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祥
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现状出发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的必要性,德育课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情感和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全面提高德育课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
德育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使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不可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育的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高校及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和自主择业后,中等职业学校便面临着招生困难的窘境,原因很简单就是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后很多高校便开始盲目地扩大招生,考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变得简单起来了,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成凤的心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往往首选就是进入高中进而考个大学。而自主择业则意味着“中专生”包分配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严重地冲击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导致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也不可避免的严重下滑,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日常行为不规范,大多数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感恩意识和责任感不强等。学校和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往往认为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而公共课尤其是德育课既枯燥又无实用价值,而大多学校对德育课也不够重视,如认为德育课有个人上课就行了,至于是不是专业德育课老师无所谓,以至于很多中职学校不设德育课教研室而只设一到二名德育课教师。中职德育课教师本身的状况也不乐观,很多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知识单薄、德育教学理念落后,照本宣科的也是大有人在,教学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并不鲜见。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以德育课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根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提高德育课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情感和能力为目标,在德育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两方面的探索。
一、德育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要上好第一次课
从心理学角度以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规律来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于学生来说,“亲其师,而后信其言”,只有先让学生感到这个老师的水平高爱听他讲课,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开始。当然想上好每一次课都不是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要夯实基本功。
2.教师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笔者认为教师应首先从肯定学生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现在的中职生在初中学习时往往是教师训斥、挖苦甚至是侮辱的对象,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认同和鼓励,所以教师应多使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具体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式和方法每一个教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几种:成功的乐趣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所谓“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笔者在哲学课人生价值时引用了一幅法国后印象派高更的一幅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在干什么》,当打开媒体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举手答出了画的名字、作者及画中的一些象征性含义,笔者表扬了她,从那以后,这个女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那次成功回答问题的经历激发了她学习的兴趣。在符合教学大纲的情况下,教师充分施展自己才华,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笔者在讲哲学课人的自然进化时,从网上找了一段关于人类进化的幽默视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面露微笑地看完并踊跃地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会事半功倍,笔者在讲《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经济全球化”时,准备了一些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产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的必要性,每一组学生拿到的东西都不同,为了能更多更快地制造出产品每一组学生都必须和别的组进行交换,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在游戏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教学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运用了生动准确而又幽默的语言,教师如果能用语言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能产生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效果。
二、提高德育课教师素质,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1.德育课教师要夯实基本功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学习,使德育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德育课教师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自主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近些年国家也加强了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这使得德育课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途径和机会很多,如各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德育工作培训班,德育先进工作者专题讲座,国家级和省级德育课教师培训学习,等等。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如课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在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把现代教育理念贯穿到德育工作和教学中去。
2.因“材”施教
德育课教师应学会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效果。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方法往往是水到渠成的。如笔者在讲哲学课“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时,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幻灯片:有留守儿童的艰辛、有农民工讨薪的不易、有民众面对弱者时的冷漠、有机关食堂的浪费奢侈、有非洲儿童面对饥饿的无助等,当学生在教师设问后总结出“所有这一切都是人造成的”时,“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缔造者”这一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笔者用一个实例法解决了,其实是笔者对教材内容理解上的一种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也随之丰富而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教师用哪种方法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更能让学生通俗易懂地掌握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正所谓教无定法。
参考文献:
[1]教育与教师.2012.
[2]王泽虎,杨成,梅汉臣.陶行知教育言论摘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7.
[3]梁宇光.20世纪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俞龙辉.新时期职校德育内容的提升.职教论坛,200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