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度逐渐消去,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是否对产生这些美食的地点有所好奇呢?厨房,珍馐美馔的诞生地,同时也是体现人情冷暖的神秘世界,本期介绍的这本书将带我们领略厨房内的真实记录片。
【基本信息】
书名:厨房重地
作者:胡元骏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书品牌:天窗文化
【内容简介】
厨师与老板、厨师与食客之间的明争暗斗、爱恨情仇每天都在上演,至于导演是谁,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厨房里的故事妙趣横生。独立摄影师、资深美食记者,最会吃的美食作家胡元骏曾师从香港名厨,从底层做起,终成厨师长。将其多年来看到,听到,想到的厨房以及饭店里的精彩瞬间如实记录,用100多个真实可爱的小故事,展现厨房内热火朝天的神秘世界。
【作者介绍】
胡元骏
生于1970年代,20世纪90年代进入餐饮行业,师从香港名厨,从学徒到厨师长历经“磨难”终不悔。
1992年开始利用工余时间试验性地写字生活,同年小说处女作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其后小说、歌词、随笔、美食评论等也都不畏艰险地一一触及。目前为杂志主笔、美食专栏作家、独立摄影师。
【名人推荐】
说到料理与美食本身,谁还会比厨师来表达得更有说服力呢?元骏的文中有不少关于厨房的内容,也有很多从业以来甜酸苦辣的经历,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里面却包含了厨房中无数的喜怒哀乐。难得的是文章里丝毫没有卖弄文字技巧,嬉笑怒骂之余又偶尔带上几句俏皮话,读得人大呼过瘾。
大董(董振祥)北京大董烤鸭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这本书像妙趣横生的厨师教科书,也像个情景喜剧的剧本,更像个白皮书,不仅仅更正了我们觉得厨师就一定是个胖子的误解,更多的是希望大众对厨师有一个人性化的理解。现实生活里我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厨师,但相信读了这本书,了解到真实的“伙夫”生活,那我们再吃菜,相信会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爱美食,但也请记得隐藏在美食背后的艺术家。
安琥 影视歌多栖艺人
胡老师是个神人——据说他做得一手好菜,可惜没有什么时间下厨,因为他饭局太多;饭局多也经常迟到,因为他又是摄影发烧友,需要等光线;即便到了饭局上也绝不轻易说话,关于美食,他想说的都在这本书里了。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又天性喜聚,饭局便成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极好表现方式。今日得胡元骏先生妙笔生花,其幽默的文笔、轻松的内容、似曾相识的经历让人在翻阅本书的同时不由得放松心情、会心一笑。
梁子庚(Jereme Leung)国际名厨,美食创作者,《顶级厨师》美食评审
【书评】
油领的声音
钱菀祎
胡元骏挺逗,好好地,粤菜师傅做到了厨师长不干了,写起了文章玩起了摄影,不过一样不离开“吃”。从后厨走向前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人称“厨子里文章写得最好的,会写文章的人中菜烧得最好的,菜烧得好的人里摄影最棒的。”自己说那就是:“天生写字狂,一颗吃货心。”这评价一点儿也不夸张,我看胡元骏是从《滋味生活》起,里头介绍各式饭局、讲述请客吃饭大大小小的事儿。都说“厨房重地、闲人免进”,这本《厨房重地》作为姐妹篇,从台前又回到了幕后,领着大伙儿瞧瞧厨师们的生活。100多篇小文一气呵成,原来咱们对厨师误会还挺多,了解却太少。比如书里说,厨师可不都是膀大腰圆,甭听小品里讲的“脑袋大,脖子粗,不是高干就是伙夫”,厨师们可没有范伟先生的红润的好面相,所谓的山珍海味只能浅浅尝一尝,做着鲍参翅肚,吃着20块一份的员工餐:“厨师们不一定是胖子,但胃肯定好不了。”再如这厨师不做饭、厨师生闺女、厨师一杯倒、厨师们午休踹起家伙大战一场,砧板与菜刀齐飞可都不是吹牛皮。
胡元骏挺帅,一米八的大高个儿,北京人,烟不离手,据说是做厨师时养成的坏习惯。压力大,总要有排解的方法。开始专注传媒工作后更如此,以前是赶着上菜,现在是赶着“摄”菜。于是某时也怀念起了后厨生活,《厨房重地》由此而生。北京人特有的幽默、贫,这本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厨房里头的师徒情谊、厨师间的明争暗斗、男男女女的火花四溅;或是和餐厅经理的哥俩好、进货时对塞来红包的刚正不阿、面对老板的不妥协统统写了个遍,不带保留,读起来畅快淋漓。或许有想入行的朋友们爱看厨房的“干货”:考级、偷艺、试菜、验货……不一而足。于我,最难忘的是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厨师们加班加点赶着年夜饭,过了午夜,路灯下、胡同里老人们从家迎上来的那一刻。热热闹闹里透着些许无奈,些许温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