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飞,李虹霖,夏昆鹏,王玉珏,班维固,薛玉满
(1.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研究较多,而传统中医治疗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其中针灸治疗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课题基于针刺足三里这个保健要穴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普针、电针与温针灸等不同的干预手段,探讨其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差异,为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临床推广提供新的客观实验依据。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黑)2008004]。
适应性喂养1周以后,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40只大鼠经过四周的递增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1-2]。采用随机数字表将40只大鼠随机平衡分为4组,温针灸组、电针组、普针组、模型组各10只。
1.3.1 温针灸组 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不锈钢毫针0.35 mm×15 mm,直刺足三里,每穴刺入8~10 mm,将1 cm长的艾条置于针柄上。留针30 min,当艾柱燃尽后再易柱再灸。游泳前1 h温针灸1次,共干预4周。
1.3.2 电针组 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刺足三里,针刺方法同温针灸组,接KWD-808II脉冲电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Hl为2 Hz,H2为100 Hz,以大鼠肢体肌肉轻度收缩为度。留针30 min。游泳前1 h电针1次,共干预4周。
1.3.3 普针组 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刺方法同上,留针30 min,不给予其他干预。
1.3.4 空白组 正常饲养,每天固定捆绑30 min,不给予任何处置。
1.3.5 模型组 正常造模,每次游泳前固定捆绑30 min,不给予任何治疗。
力竭后随机取材,运用比色法、速率法观察大鼠血清血乳酸(LD)、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含量变化[2]。
造模后,各组大鼠饮水量,进食量有所下降,毛发干枯,体重增长缓慢,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空白组精神状态佳,进食进水、体重增长正常。
表1 各组全血乳酸、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尿素氮比较(±s)
表1 各组全血乳酸、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尿素氮比较(±s)
注:与空白组相比,▲P <0.05,▲▲P <0.01;与模型组相比,*P <0.05,**P <0.01;与普针组相比,#P <0.05,##P <0.01。
分组 例数 全血乳酸(mmol/L) 血红蛋白(g/L) 肌酸激酶(u/ml) 尿素氮(mmol/L)空白组 10 5.26 ±1.53 120.63 ±21.94 1.45 ±0.29 6.01 ±1.59模型组 10 20.76±2.45▲▲ 81.10 ±19.31▲▲ 2.59 ±0.26▲▲ 8.81±1.38▲▲普针组 10 18.36±2.37▲▲* 91.23 ±15.64▲▲* 2.31 ±0.25▲▲* 7.93±1.13▲▲**电针组 10 16.39 ±2.24▲▲**# 98.93 ±15.53▲▲**# 2.07 ±0.24▲▲**## 7.24 ±1.21▲▲**#温针灸组 10 14.41 ±1.73▲▲**## 110.32 ±17.38▲▲**## 1.82 ±0.36▲▲**## 6.75 ±1.27▲▲**##
由表1可见,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明显降低血乳酸、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电针组与普针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电针组效果优于普针组;温针灸组与电针组、普针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比较,温针灸组效果最佳。
运动性疲劳与中医的虚、劳、损等证非常相近,虽然它们的病因不同,症状表现不同,但均属于人体元气耗伤一类。足三里穴具有健运脾阳、培土化元、温中散寒、活血通络之功,可以防病保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故可用治瘦弱虚损之疾。《通玄指要》说:“三里却五劳之羸瘦。”本穴能补益中气,故又有回阳固脱之效,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凡久病元气衰微,急症阳气暴脱,灸之皆有效。故足三里穴一直被历代医家推崇为健脾补虚培元之要[3-5]。而温针灸兼
顾针刺与艾灸的功效,同时作用于足三里穴,加强其补益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四周游泳训练,证实了各治疗组均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尿素氮、肌酸激酶、血乳酸水平,从而有效改善疲劳大鼠内环境,其中温针灸组效果明显,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客观的实验依据。
[1]李虹霖,孙远征.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部分生化指标及氨基酸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738 -740
[2]李响,孙远征.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7):55 -57
[3]孙德利,陈大隆,张琰.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9):53 -55
[4]于浩.电针肾俞、足三里穴防治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9,41(5):69 -70
[5]杨希,杨翼.运动性疲劳从络论治浅探[J].新中医,2014,46(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