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懿
【摘 要】作为一位另类独特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中散发的都是当代女性在对世界、对社会、对周边的人物的细腻而生动的精神探索。美国作家琼·迪迪翁在作品中扮演着“女性觉醒者”这一角色,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当今世界。时代赋予了她深邃的价值内涵和时代使命,她的写作风格犹如瓦尔登湖般幽邃、深沉、冷静,她的作品风格既超然物外,而又带有现代文明的框架。
【关键词】琼·迪迪翁;写作风格;比较;赏析
一、引言
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遭遇经济危机后,又伴随着新一轮的经济的急速繁荣。美国社会群体在遭受两种经济畸变的背景下,螺旋生活和沉沦变异将作家的视野投入到各种目不暇接的后现代主义中来。于是各种各样的先锋文学、新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实用主义文学层出不穷。在文坛流派迷乱之际,琼·迪迪翁登上文坛,以其独特的、敏锐的文化触觉和独特的写作风格给美国文坛注入一股清新之风。
二、女性主体意识的大肆渲染
在其代表作《顺其自然》这部小说中,琼·迪迪翁将女性自我认知、抗争、救赎的母题注入到文本写作中来,在这个特定题材的小说里,她将美国屡禁不止的毒品文化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通过文本写作,来还原生活真实。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赌徒的女儿,她和圣母同名,她本是一个天真率直的姑娘,但在寻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迷失了自我。她敢于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是梦想的破灭让她选择了主动堕落,她没有跳出这种沉沦的泥沼,而是顺其自然地接受宿命。作者借助小说,彰显了文章的主题:在物质泛滥的岁月里,女性失去了个性化的存在价值,将自己放逐在纵欲的生活里,作者认为,活着不是对生活的反抗,而是对生活的侮辱;活着就是一具没有灵魂躯体的行尸走肉,女性在这样的年代中,只能是脆弱无助的角色,只能顺其自然的接受“时代的宿命”。在小说尾声,一生寻求肉体欲望和精神颓废为人生支柱的BZ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告诫同样遭遇的玛丽亚,不要在玩了,总有一天你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无聊,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犯罪的表现,你快点醒来。BZ对玛丽亚的告诫与其说是对后现代享受、颓废、物欲生活的抗争,不如说是对存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反抗。
玛丽亚是无罪的,她只不过是拥有一个实现不了的梦想而已,但是她为了梦想付出的代价却是悲哀的,这反映了在后现代主义里,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配角,没有自己的发言权和社会主体地位,她的梦始终是梦,实现的几率非常渺茫。只有去狂欢,去放纵,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别问玛丽亚为什么,这本身就是生活的答案。琼·迪迪翁没有在小说的结尾给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因为她深信,女性会自我救赎,总有一天会觉醒,迷失的生活将幡然醒悟,所以正如玛丽亚所说:“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可是谁又知道呢?”
三、人性本能的重新关注
琼·迪迪翁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文坛就声名鹊起,起初她是一名职业记者。她用新闻人的独特视角记录社会群体中的各类现象,并用简洁的新闻评论语言对各类人群的生命、生活现象进行点评。最初她的文风比较接近海明威,简洁、犀利的文字为后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语言功底。
她前期的作品《向伯利恒进发》虽然文笔比较青涩,但是她对主题的揭示显示出这个新生作家对社会精炼、老道的感悟。故事表现的是对后现代文明的感悟,对人性本能的重新关注和思索。她以幽邃、细腻的文笔揭示了在时代中,个体的精神追求、情感诉求和价值重构之间的矛盾,她仍用女性视角来感悟物质文明下被放逐的精神本位该何去何从,她试图通过小说来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在工业社会进程中人性的复苏以及重新焕发的活力。她的另外一部作品《回家》也是大肆宣扬了知识分子在物欲膨胀年代超凡脱俗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回家》中,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的细读发现作者也是在文章中反复探索人类的本性。故事中的“我”在和孩子们重新返回加州故乡时,一系列往事的回忆通过生活片段的发生以及其包含的深刻寓意,体现生活中所隐藏的真理。淋漓尽致地揭示了 “后现代文明”笼罩下的非理性、多元式的新旧物质交替之下,个人精神与社会系统的冲突、撞击以及共存状态之下的新的行为准则的重新定义的警醒探索这一主题。
四、主题的现实主义意味
琼·迪迪翁小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群体所处的社会瞬息万变,物质生活的发展可以为人类带来利益,却也存在着隐患,人类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越来越低俗,精神的杀伤和摧毁的能力对社会群体而言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物质生活越发展就越无法避免。此外环境的污染,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人们身处的世界无法理解,更无从把握,物质世界吞噬着精神文明,人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认识不到生命本身的意义,生活的空虚让精神陷入了苦闷的深渊。然而,琼·迪迪翁告诉我们不应该在物质的沉沦中迷失方向,要不停的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实现精神富足,依靠我们自身的潜力去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寻找生存和合作的道德基础。这就是琼·迪迪翁小说的现实主义意味。
参考文献:
[1]甘国萍.《回家》与《向伯利恒进发》的比较研究[J].美国文学/文本研究.2009.(24).90-92
[2]黄利达.《顺其自然》的陌生化解读[J].2010.2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