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2014-11-25 05:33浦晓威
考试周刊 2014年83期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考核方法

浦晓威

摘 要: 本文研究并探索了采用分层考核与分层成绩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增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通过改变考核的重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考核方法 分层考核

1.改革考核方法的意义

1.1课程的特殊性

由于计算机已经遍及生活中的每个领域,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步入校园后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有交集,比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等基础知识,但是因为地域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有些地区的高中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所以考虑到这部分没有基础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完整地讲授所有内容,导致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1.2传统考核方法的弊端

在传统考核方式中,学生的最终成绩取决于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左右,因此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平时”而“重期末”,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忽视平时的实践练习,认为考前突击学习或想办法在考试中作弊就足以通过考试。此外,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有基础的学生骄傲自满,认为凭借自己现有的“优势”,通过考试不是难事,上课不注意听讲、玩手机,不认真做练习,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2.分层考核的改革措施

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中,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基础两极分化。目前比较成熟的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措施是分层教学,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有其自身特殊性,高职院校更注重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基础课一般是在机房授课,采用合班教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安排教学。不同于英语分级后的小班授课,可供选择的小教室很多,机房除了要承担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外,还要承担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没有太多空闲机房,无法满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后对于教室等硬件的需求。针对各种实际情况,笔者便将分层考核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2.1将不同计算机层次水平的学生分层不分班。

在开学初,对同一授课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考试,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将学生分层,但不分班。换言之,虽然是合班的大课,也可以在不分班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据此安排座位,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答疑和管理。这样一来,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安排难易不同的练习题,基础稍差的学生可以先从简单的练习做起,防止部分学生因为跟不上课堂的进度失去学习兴趣,最终掉队;基础好的学生,老师可以给出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从而解决这部分学生做完练习聊天而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并通过分层练习最终有效地解决课堂实践环节中的两极分化问题。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但都是基于学生所要掌握的必要知识点给出的,因此最终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2.2将考核学生的重点从“会不会做”变为“最快能用多长时间做完”。

在学生做练习时,建议学生养成和自己比赛的习惯,由于学生在学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后要参加河北省计算机一级考试,那么教师就可以按照一级考试的要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级考试共100分钟,考试内容难度不大,但题量很大,在100分钟内如何使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做完考试内容呢?那就要有很快的做题速度。做题速度取决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质的积累”,所以笔者在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不断与以往的自己比較,比如第一次做这部分练习需要10分钟,经过数次练习,做题时间缩短了,那就是进步,而不是一味地与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相比。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改变关注的焦点,不是询问学生某一部分会不会做?而是要问学生这部分最快能用多长时间做完?做题所需时间减少了多少?在与自己、与同学的“比试”中,用“计时挑战”的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现在的学生并不缺乏自信心,他们都很自信,如果给出目标,他们就会朝着目标努力,很少有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但如果只是让他们练一练刚刚讲授的内容,就会有很多学生偷懒,要么走神了不知道练什么,要么觉得很简单不用练,学生的实践意愿并不强烈。但如果给出一个练习题,要求学生10分钟内做完,那么大部分学生会愿意尝试、挑战,如果实现目标或取得了进步,还会觉得小有成就,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2.3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实践练习。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所以学生往往会存在侥幸心理,会将“宝”押在期末考试上,认为如果超常发挥或者耍点小聪明,通过考试就很容易。所以笔者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使得平时成绩也成为总成绩的决定因素,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注重平时的实践练习及测验,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4与分层成绩评价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在课程中不同阶段的考核成绩,可进行二次分层和三次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成绩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二次分层和三次分层时,若学生层次下降,扣除平时成绩的10%;若是层次上升的同学,则增加平时成绩的10%;若层次原地踏步,则不增不减。这一做法可以使学生在整个课程的不同阶段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高的学习热情。

3.计算机基础课的分层考核方式的实施与总结

针对以上改革方案,以两个不同专业的100余名大学新生作为教学改革试点,从教学方式、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明确课程考核的要求,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更突出,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通过河北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往年明显增多,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同时,改革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最低层次的学生,由于已经是最低层次,层次不会有所下降了,对于部分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会存在懈怠偷懒情绪,这一问题还有待解决。

4.结语

高职教育突出实践动手能力,高职课程要适应其发展需求,应积极探索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尝试,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进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9.

[2]陈志延,叶晓燕.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探讨[J].科教文汇,2008.7.

[3]王宁析,王冬梅.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10.

河北省秦皇岛市科技局课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的创新与实践(201302A297)。

猜你喜欢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核方法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教学考核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浅析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教学改革
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试析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