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巴图
在农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网络技术介入不尽农村学校,更是家家户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了。显然,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曲折的思维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也就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思考,我归纳总结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制定的教学流程是:设置情境→演示启迪→突破难点→课堂练习。
一、设置情境
本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科中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做到图文并茂,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听觉感受。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情感基础。
1.设置情境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用多媒体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你猪八戒能用它量出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吗?”猪八戒边量边数:一米、两米、三米……量到最后,剩下的不够1米了,这可怎么办呢?你们能否帮猪八戒想个办法?学生一听,立刻产生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
2.设置问题情景要考虑小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问题情景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如果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水平,就可能适得其反。
二、演示启迪
本环节是一堂课的主干部分。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模拟能力、易于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到抽象的图形,帮助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出示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数学书”,在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后,这时利用多媒体CAI课件的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把三种不同的角放到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时电脑上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然后闪烁三个角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利用多媒体演示空间物体形状和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展示空间物体的几何形状,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立体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想象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图形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能够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问题的答案。
3.利用多媒体演示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将学具拼成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怎样由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三角形、梯形。最后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处理这个教学片段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手脑并用、乐于参与,对所学知识易于理解吸收。
三、突破难点
一堂课是否成功往往看老师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呢?由于多媒体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图形。我反复演示,让学生自己感受并体会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图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推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处理,重难点得以轻松突破。
四、课堂练习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关键看学生能力素质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对教材内容是否理解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是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但学生往往对巩固练习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课程整合现在还是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