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冒国军
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探究,以帮助学生正确区分。
为了深入开展研究,笔者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燕”和“雁”的诗句,大致分类整理如下:
(1)含有“燕”的诗句有: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迎燕》宋·葛天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宋·晏殊)
(2)含有“雁”的诗句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闻雁》唐·韦应物)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宋·范仲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唐·王维)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唐·卢纶)
一、 “燕”与“雁”纷飞在不同的季节里
通过阅读比较,容易发现,“燕”往往和“新”和“春”联系在一起,而出现“雁”的诗歌中,出现“秋”的频率很多。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或与春天相关的诗歌中出现。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此外,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中,读时脑海中呈现的就是春暖花开、燕子轻盈翩翩飞舞的景象。
而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排成整齐的队伍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此外,如:“淮南秋雨夜”“长风万里送秋雁”“北风吹雁雪纷纷”等等。
二、 “燕”与“雁”沉浸在不同的意境中
“燕”因其春天归来,轻巧、活泼、富有生机,大多出现于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因而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表达欢喜、热爱之情。而“雁”因其秋天往南飞,大多又出现于秋天的诗歌当中,渲染衬托一种悲凉的气氛。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就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呢?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亦颇显秋天的苍凉意境。
三、 “燕”与“雁”寄寓在不同的情感上
自古以来,不同的意象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也很普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当然,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通过此番辨析,不但让学生正确区分了课本中常出现的“燕”和“雁”的使用,还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只要我们平时多加留意,就一定能正确地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畅游。
(作者单位:如皋市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