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回春
摘 要:加强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利于高中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魅力,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跟上教育发展新形势。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形势 多媒体 应用方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1
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社会的科学技术力量越来越雄厚。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重大的改变。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也是一样,合理使用多媒体,会促进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增多与知识面的扩展。
1 应用多媒体,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难以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让学生提炼中心思想,对文章进行分段,总结段意。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所习惯,也为学生所厌倦。在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接受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工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会使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比如,在讲解《雨巷》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有关巷子的图片。教师可以从晴天与雨天两个角度为学生进行巷子的呈现,让学生发现作者独爱雨巷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深受。教师将多媒体中的图片与文章的内容进行结合,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巷中人,会有怎样的感想。这样的教学活动,会调动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
2 应用多媒体,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媒介,更应当成为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的重要桥梁。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在意学生的学习感受,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也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沟通,缺少课堂互动的课堂是很难做到高效的。在多媒体广泛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今天,教师需要利用这个高效的教学工具,加强课堂中的互动程度,引导学生更加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观点。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
比如,在讲《荷塘月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与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像“学生们,你们喜欢荷花吗?观赏过荷塘吗?”如果学生在课堂之初怯于发言,教师可以先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利用信息交换的模式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中。在互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同名歌曲,让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下想象自己心目中的荷塘。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方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的课堂交流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多媒体得到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
3 应用多媒体,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生活性
每一个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是将课堂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高中语文学习也是一样,语文学科是一个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一个人文性的学科。高中语文学习内容取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功利性,希望通过短暂的教学促进学生成绩的迅速提高。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得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将高中语文学科的生活性显现出来。而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生活性,使学生认识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写作体系。比如,在以“最可爱的人”作为写作题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寻找一些与最可爱的人相关的课文,让学生发现课本中的可利用素材,引导学生读书。教师更可以从生活中取材,拍一些环卫工人、园艺人员与建筑工人这些基层工作者的照片,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感受生活的精彩与小人物的可爱。在这样的基础上,语文学科的生活性通过多媒体得到彰显,学生也从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利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所以,加强多媒体的应用,会使高中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高中学生正确语文学习观的建立,为其未来的学习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无法满足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需求。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只有加强信息技术含量,才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的多姿多彩。
(甘肃省皋兰县第二中学,甘肃 兰州 730200)
参考文献:
[1]郝军亮.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5).
[2]孙春瑞.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
[3]李翠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