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玲玲
【摘 要】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开发人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而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快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感情,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提供人充分发挥想象的天地。”研究结果也表明,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素质一般有以下途径:
一、选择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的内容及方法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多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利于幼儿改造创编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创造性地对幼儿予以引导,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更好的发挥。
1.将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创作活动中
任何事物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在音乐活动中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迁移到创作活动中,会有更多的内容被整合,成为新的创作。如:律动《秋天的落叶》,先欣赏乐曲,根据乐曲做动作;第二步,亲身观察感受秋天叶落时的形态;第三步,幼儿进行创编,用动作加以表达。结果,幼儿结合自身的感受,编出了许许多多生动、有新意的动作:有的幼儿表现秋叶象蝴蝶般飞舞,有的幼儿用身体的摇摆表现秋叶的飘落,有的幼儿用手腕来表现落叶的旋转……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了自身的创造力。
2.技能技巧与创造性活动有机结合
音乐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作为基础,如在创编《新疆舞》的动作时,幼儿只有在掌握了手腕转动的技能时,才能在此基础上创编出各种手腕动作。
二、激发活动兴趣,发挥创造潜能
1.幽默引趣法
幽默、有趣的歌词、动作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如在创编歌词《颠倒歌》活动中,那些违背事实的歌词,不时引来了幼儿的阵阵笑声,幼儿就自然而然得积极投入到创编歌词的乐趣中,使活动取得了成功。
2.操作激趣法
皮亚杰说:“思维就是操作”。教师应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创造。根据幼儿生性好动的特点,可在音乐角内可放各种磁带、乐器、道具,让幼儿在听听、摆摆、弄弄、玩玩中感受音乐的特性、创编各种即兴动作、节奏,使幼儿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三、注意观察,丰富动作经验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窜等。引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1.谈话示范法
“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外出观察大自然,小动物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如:在歌表演《办家家》活动中,幼儿自己创编了许多的动作,爸爸自豪的样子,炒菜时的动作及神气样,妈妈抱娃娃时温柔样都表演得淋漓尽致。
2.动态观察法
“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变化和活动。如:音乐游戏《风爷爷》中,幼儿蜷缩着身子,由低到高不断地在原地打转,以此来表现龙卷风的动作。由此看来,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越丰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鼓励求异思维,抓住创造意识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
1.扩散法
“扩散法”是对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所以,应常对幼儿说:“谁能做和别人不同的动作吗?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等。籍此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2.表扬鼓励法
以前,在创编舞蹈活动时,开始时能让孩子自由发挥,听音乐编动作,编着编着,便把孩子编的动作引到自己原来设计的套路中去了,或干脆让大家跟着学,这样,使孩子的求异思维,创造才能不能得以发挥。现在,对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造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如:音乐创编活动《娃娃上灶》中,幼儿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造表演才能,创编了开液化灶的动作,饭烧焦时着急的动作(跺脚、拍腿、皱眉等),以及饭烧好时各种高兴样(哈哈笑、边拍手、边转圈、耸肩等)都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了。
3.假设法
假设法能更好地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创编歌词《两只老虎》活动中,可问幼儿:“你们还想唱老虎的哪些身体部位呢?”有的说:“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胡子”等,然后再告诉幼儿:“这是一只能干的老虎,他会做很多事情,想想它会做些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创编了许多的内容,如:“一只会唱歌,一只会跳舞”等。就这样,幼儿通过假设,自己编、自己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总之,只有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才能使音乐活动教学出现新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