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60%的正常足月新生儿、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2~3d可出现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而过高的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细胞损伤或发生潜在的神经毒性,甚至可造成胆红素脑病[1]。因此提前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茵陈五苓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防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1 月~2012 年1 月本院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50例,排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RDS、用鲁米那、白蛋白及先天缺陷外,羊水吸入综合征、极低体重儿、早产儿、肝胆疾患、新生儿溶血病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黄疸。随机分为两组,防治组75例,男34例、女41例,顺产50例、剖宫产21例,胎头吸引术4例,出生体重(3402.3±135.2)g,胎龄(39.2±1.43)周。对照组75例,男39例、女36例,顺产48例、剖宫产24例、胎头吸引术3例,出生体重(3407±134.9)g,胎龄(38.9±1.41)周。两组病例在性别、出生体重、病因、分娩方式等方面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系母乳喂养,出生后3h 母乳喂养,防治组24h 内开始服茵陈五苓散包括茵陈8g、泽泻5g、茯苓8g、白术5g、猪苓5g,由本院药剂室水煎,浓缩至60ml,1 剂/d,分3 次口服,连续服用5d;同时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0.5 g×24 片/盒),2 次/d,每次一片,将片剂溶于50℃以下温水或牛奶中服用,连服5 d。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观察期间,防治组有1例,对照组3例因为胆红素达到280μmol/L,剔除出本实验,进行进一步治疗。
1.3 观察方法 每天经皮测定胆红素(TCB)值、胎便排空时间、每天大便次数、黄疸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TCB 值的比较 从第3d 开始防治组TCB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的TC B 值比较(d,±s)
表1 两组新生儿的TC B 值比较(d,±s)
注:*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胎便排空时间、每天大便次数、黄疸持续时间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的胎便排空时间、每天大便次数、黄疸持续时间的比较(±s)
表2 两组新生儿的胎便排空时间、每天大便次数、黄疸持续时间的比较(±s)
注:*两组比较,P<0.05。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d 内的新生儿出现的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就诊最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由于新生儿产生较多的胆红素,并且因为发育不成熟,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而且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这导致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血中,而胆红素过高有可能进一步造成脑细胞损伤。现在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光疗法、换血疗法等,而以蓝光照射治疗为常见,但是蓝光治疗容易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副作用[2]。所以如何在早期进行有效的防治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此次研究观察的TCB值,能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预报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并且其准确率达86.5%,并且具有无创伤性、简单、方便等优点[3]。而对胎便的观察是因为一般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3~4d排空胎便,如果胎便排尽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进而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容易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引起病理性黄疸,所以胎便排出时间越早,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就越小。所以选择这两项作为观察指标。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包含婴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是一种微生态制剂,它具有建立正常菌群、抑制致病菌生长与繁殖,提高肝酶活性、减少肠肝循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降低可以引起黄疸的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促进肠蠕动、促进结合胆红素及胆素原排出体外[4-5]。
祖国传统医学将新生儿黄疸叫做“胎黄”,根据其症状应属于阳黄,其病机是湿热内蕴于肝胆,胆汁外溢肌肤发为黄疸。以健脾清热祛湿为治疗法则。本次研究所用茵陈五苓散出自《金匮要略》,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白术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健脾利水渗湿,泽泻淡渗利水渗湿,猪苓清热除湿利水。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健脾利湿退黄之功效。研究中我们发现,茵陈五苓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以降低TCB值、促进胎便的排除、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防治新生儿黄疸有满意的疗效。
[1]姜小华.新生儿黄疸与胆红素脑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31-132.
[2]陈素萍.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93例[J].中国药业,2012,21(8):86-87.
[3]朱国平,刘兴阳.微型黄疸仪的临床应用[J].现代仪器与应用,1994,6(3):35-37.
[4]黄欣,李艳.微生态制剂干预新生儿黄疸机制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1):54.
[5]陈真堂,陈苏娟.思连康联合喜炎平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5(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