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研究

2014-11-22 10:36陈涛刘雪飞
新课程·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高校体育制约因素

陈涛 刘雪飞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归纳与整理,并对影响高校体育在社会服务价值方面提升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为当今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可行性;制约因素

一、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我国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不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平方米多一点,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同时我国体育场地的开放和利用率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率,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很不理想,特别是我国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65.6%,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29.2%,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这种体育场地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掘我国现有体育资源,特别是“高校体育资源①”,才有可能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

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可行性

高校的社会性质及社会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作为现在社会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的培养人才,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

急迫的社会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体质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2010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32.1%和39.8%,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以通知的形式要求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高校体育资源的有效保障。高校体育资源相对丰富,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其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虽然比例不高,但高校体育场馆配套完善、质量较高,又有假期时间保障、有众多的体育从事者,为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三、影响高校体育在社会服务价值方面提升的制约因素

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高校体育资源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训练和比赛等常规学校活动,如果这些资源同时满足社会服务职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与体育相关的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也是高校体育资源进行社会服务必须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给学校带来安全隐患。我国高校规划建设标准不一,校园功能分区和周边环境不尽相同,加之现在高校扩招之后,在校人数动辄就上万较为常见,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学校体育资源对社会进行开放式的服务,势必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

缺乏规范统一的场地管理模式。当前,各高校对体育场地、场馆设施主要是采取学校自己管理、对外承包、学校和对外合作管理这几种模式,没有一个统一执行的规范管理模式,不同的管理运营模式,在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现实难题。

高校对社会服务的职能认识不足。很多高校的相关领导对高校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认识不到位,加之国家对高校进行社会服务的要求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定,所以高校对利用本校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义务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使得高校缺乏进行社会服务的推动力。

经费没有保障,尚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现在高校的经费主要投向对提升学校知名度有利的主干学科,而对于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仅限满足于国家相关评估的要求。本来高校的体育经费就不多,再因对社会进行服务性开放后,体育场馆的费用会更大,加大了开展社会服务的难度。

四、提升高校体育社会服务价值的对策

确定收费合理的服务模式。高校的体育场馆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必须保证其公益性不改变。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必须确定非盈利性的、收费合理的开放原则,在保障社会服务性质的前提下,制定出既能满足学校利益,又能提供有效社会服务的开发模式。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体育资源。高校每年有约3个月的寒暑假,在这期间,绝大多数师生离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没有了较多的教学任务,这段时间可以作为高校体育资源进行社会服务的主要集中时段。正常的教学学期内,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等,体育场馆设施和人力资源相对空闲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情况下,开展一定的社会服务。

加强与社会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高校可通过与社会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分担相应的社会体育服务职能,通过责任的划分,争取到相关配套的资金、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在既能保证有效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场馆等资源,避免因学校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而导致体育场馆开放带来的管理和安全上的隐患。

积极探索“社会—高校”合作途径与模式。高校可以以为社会提供赛事组织、运动技能培训、场地外租等服务为载体,加强同社会各界的交流和沟通,从中找到“社会—高校”合作的途径与模式,这样既可以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服务目的,同时也带来了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树立起学校教育资源公益性的正面形象。

参考文献:

冯建中.不断满足群众健身需求[N].中国体育报,2005.

作者简介:陈涛,男,讲师,就职于西南林业大学体育部,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

刘雪飞,女,讲师,就职于云南工商学院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高校体育制约因素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