管理的概念旧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空白点工作,而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呵呵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讲,实行身份管理不仅是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新的管理体制。
二、利弊—对党员实行身份管理的得失分析
从组织关系与党员教育管理的捆绑机制转为身份管理机制,毕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准确地分析这一转换的利弊得失,更有利于统一思想,推动工作。
(1)减少成本。对于组织来说,实行身份管理可以简化程序,减少缓解,节省不必要的管理成本。这主要体现在节省了组织关系的不必要转接。我们知道,通过组织关系的转递,主要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正面本人的政治身份;二是可以通过党员信息统计,加强党员队伍的宏观管理和收缴党费;三是可以以此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进一步分析,证明身份的作用可以用党员证、党员郑敏信等其他方式代替。增强党员组织纪律观念可以通过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来实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组织关系转递的作用定位在党委手脚和党员信息统计等纯业务性工作上。从而把组织关系与党员接受组织教育管理分开进行。这样,从党内是一家的角度说,很多党员的组织关系转递是没有必要地。让党员将组织关系转来转去,在实践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无论队组织还是个人,都是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完成的,实质上也就是管理成本的一部分不必要支出。从上级文件精神来看,加强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織党建工作的本意也是要加强对这个领域里党员的教育管理,并以此来将党的工作渗透进去,加强党对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领导。所以,如果组织关系布用转接,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且效果可能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从长远来看,党员信息和党费收缴逐步实行电脑化管理,全国联网后,通过查询身份证号码,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查证党员的政治身份和党费收缴情况,那时组织关系的转接可以完全取消,也不会再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分、党组织的正式成员和非正式成员之分,有的只是党龄的差别和入党地点的不同。
对消除空白点工作来说,实行身份管理可以节省对党员的动员说服工作,减少党员结转组织关系的时间,同时,成立党的非正式组织可以用任命负责人的办法,不用直接选举,简化了操作的程序,大大地方便了工作。另外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国度,使这些党员在互相磨合中增加感情,等条件成熟后再建立党的正式组织,更加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2)增强实效。实行身份管理,引进非正式党员和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将现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一对一的管理模式转化为多对一的立体式管理模式,是对党员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党员的身份多样化。如上所述,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群体中,党员的身份是不一样的,要求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新的形势下,靠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一家独自管理是不行的,他只能管理党员的一部分,而对其他场合下、其他群体中党员究竟应起什么样的作用,应如何进行管理是不知道的。所以,这种一对一的管理方式是不全面的,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也肯定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现在让其他党组织根据自己单位特点,参与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党员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下接受不同的教育管理,形成多对一的立体式管理框架,既增加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又可以使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更有实效性。在本质上来说,不同的党组织队党员的不同要求也是一致的,目的是相同的,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所以,实施身份管理照顾了党的组织之间队党员教育管理的差异性,使党员教育管理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队党员的管理也更全面。
当然,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实行身份管理的复杂性。如建立非正式组织如果把关不严,旧可能由假党员混入党内,如果分不清党组织中的非正式成员和正式成员,旧可能造成党内统计的混乱等等,但这些弊端都可以通过技术性手段来加以避免。另外,可能会因为增加了党组织的设置而增大管理成本,但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来说,不是现在党组织设置得多了,而是以前党组织设置得少了。必要地成本再多也是应该的,不必要的成本再少也是应该取消的。所以,总体来说,实行身份管理,还是利大于弊的。
三、方案—现阶段实行身份管理的操作设计
在现阶段,为进一步推进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在对党员实行身份管理时,可以按如下方案操作。
(1)一个党员组织关系只能隶属于一个党组织,党费交在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但要主动接受与之相关的其他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2)在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有正式组织关系的党员三人以上的,成立党的独立支部。无正式组织关系,但可以证明其身份的党员,可以作为该支部的非正式成员,参与支部生活,接受该支部的教育管理。
(3)在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有三个以上可以证明其身份的党员,但有正式组织关系的党员不足三名的,可以成立党的非正式组织(如党员活动站),履行临时党支部工作职能,一旦由三名以上党员将正式组织关系转入,即转为党的正式组织。
(4)在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可以证明身份的党员不足三名的,由街道党工委组织成立党的联合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对这些党员进行管理。同时,要求他们按照组织安排,在本人所在单位开展党的工作,义务担当该单位的党建联络员。
(5)证明党员身份的途径可以多样化,但必须严肃认真,防止不良分子混入党内。
(6)党的非正式组织负责人由街道党工委任免,一旦转为党的正式组织,即按照民主程序选举产生。
(7)党员考评时,党的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应将其组织中的非正式成员的考评意见反馈给其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由后者对党员进行综合考评。
作者简介:张昊然(1990—),男,山西临汾人,上海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与党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