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平
随着中国经济长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期渐入尾声,我们或许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从旧态势中蜕变出来的需要以深化改革、创新转型为路径的新时代。往常惯例可能被打破,新的环境需要再度适应,新的规则需要重新学习,直到习以为常。新常态下,财务管理需要新的视角、新的框架,会计核算需要新的逻辑、新的思路。财会人需要“仰望天空”而关注或晴空万里或雾霾来袭, 并“脚踏实地”地或享受阳光或应对雾霾。
观察之一:新常态是对经济走势的权威判断。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未来经济走势做出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换挡”指向经济增速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阵痛”剑指刻不容缓的结构调整将产生阵痛并赢得发展,“消化”即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刺激“四万亿”的副作用还处于消化中。专家根据既定的2020全面小康目标和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目标测算确信新常态下7.5%的增速通道。因此,认识新常态,并据此安身立命,就是要看好有弯有直的行车路况,握稳方向,并根据不同路况,适度应对,修正方向,踩好离合,稳妥开车。
观察之二:新常态呼唤微观主体的思维对接。有别于以往“投资”与“货币”的增量调控思路,“新常态”下拥有更宽广的发展视野,跳出盲目和虚荣的笼罩,“以人为本”去考虑经济发展。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回归。当政府在反思过往和考量未来的宏观思路确立后,微观企业如何更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其生存与发展的本质,则是非常重要的。当今多维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向纵深、市场交易环境深刻异化、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企业无疑面临一个新的产业变迁与经济周期:改变依赖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实现三驾马车协调运行下的消费主导发展;改变过度依赖出口和外资拉动型增长,实现商品进出口与资本进出口并重的发展;改变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驱动的增长,实现技术管理创新驱动提升附加值的发展;改变过度依赖房地产单一增长格局,实现新兴战略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多元发展;改变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实现节能环保、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改变过度依赖部分人先富的非均衡增长,实现群体间均衡共享、追求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显然,宏观映照下的微观企业,在财务管理的理念层次和思维模式不能停留在“线性生产”,需要深刻理解与把握新态势下的“多维组合”,财务管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中的若干重大矛盾关系,将一切积极因素和潜在能量调动起来,全程关注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的矛盾关系的协调与转移。
观察之三:新常态与高负债下的企业冷暖。长期的投资拉动型增长不断地积累着过剩产能并推高企业负债率,当经济处于下滑通道时,经济主体内生创效的力量不足,高负债企业为维系资金链又不得不依赖于再负债。在高负债经营、高融资成本的日子里,实体经济的盈利在哪里? “钱景”是明是暗?时刻处于投融资风口浪尖上的传统企业当然会坐立不宁。当前尤其要强调负债承受与产能均衡:企业负债或已抵达“天花板”,由于实体经济下滑,企业利润积累曲线平缓而负债曲线骤升,导致负债与营利的严重失衡,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产能过剩使高负债雪上加霜,高负债成本的刚性支出和收入的持续减少,使得一些产能闲置过多的企业雪上加霜,面临着沉重的财务压力,就会遭受重创。期待能够通过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化解困扰企业和银行的贷款风险问题。
观察之四:新常态引导渐趋公平的交易环境。全面改革砥砺前行之际,中国治理理念和实践正经历一场变革。中央最新改革动向再次告诉世人,治理变革对事不对人,不论中资或外资、国企或民企,都将在一个法治、公平、有序的经济和社会新常态下运行。中国市场的全球分量和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无需再用有违公平原则的“优惠政策”笼络特定强势企业;另一方面,中国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客观上要求更加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法治,维护市场公平,与国际惯例接轨。“新常态”的内涵,包含依法治市、公平竞争、内资外资企业一律合法经营、一同享受国民待遇等等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以打破产权垄断、发展混合所有制为突破口,打破产权垄断和市场垄断,实现国资布局优化和企业制度完善。
新常态的最佳立意,让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浩瀚,蔚蓝而深邃,满怀信心地“脚踏实地”,迈出坚实而厚重的大步,让财会美梦与经济现实浑然天成,天地更广阔,财会更眷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