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娣?贺文均
〔关键词〕学困生;积极心理场;干预策略
我校是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高中入学分数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意志薄弱、成就动机缺失、行为偏差等问题,这给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学校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让学生更加阳光自信,成为我校师生共同面临的发展课题。我们决定以心理学为主要切入点,以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为理论支撑,在我校开展为“学困生”建立积极心理场的研究。
“积极心理场”是在以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库特·勒温的“心理场”理论,通过创设有利于发展人的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外部心理环境,促进人的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发展。
从构建策略上看,我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依托“心理场”“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四个方面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环境,从而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生活、心理、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对我校学困生的观察、访谈与调查发现,学困生虽各有其发展特点,但也存在较一致与普遍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尊心强。表面上表现得满不在乎,实际上内心非常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自控力差。学困生大多意志薄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遇到学习困难常常逃避、退缩,缺乏耐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三,自卑感强。自卑心理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能力、智力等感到怀疑,并作出过低评价的心理感受。
第四,厌学心理较重。没有明确恰当的目标,对学习毫无兴趣,自暴自弃。
第五,畏惧失望心理。对考试或学习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
二、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学生个体及外部环境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个体内部环境指学生自身因素,如动机和兴趣不足,情绪不稳定、学习策略不完善、不良归因等。尤其是学困生长期失败无助的心理体验,以及缺乏恒心和毅力等原因,致使他们总感到事事不如人,自我评价过低。
个体外部环境指学校、教师与家庭的影响。学校方面,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评价机制等是否兼顾科学与人文;教师方面,包括教师的评价是否公正客观,是否掌握较高的教学技能,营造的教学氛围是否民主融洽等;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情绪气氛、经济条件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重分数、轻能力的评价机制,极易给学困生带来来自家庭、教师、同学乃至社会的消极负面评价,从而导致学困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自我的失望否定。
三、对学困生的干预策略
2013年中旬,我校心理教研组申请了省级课题“高一学困生利用成长小组建立积极心理场的时效性研究”并获得立项,我们正在探索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四个方面来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场的心理环境,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学校方面
我校改变了以往以总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良差的惟一参照标准,通过激励不同学科的优秀生以扩大表扬范围,从而提升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校改变了以学习成绩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才艺、表现自我的机会,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及价值感。
首先,我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富有音乐、舞蹈、表演等天赋的学生提供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文学作品可发表在校刊《帆》上,为文笔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其次,设立文化活动长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再次,通过开展多种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竞赛,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丰富课间活动,通过踢毽子、打乒乓球、跳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课余生活焕发勃勃生机。最后,改革陈旧、沉闷的课堂模式,学习山东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等多所名校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学校特色,“271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更好地接受自己、悦纳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实验发现,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潜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后,其潜力可以发挥80%~90%。许多学困生不是先天素质差,只是由于过去的不恰当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障碍。我校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体验成功、寻找自信提供各种可能性。目前我校正在申请“音体美”特色学校。
(二)教师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教师懂点心理学,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比如,为了使教师真正接纳学困生,我们通过组织校外心理专家讲座、校内心理教师讲座等方式,以及向我校教师印发“积极心理学”“情绪ABC理论”“青春期学生特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等材料,普及心理常识,使教师了解一些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尊重、接纳学困生。
我校组织的心理学知识普及活动,为班主任对学困生的教育与引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科任教师懂点学习心理学能更好地对新课程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比如如何落实新课改倡导的“师导生学”“学生自主”的新理念。另外,教师懂点记忆与遗忘的心理学知识,能更好地与本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心理委员懂点心理学,能及时发现同学中需要关注的个案,有助于辅助教师解决问题。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优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
心理课题组曾对高一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问卷调查,发现75.5%的学生的很多学习方法都有待改进。尤其在预习、复习、归纳整理、改错、将教材分解成若干部分及提取要点的方法等方面,近八成的学生都未掌握方法。因此,学困生如何学、学什么,成了教师教学探索的重要工作。我们尝试以心理教师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体验与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另外,开展了班级小组建设,采用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激励为主的学习活动模式。学科教师精讲多练,分层教学,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大幅提高。
3.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帮助并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针对学困生自制力较差的特点,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利用小组建设,指导、激励他们上课时集中注意力,下课后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尤其要求他们“今日事,今日毕”,规范学习行为。其次,针对学困生对学习的畏惧排斥心理,增强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任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科的趣味性,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利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激励学困生产生“只要努力,我就行”的信念。
(三)学生自身方面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自卑是学困生最突出的负面心理特点,为了帮助学困生建立阳光、自信的心态,我们针对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情绪ABC”理论指导学生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心理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团体“自信心训练”“注意力训练”“意志力训练”“积极归因训练”等,并及时与科任教师及班主任沟通,共同努力。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示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我们推荐学生看《名人传》,以名人的英勇光辉事迹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另外,通过帮助他们制订远大并与自己实际相符的人生规划,改变其厌学情绪,使其树立学习与奋斗目标。心理教师及班主任还会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跟进心理辅导,并与家长及时有效地沟通协作,实现学困生的顺利转化。
(四)家庭方面
学校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显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我校从家庭方面入手,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家校交流平台,以帮助学困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体验家庭温情,快乐成长。 研究表明,不良环境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潜力,如环境嘈杂,父母离异或经常打骂孩子,父母外出经商,无家庭辅导及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
我校对学困生家长开展了系列家庭干预策略培训。研究人员采用讲课、座谈会和个别交谈、视频指导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方式,家长普遍反映有收获。但因为家庭因素相对稳定,例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等很难改变,这些因素制约了家庭其他因素的改变,如家庭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家教水平的提高,所以,改变家庭因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重视。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项目(批准号:13080093)。
(作者单位:1.河北省石家庄第16中学,石家庄,050071;2.河北省石家庄学院,石家庄,050035)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