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需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关键词:导语;读讲;拓展;渗透
一、在导语中渗透
《诚实的孩子》新授前,老师说:“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曾子杀猪》,你们觉得曾子为什么这样做?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看看列宁是怎样做到诚信的?”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使思想得到升华。
二、读讲中渗透
1.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
2.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调达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个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调达灵魂的肮脏,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
3.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中渗透
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小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1.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2.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作为教师,从古至今其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不论何时,我们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语文课同样要做到这些,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用不同的形式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陈刚,男,1978年3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现任教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明珠路小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