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原野

2014-11-20 22:12姜树华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索溪峪自然段同学

姜树华+郭学萍

【教学实录】

一、 学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

1. 揭示文题。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生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有一个双引号,能理解吗?(出示双引号的用法)

生:在这里是特定称谓或着重指出。

师:到底是特定称谓,还是着重指出呢?

生:(齐)着重指出。

师:我们再读课题,让我们听出这儿双引号的存在,读——(生齐读课题)

2. 练习浏览。

师:让我们走进索溪峪,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学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

1. 浏览课文,用“ ”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

2. 组内交流画出的语句,并探究一下作者这样行文的智慧。

(人人交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

3. 汇报交流。

师:好,我想听听同学们都画了哪些句子。谁来读一读?(生汇报,读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

师:像她一样的举手。不准确的完善一下,注意:从这些中心句里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了里面都有一个“野”字。

师:哦,他发现的是中心句中的中心——

生:词。

生:它们分别写了索溪峪事物的一个方面。

师:都写了哪些事物呢?

生:文中写了山、水。(板书:山 水)

师:由山到水,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从上到下。

生:从远到近。

师:这个理解好,从远一点的到近一点的,接着说。(板书:野物 行人)

师:你看,原来作者写所看到的东西的时候,是有顺序的——

生:越来越靠近自己了。

生:发现了他最后写“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是为了突出写山水的“野”,因为如果写索溪峪不野,我们也不会变得“野”了起来。而我们正是被索溪峪的“野”感染了。

师:真会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把“我们”放在最后写,对不对?这个同学是写作高手。

生:全文是总分。第一句是概括的,其余四句是具体描写景物的“野”的。

师:(出示全文浓缩版)照你的意思说,第一段话就

刘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写法,写一写从大自然的一些事物中得到的启示。更值得关注的是刘老师先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列一个提纲,然后展开习作。这样,既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了列提纲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说理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既说清了道理,又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了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的课。

(刘芹,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师,陈红名师工作室成员,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陈红,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港城陈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生:中心句。

师:那二三四五段就是分着写的,对吧?(生总分读)

二、 品读词句,体验索溪峪的“野”

(一)品读第2自然段。

1. 品读交流。

师:走,去感受山的野。

■品读词句,感受“山是‘野的”

1. 默读第2自然段一分钟,用“ ”

画出概括山“野”的句子。

2. 组内读读画出的句子,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提示:每一处词语、标点、句式都包含着作

者的智慧哟!)

师:好,注意,请拿起笔,瞄准第2段,时间只有一分钟。开始!(学生练习默读)

师:时间到,是不是感觉很仓促?默读啊,是要有一定速度的,一定要训练自己。接下来就要组内交流,大家讨论一下,到底要画出哪些是概括写的?(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师:好,这回同学们都画哪些句子了?

生:我画了“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

生:我还画了“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身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师:像她这画划的同学请举手。没画全的完善一下。

师:读读这些句子,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这些文字也是总分的结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是概括性地写出了这山到底是怎么美法的,而它后面再分开来写它到底是哪种美。

师:嗯,你提到了两对概念,总与分,概括与具体,“惊险、磅礴、不拘一格”的景物能够分开吗?因此,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由概括到具体的写法。(板书)

生:后面三句都是“这种美……”开头,我觉得有点排比。

师:不是有点,就是排比。奖励你来读,读出排比的感觉。(生读)

2. 读出山“野”。

师:很有气势。这样,接下来就选你最想读的一部分去读,想象着把这种“野”读出来才是本领,自己练一练。只选一个地方。(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师:很想听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惊险的美,找两个同学来读。注意,其他同学仔细听,朗读水平越高的人,他总能够听得出,谁在哪个地方读得特别的有画面感。他们一读完,我就看大家的反应。(两生读)

生:我觉得男孩儿读得比较好。因为他突出了磅礴的气势。

师:哪个地方让你感觉到有画面出来了。

生:就是“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那边。感觉很雄伟,好像就出现在眼前。

生:我感觉顾一龙读得有抑扬顿挫,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有没有看到什么?

生:我从这个“摇摇晃晃”,他读出来之后,就感觉这个巨石真的在我眼前摇来晃去。

师:是不是这种感觉?(出示摇晃感觉的山峰图片)

生:我觉得顾一龙读得“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从这句话中,他让我感受到突然看到了在一个平地上断壁悬崖直插云天。

师:是不是这种感觉?(出示对应图片)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两个人读得都是抑扬顿挫,很有气势,恰到好处。

师:姜老师也感觉他们读得都不错,只是男孩儿读得更有画面感,因为你的朗读能够让同学们看到那种惊险的画面,全出来了!所以大家才对你很赞赏。你再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那个画面。(男生读)

师:咱班同学朗读水平高哦!磅礴的美谁来读?(生读得很好,学生鼓掌)

师:别光顾给他鼓掌啊,我更喜欢大家说。

生:从他读的“千峰万刃绵亘蜿蜒”,我觉得眼前仿佛就是连绵起伏的山。

师:你真会听了。

生:我觉得读这段文字要声音响亮,才能体现出这种磅礴。

师:他哪一句读得气势磅礴?你试一下。

生: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绵亘蜿蜒。

师:嗯,他是有感觉的,磅礴的感觉出来了。同学们,他说的这种感觉,让我们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山峰动画效果)

师:把刚才的体验送进去,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书,就要这样读!谁再来读读随心所欲的美?(生读)

师:谁最读得更加随心所欲一点!(再指名读)

师:真想听同学们就这样读读,分别指生读惊险、磅礴、随心所欲部分,第一句齐读。(齐——分)

(二)品读第3~5自然段

名师新课

师:惊险、磅礴、不拘一格,这就是索溪峪山的“野”,来,让我们继续走进索溪峪,这回我们自由一点,第3~5自然段里面,你任选一段去读。

■自主品读,走进索溪峪的“野”。

选择第3~5自然段中的一个段落,自主品读:

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索溪峪的“野”。

结合相关语句,各自体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智慧。

(自主读,交流)

1. 水是野的。

生:“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一会儿……”我感觉到了索溪的野,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师:发现作者的智慧了。好的,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从“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感受到“野”,既然说它是野孩子,它当然是很顽皮的,所以说,我觉得作者通过写他的顽皮来说出索溪峪的“野”。

生:“这一路开过汽车,……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我从这里面的三个“着”中体会到,路很惊险。一般的城市里面的路,是没有惊险的,我体会到了这个“路”的“野”及作者的心惊胆战。

师:对呀,明明在写水是野的,可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是山路的野。

生:我认为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水是非常野的,因为水拦了山路,所以汽车只能从水上开过去。

师:我很赞成你的这种想法,但是,你说是“侧面烘托”不准确。这应该叫什么?

生:反衬。

2. 野物是“野”性十足。

师:山上野物呢?

生:我从“当我们一行……慌忙逃走了。”体会到山上的小猴子十分的野,十分的顽皮,看到女同胞就爬到树枝上撒尿了。

师:你看,猴子都爬到树枝上撒尿了,我们上六年级了,应该知道这么细致的地方,叫——细节描写。

3. 我们也变得“野”了起来。

生:我从“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这句话中感受到人也是“野”的。因为他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还像小孩子那样蹦来跳去,所以感觉游人“野”了。

生:我说的是“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这一句,城里的姑娘一般都比较淑女,在索溪峪这样的环境中,城里的姑娘都变得这样“野”了。

师:淑女也变“野”了,真奇怪!这么多游人,为何独独选了老人和姑娘来写?小组内赶紧讨论一下。(小组合作学习)

生:作者举了两个例子都是跟“野”相反的,他把两个例子给180度大转身。城里的姑娘戴着眼镜,一边攀缘,一边嘴里大嚼着玉米棒。下面写了老人,我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白发的老人,他不走阶梯,却在旁边的石块间跳来跳去。

师:很反常,对吧?你看,跳来跳去,攀缘,用本段中的一个词,其实就是——(生齐:返朴归真。)作者所有的词句,其实都瞄准着题目中的一个字,那就是——(生齐:野。)

(三) 写法迁移。

1. 小结写法。

师:(结合板书)写山的时候,作者让我们去——(生齐:想象。)写水的时候,把山路哥哥捧出来干什么?(生齐:衬托。)写野物、写我们的时候,写得特别的细,这叫什么描写?(生齐:细节描写。)

2. 情景练写。

师:索溪峪的一切都是“野”的。(配乐欣赏索溪峪的树木、瀑布、云雾)选一类景物练着写写。(学生练写)

3. 展示点评。

师:很想听听同学们笔下的文字,谁来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写作水平高的人,总能帮助别人修改的。所以她一读完,我就看大家的反应。

生:(读)“索溪谷的树木是野的。大树不再长在地上,它一蹦一跳地跑到山上去了,它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伸长了手臂,把一旁的小山拉住;一会儿骑在山的头顶上,像给山戴了一个顶绿帽子;一会儿把山紧紧抱住,不让它逃走。”

生:我给她加一句“它是绿色的使者,它是索溪峪山的装饰品。”

师:“绿色的使者”加进去很好。还有没要帮忙的了?

生:我觉得可以把树木比作一个顽皮的小男孩,爬在了大山爷爷的背上。

师:好一个“爬”字,更加形象了。你看,这就是会听的孩子,还有没有谁想读了?

生:读索溪峪的雾是野的。它飘飘扬扬,潇潇洒洒地走向了索溪峪,帮助了一切,使一切如仙境一般,在霞光的反射下,金光闪闪,火红一片,让人好似在梦境中游荡。这种美,是一种让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美,令人赞叹不绝。(学生鼓掌)

师:感觉同学们语文水平真的很高。

三、 叩击文眼,体会作者心中的“野”

1. 回读文题。

师:课文读了,片段也写了,现在我们再回到课题中来品品这个“野”字,说说你此刻对“野”字的体会。

生:这里的“野”并非是指索溪峪的野性,而是指索

名师新课

溪峪十分接近自然,十分活泼。

师:很赞成你后半句。

生:索溪峪的野不是人工雕塑的,而是靠大自然雕塑的。

生:这篇文章是让我们感觉重新回到了大自然,其实也是号召我们保护大自然。

师:用了一个“号召”,有点儿行政口吻,呵呵。

生:“野”是友善的语言,它让我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 拓展阅读。

师:听懂了,这里不是野蛮。原文中有一段话,我们读读,会有更准确的体会。

出示:“桂林太秀了……是不能与索溪峪的山比美的。”——原文片段

师:再说说对“野”的体会。

生:我觉得大自然就是雕刻家,十分伟大。

生:其他的山都有人工痕迹,只有索溪峪的山是大自然的手笔,我们要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不能再破坏大自然了。

师:我特别欣赏你说的“这是大自然的手笔”。

生:谁说索溪峪的野不如桂林秀,庐山的俊,泰山的尊呢,它是大自然的作品,我觉得它在我的心中是不能被替代的。

师:你刚才说的这段话完全替换原文的话,真是了不起啊!

3. 升华主题。

师:其实呀,索溪峪是野的,作者的心也变得——(生齐:野了。)于是他笔下的文字也都变得——(生齐:野了。)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看,感受会不一样。

4. 布置作业。

师:姜老师今天带来了著名作家峻青的一篇文章《难忘的索溪峪》,他有没有写索溪峪的“野”呢?大家课后读读就知道了。

【同行评析】

姜树华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的语文特级教师,每次细读他的课堂实录,都是一种享受,仿佛春风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课自然、晓畅、平易、得体,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又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之叹。

《索溪峪的“野”》一课与姜树华老师其他课一样,是很语文的课,是姓“语”的课,这是姜树华老师课堂教学的大宗旨。在他的课中,看不到旁逸斜出,看不到节外生枝,看不到“种别人的地,荒自家的田”,教学目标直指语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我们在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时,不是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原点,捍卫常识。这个原点在于学生学语文,一切从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出发。而常识在于“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沿着这样的路径行走,让课堂成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原野。

《索溪峪的“野”》一文,通过对索溪峪绮丽风光的描写,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喜悦的心情。课文紧紧围绕题目中的“野”字展开,先概括叙述索溪峪风景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和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在教学中,姜树华老师基于儿童立场以及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坚守语文教学的本位,引导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紧扣“野”字疏通文脉,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运用的过程中习得方法,真正做到了得言、得意、得法。整个课堂教学的裁剪与定位恰到好处,既不拔高超前,又不简单肤浅,使得这节课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

一、 精选教学内容,关注语言形式——得言

诗人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姜树华老师是一个善于发现这个“秘密”的人。他有一双慧眼,总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诸如关键的字词标点、精美的句段、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彩的描述手法等。他不仅善于捕捉,并能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用经验。

1. 对精妙词语“野”的把握。“野”是文章的题眼,也是全文的“神”。对这个高度凝练、表现力极强的字,姜树华老师有“较真”之功,有“纠缠”之术。课一开始,他就带领学生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接着,品读词句,体验索溪峪的“野”;最后,叩击文眼,体会作者心中的“野”。通过对字词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体会作者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

名师新课

特级教师 郭学萍

向更深、更高处。

2. 对精美段落“山野”的着力。姜树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就像一篇行云流水的散文,流畅自然,详略有致。在带着学生学习“山野”这个段落时,主要通过“品”、“读”的方式,感受山的惊险、磅礴和不拘一格。句段之所以精美,或是用了恰切的修辞,或是细腻的描摹,使景物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这些内容,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是学生收获语文体验,进行语言实践的好素材。整节课姜树华老师一直带领着学生,在文字的河流里涵泳、游曳,习得文字之味。

猜你喜欢
索溪峪自然段同学
秋天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文本解读魏
索溪峪不“野”
美丽的秋天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