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宽先生,北京工商大学著名教授。1929年3月生于天津市,1952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贸易系,毕业后分配到华北行政委员会贸易局财务处,专门从事审计工作。1953年9月,调到原商业部财务会计局会计制度处从事会计制度设计工作。1964年10月,调入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任教,先后在商业经济系、会计系从事会计、审计、商业经济等方面课程的教学工作,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自1983年起任会计、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原商业部的优秀专家。
张教授长期从事会计、审计教学与科研工作,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张教授不断研究新的课题,并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张教授在国内外重要的会计、审计学术刊物发表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150多篇,自著、与他人合著或主编了《增减记账法》、《审计学基础》、《商业会计学》、《企业财务审计》、《审计》等影响较大的专著、教材10余部,为我国会计、审计研究和商业会计制度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国会计、审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64年9月,由张以宽为主要设计者的增减记账法问世,同年在商业系统全面推行,1966年在全国推行。张以宽是根据会计的本质和资金运动数量变化的客观规律,本着易于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接受的原则来设计增减记账法的。他运用“增”、“减”这两个可以反映客现实际的支现符号来揭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涉及来源和占用两类的经济业务的同增同减,涉及来源或占用一类的经济业务有增有减。这样充分直观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他认为,“增”、“减”是各方人员易于接受的通用的概念,而“借”、“贷”只是会计人员专用的记账符号而已。1980年,专著《增减记账法》出版。这本专著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流传到国外,尤其是在日本会计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两度被日本著名会计学者翻译成日文出版。
张教授主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会计、审计理论体系。他认为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 需要;会计是经济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审计则是经济监督系统的一个分支。会计和审计都要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它们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相适应,都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存在密切的联系。他曾经在《审计研究》杂志上发表《论社会主义审计特征》、《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论审计环境》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审计的概念、性质、对象、职能、作用、特权以及建立中国特色的审计体系的必要性、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等相关问题。
张教授崇尚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把自己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感悟身体力行地融入到教学中。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主张不招收思想品德、修养水平不够标准的学生。他认为,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应当把品德、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另外,对于孔子的“见贤思齐”、“君子不器”、“举一反三”、“三省吾身”等教学思想,张教授也一直奉行。
张教授虽已耄耋之年仍坚持研究。近年来,他密切关注环境审计。张教授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审计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环境审计监督,不仅需要加强国家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也需要加强内部环境审计,建立“国家、社会、内部”三位一体内外审结合的环境审计机制,把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审计监督与实时监控自我管理的内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环境审计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他指出,内部环境审计监督至少应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工作中的环境信息的核算与披露进行监督;二是对环评是否达到预期要求进行禁毒;三是监督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评价企业潜在的环境风险,识别或发现给企业持续经营带来风险的环境问题,提高企业的风险预知能力。
北京工商大学秦凯文/撰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