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华��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评估语文学习的效果,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要看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仅要看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而且要看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现的思想情感,以使学生能了解自我,建立自信心。”这一要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很符合的。教育专家叶澜对此有精到理解:“要从人生的角度、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概念来教学。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生命体验,是构成他们有意义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让学生拥有个体生命成长的主动权。”
因此,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一堂语文课是否高效,就要看教学中有无“非预设性生成”教学。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动态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呢?
一、教学前做好预设
有些教师认为,生成性课堂是无须准备的,它是考查教师在无准备前提下的临场反应能力和教学机智。其实,非也。想想看,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预设,可能会在课堂上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是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尊重的,而在实践中教师只肯花力气去寻找不同的答案,忽略了语文教授内容的价值方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推进新课程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所以完全依赖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教学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法宝,学生问教师就回答,课堂很随意,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假如课堂没有预设或预设不足,生成难以控制,怎么获得“成功”呢?
1打有准备之仗,夯实预设
“落一子想十着,才能超越对手。”确实,要想打有备之仗,我们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了解新课标理念,吃透教材教法,设定好教学目标。一段录音、几张图片加上互动的课件……足以告诉我们充分准备的预设就能使课堂教学预设好、生成好。否则就达不到预设的目标。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备课的根本是全面了解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提升学生素质。
如在讲《将进酒》时,我们可以先行收集许多李白的资料;在教《项链》一课时,我们可以事先备好各种对这篇小说理解的不同声音,当课堂上学生思辨对话之时,便可信手拈来,学生也可据此展开,这样课堂生成便水到渠成了。因此,尽可能吃透教材,夯实预设,从学生出发,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2把握突破口,灵活预设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所以我们的预设最好把握突破口,“形散而神聚”,铺陈展开,必将使预设更有针对性、更富灵活性。我们知道文本的突破口是教学整体滚动的主轴,是课前预设的主线。只有把握突破口,灵活预设,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重点突出。
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们可以把“文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与蔺相如进行比较”这个突破口抛给学生研究,让学生提出的疑惑、创建的新情境来生成我们的课堂,这种预设能使课堂更易于调控。
3体验入情境,淡化预设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是一种体验,一种阅历,一种感知,而不是单向的教授。”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既有文学的高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都包含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有让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淡化预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如讲《项脊轩志》时,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了项脊轩整修前后的不同特点,又通过角色的模拟感受归有光。此刻,预设已淡化,经过细细品读,学生对归有光对自己已故亲人的思念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体验美领悟情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师先要有一大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但在实践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要比“杯”和“桶”的关系复杂得多。学生不只在情感的体验上与教师有所不同,他们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也不只在课内,学生得到的教师未必会得到。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观念,才能和学生在“对话”和“互动”的沟通中产生灵魂的共鸣,成为有效的“学习团体”。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角色,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创造一个自主、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度,让学生能快速地消化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使动态生成变成现实。
1创设对话平台
传统的课堂是进行一种单向封闭的教学活动,即“填鸭式”教学,教师仅仅是一味地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是“知识的容器”。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但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进步,和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新型的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教师可成为学习者,学生可成为教授者。对学生而言,互动体现了主体性,发展了个性,解放了创造力。对教师来说,教师和学生能真诚地交流,互相沟通,分享忧喜,一同成长进步。
2倡导多元感悟
学生在课堂中,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静态的、简单的再现,常常是融合了自我的体验后的重新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要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向学生宣布课文的意思和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明“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个体的阅读经验不能由教师分析来替代。要重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领悟”。如讲授《项链》一课时,玛蒂尔德的形象十分动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有学生认为她咎由自取,虚荣心害了她。有的认为她的勇气和诚信值得学习。在诚信与破产之间,她选择了诚信,体现了高尚的人性美。正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存在差异,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学生对课文的多元理解。
3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是能依据具体的情况,在课堂中不知不觉中做出变动,而不是预见课堂中的一切细节。教学机智是一种转化教师和学生矛盾的艺术,它建立在对教育理论的深刻领悟上,是一种能正确处理教学冲突的技巧,是一种有效地启发学生、沟通师生,灵活应变地处理教学中呈现的问题的能力。形成教学机智是靠日积月累的努力,我们教师必须要读更多书,继续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反思和总结我们的课堂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日趋成熟。
为了学生在每堂课上能愉悦、热烈、有效地学习,我们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思考问题要多角度,教学设计要创新,动态生成资源要把握住,以实现最大效率的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22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