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一、 初读感知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小动物过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物”是一个生字,左边是——“牛字旁”,牛字做部首时横变提,字形变窄,右边这个字是——“勿”,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请勿吸烟,请勿打扰”都是这个“勿”,合起来还念wù,这是个形声字。
2.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大家拿起课本,借助拼音自己读读,把字音读正确。
二、 识记字词
1. 每篇课文总会让我们结识一些新的字词朋友,能认出它,读出它吗?逐行出示:
① 小动物 哥哥 妹妹 跳舞 快乐
② 商量 接着 暖和
刮起来 钻到泥土里 藏在蜂巢里
③ 第二年 春暖花开 相见 聚到一起 够
2. 课文中还有两个词语跟“第二年”的意思相同,你能找到吗?
链接句子:① 它们商量好了,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
② 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③ 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3. 瞧,我们的汉语多奇妙,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4. 当你读到“春暖花开”时,你想到了什么?(链接春暖花开美景图片)描写春天美景的词语很多,你还知道哪些?一起来读读这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吧:春回大地、春风送暖、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5. 拼字游戏:每个字都被分成了2部分,请你帮一部分找到它的朋友,拼成本课生字,再读出来。请一对同桌到黑板上拼,比比谁拼得快。
三、 精读感悟
1. 生字都会读了,相信课文你一定能读得更加正确、流利。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或是鲜果飘香的秋天,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三个好朋友总是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就算是冬天到来,它们也要聚到一起。听,它们正在商量呢!
3. 小燕子先向朋友们讲述了自己的打算。谁来读读燕子的话?(指名读)
4. 我想问问小燕子,问青蛙哥哥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5. 如果在这里加上一个能表现小燕子心情的词语,你会加什么?燕子接着( )地问小青蛙。
6. 同学们,读下面两句句子,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呢?
① 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呢?
② 青蛙哥哥,你也吃虫子,可你不会飞,没法到南方去。
7. 对,两组句子意思其实一样,读起来语气不同,因为第一组句子多了两个语气词“呢、吗”和两个问号。小小的语气词,让朋友在商量时更能表现出那种相互关心。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注意把那两个带着小嘴巴的语气词读好呀!
8. 小青蛙,作为好朋友,你能让小燕子为你担心吗?怎么才能让小燕子不为你担忧?
9. 重读关键词语(红色突出:钻、好好、一大觉)原来,小青蛙早就有备无患了!
10. 来,请男同学当青蛙哥哥,女同学当小燕子,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们的对话,感受一下小燕子和小青蛙之间互相关爱的浓浓友情吧!
11. 同学们,刚才我们想着小燕子和小青蛙心里所想,注意到说话时的语气,就把故事中的对话读好了。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读读小燕子和小蜜蜂的对话。
【设计意图】扶,先引导学生抓住“吗、呢”等语气词,通过比较疑问句、陈述句表达语气的不同,体会到好朋友是在商量怎么过冬,感受好朋友之间的关心和担心,再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感情朗读。放,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带着自己的感受自读燕子和小蜜蜂的对话。
12. 同学们,仔细看这几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①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②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③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13. 小蜜蜂还缺少一句跟朋友明年的约定呢。你能替小蜜蜂把这句朋友的约定补充完整吗?
课例展台
小蜜蜂说:“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等 ,再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同类句子的语言规律,并且能主动地运用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14. 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它们不仅仅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时候分享快乐,面对季节的变化,面临遥远的分离,它们依然牵挂着朋友,为朋友着想,它们就是这样“商量”的。
四、 学写生字
1. 故事讲完了,可学知识的脚步没有停止,动动小手,与生字朋友在笔下相聚吧。
暖:观察字形,占格有什么特点?左窄右宽的字还有哪些?怎么写才好看?指导写到位:体型窄,左边站;右边宽,要舒展。
刮:跟“暖”相比,字形有什么特点?
2.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展台展示,点评并修改。
【设计意图】“一看、二描、三写、四迁移”,选取左窄右宽的“暖”和左宽右窄的“刮”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和在田字格中位置,感知整个字形,感受两类结构不同生字的书写方法;二描,让学生在描摹中记清生字间架结构;三写,让学生临写与比对结合,力求写得像字帖上的字;四迁移,让学生找找还有哪些是左右结构的生字,感受其结构特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导写好一个字,带动写好一类字。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