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燕
“赏析”顾名思义乃“欣赏分析”之义,能让人有幸欣赏的,必定是既爽心悦目又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严格的说“赏析”应属于审美的范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到: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毋须讳言,这些年,我们在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审美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便无从落实。
语文教材同其它学科的教材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并不是为编撰教材而写的,事实上它们早已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志,教材的编者按照一定的知识或训练体系的要求,把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编成一个个单元,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有关的语文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可见语文教材是“编选”出来的。但是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文章或文学作品自身情感的影响之大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鉴赏力尤为重要。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对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用最简单又极易理解的浅显方法告诉他们美的概念——一切真的、善的东西就是美的。七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学习著名大家朱自清的《春》,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万物复苏的美好和蓬勃向上积极地心态,教师还需进一步让学生明了:朱自清为什么会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春天描绘的让人春意荡漾呢?欣赏中充满了深深地思考。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理性分析的过程,也是初步筑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
就这篇佳作而言,精美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温暖、和煦、清新而又美好的春天,仅此而已,春天的画卷似乎少了些什么,冬眠了太久的人们此时又是何等喜悦而充满希望:风筝、孩子,城里、乡下,人们迎春的欣喜给春天的画卷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自然与人相融共济,是那样的和谐,是那样的完美,又是那样令人神往。一切来源于作者对春天发自肺腑的喜爱,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对未来的向往追求。构思的精美令人叹服,完美的结构处处体现了朱自清先生超俗的审美鉴赏力,这些均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静心体悟。
值得我们细细品析的还有作者技高一筹的写作方法。杂而不乱的写作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描绘春天: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静态的景致与动态的万物浑然天成,作品让我们找到了一切春天的记忆,审美的愉悦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又再现了一个真实、和美的春天。
同样是文学大家的鲁迅,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次让我们饱食了精神大餐: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一系列形容词再现儿时百草园朦胧而又清晰的记忆;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等九个动词让单调的冬天瞬间有了生机;逼真而又准确的修辞使文章的语言传神又富有想象力:“肥胖的黄蜂”、“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弹琴”,文学大家精准而又生动的语言,富有想象力又充满童趣,使我们与作者共同感悟童年的乐趣,感悟回忆带给我们的温馨与愉悦,真可谓妙笔生花。
这就是赏析的魅力:懂得了什么是美,让初入中学的孩子们学会了从真情出发,感悟名家精湛的写作技法,鉴赏大家精炼的表达,尤其是生动传神的修辞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着实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技巧,这仅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运用教师所授之法自己去探索,并求得真知时,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的“确证”而“直观其身”(马克思语)时,就会获得强烈的创造“内动力”和巨大的审美愉悦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之美乃至人生之美,这才是教育的一大幸事。
总之鉴赏美使受教育者,养成纯正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审美理想,通过情感的升华和净化,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健康的、准确的判断力,一切善恶美丑均有自己的标准来衡量,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只言片语难以道尽“赏析”之乐趣,笔者愿将教学之花絮,缀连成眼前之短文,与同仁共进、共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