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豪斯模式的汉英翻译质量评估分析

2014-11-17 21:27仲方方
关键词:质量评估背影

仲方方

摘 要:为了验证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信度和效度,从语场、语旨、语式、体裁4个层面对《背影》英译本的质量展开评估,统计译文与原文的“不匹配”数目,数目越多,质量越差。评估结果证明,豪斯模式在汉英翻译质量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豪斯评估模式;质量评估;《背影》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16-03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当作一个独立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德国著名翻译学家、语言学家朱莉安·豪斯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理论提出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包括1977年的初始模式和1997年的修正模式。初始模式采用“情景—功能”文本分析法来比较译文与原文,评估译文质量。主要参数分为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两大层面,前者包括地域、社会阶层、所处时代;后者则包括语言媒介、参与程度、社会角色关系、社会态度和领域。评估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这8个维度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翻译质量就越高。

随着翻译学的发展,1997年豪斯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将其原有模式修正如下:

该模式采用了经典的韩礼德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如图所示,豪斯在修正模式中新增了“体裁”这一参数。相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语域而言,体裁是对文本的深层阐释。语域只涵盖文本和微观语境的关系,而体裁则将文本和宏观语境联系起来。基于以上维度,评估者分析原文和译文的文本特征,展示具体文本功能,进而做出质量评估。修正后的豪斯模式既包括语域分析,也包括语篇上的系统比较,是相对科学、系统、有效的评估模式。

豪斯模式的运作步骤,第一,从语场、语旨、语式和体裁4个维度对原文文本进行分析,前3个维度应分析词汇、句法和语篇3个方面,同时对原文文本进行包括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在内的“功能陈述”。第二,对比原、译文轮廓,找出误译或“不匹配”翻译。其中,在语境维度上出现的误译称为“隐性错误”,在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目标系统方面的误译则称为“显性错误”。第三,对译文进行“质量报告”,判断依据是上一步骤中总结出的“不匹配”数量。不匹配数目越少,则译文的质量越好。最后对译本进行归类,究竟属于显性还是隐性翻译。显性翻译,“明显”是翻译,译本的功能是让读者通过目的语了解原语语言环境中文本的功能。隐性翻译的功能是把原文的语言文化框架和话语世界在译文中再现,而不将读者带入原文的语篇世界,在另一种不同的篇章框架下通过“文化过滤”来模仿原文的功能。豪斯特别指出,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而是一条渐变弧线。

一、原文分析

(一)语场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10月所作的散文名篇,文章追忆了8年前作者家中骤遭变故,在北大求学的他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通篇文笔优美,体现了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首先,在词汇方面,口语化的特征比较明显,特别是父亲的直接引语,如: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进去吧,里边没人”。在描写肥胖的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精炼化的口语,如:“攀”“缩”“微倾”“爬下”“抱起”等。此外,书面语和带有古韵的四字词语在文中也是随处可见,衬托出感伤的氛围以及当时的家庭惨境,如惨淡、满院狼藉、触目伤怀、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等。

其次,在句法方面,作者较多使用短句,如:“他再三嘱咐茶坊,甚是仔细”,“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此外,主语的省略较多,体现了汉语意合的特征,如:“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最后,在语篇方面,作者通过诸多手段达到衔接的目的。第一,照应在文章中的使用,如:“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作者通过对“我们”“自己”等代词的回指或下指实现上下文的衔接。第二,语篇衔接体现在对“父亲”一词的不断重复。第三,衔接还体现在核心词“背影”和“眼泪”的再现。如:“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二)语旨

原文在作者所处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方面是无标记的,但在写作时间是有标记的,《背影》写于1925年,当时“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所以文章仍带有文言文的特征,如:“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此外,原文中也出现文白交错的现象,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

其次,作者的个人立场。原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刻的思念之情。全文沉浸于真挚感人的浓浓父爱之中。

第三,社会角色关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作者虽是我国享誉盛名的散文家,但他表现的情感与普通人别无二致,其对父子之情的细致描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关系还包括文中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起初,作者不太理解父亲,认为他和别人谈价钱不大漂亮,再三托茶房照顾自己是迂腐,而后,看到父亲蹒跚走在铁轨上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和离别时淹没在人群中的背影,作者数度潸然泪下,体现了晚辈逐渐领悟父爱的感人過程。

第四,社会态度是非正式的。原文中,作者通过描述情景、叙述事情的方式向读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使读者置身于场景之中,切身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三)语式

文本媒介属于书面语,即为读而写。参与程度则以独白为主,没有明显的读者参与,属于简单类型。作者仅仅描述父子之间感人的家庭琐事,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没有期待读者回应。

(四)体裁

原文属于叙事型散文,叙事为抒情服务。散文不重韵律,形式不拘,注重“形散神不散”。

(五)功能陈述

豪斯将文本功能分为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大类。作者叙述了家庭突发变故,父子各自远行。出于对儿子的关爱与担忧,父亲凡事亲力亲为,与脚夫议价,为儿买橘,蹒跚的背影给儿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背影也成为整篇文章的“文眼”,表达了浓浓的父子亲情,也引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这就决定了原文的人际功能是第一位的,概念功能是第二位的。

在语场维度上,口语化的词汇、精炼的口语、朴实的短句、省略句等的使用很好地体现了人际功能。

在语旨维度上,作者普通质朴的儿子形象缩短了他与读者的距离,他对父亲思念之情的自发流露无疑也促成了原文文本人际功能方面的成功。

在语式维度上,“为读而写”的简单媒介,通过完整细致的描写向读者传达了一定的信息,也支撑了文本的概念功能。

二、原文与译文的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译文与原文存在以下的“不匹配”:

(一)语场维度的不匹配

词汇方面,译文在选词过程中,原文古文风味有所遗失,文学语言和隐性意思在译文中变得显性化,更易理解。如“惨淡”译为“in reduced circumstances”,无形中削弱了力度,“赋闲”译为” “lost his job”,“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译为“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译为“and his pent-up emotion had to find a vent ”使原文的感伤氛围、对仗之美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外,选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词意方面的不对等,如“东奔西走”译为“have been living an unsettled life…”。

在句法方面,译文出现了3处不匹配: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Never mind! 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

2.进去吧,里面没人。

Go back to your seat. Dont leave your things alone.

3.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例1中,译文比原文冗长且与原文关系不紧密。例2中,译文划线部分与原文在概念意义上不匹配,译文与原文貌似无关。例3中,原文反映了汉语意合的特点,整个长句主语不同,仅以逗号隔开,读者也能理解。译文则将原文分为3句,句序也有所调整。

在语篇方面,出现一处不匹配,原文第五自然段第七、八两句话,作者通过“尚不大难”和“就不容易了”的对比实现语篇衔接。原文句序是先叙事后总结。译文的衔接手段未变但句序颠倒,“He had little trouble”和“but it was a lot more difficult”由句尾挪至句首。

(二)语旨维度的不匹配

首先,作者所处时代方面出现了不匹配。原文语言不是纯粹的白话文或现代汉语,而译文所使用语言属于现代英语,在写作时间方面属于无标记,显然与原文不匹配。

其次,作者的个人立场出现两处不匹配。“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译为“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原文中的“最”在英文中意味着最高级,强调父亲背影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父亲的思念。这种强调在译文中转变为对时间和语气的强调,“最不能忘记的”变为“永不能忘记的”。句法方面,“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译为“Oh, how I long to see him again!”原文的两个句子被合二为一了,“不知”一词却省略未译。

三、质量陈述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发现译文与原文在语式和体裁维度上一致。译文的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与原文基本一致,译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和风格。不匹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场和语旨这两个维度,语场维度上不匹9处,语旨维度上3处,共计12处。其中词汇方面的不匹配由于英汉语差异很难消除,总体来看,也不影响大局,相对一千三百多字的原文而言,不匹配数目不算多。依据豪斯的评估原则,不匹配数目越少,译文的相对质量越高,这充分体现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译方面的造诣,依据豪斯的翻译分类学,张先生的译文可以归结为显性翻译。

四、反思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不难发现豪斯质量评估模式对于汉英翻译而言,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首先,运行环节上的缺陷。豪斯模式的优点之一是语篇分析很细致,但同时也给评估带来了不便——比较耗时。如果应用于较长篇幅的小说评估,不难想象繁琐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参数设置不够合理。“从模式的可操作性角度考量,参数设立不宜过多,尤其是不必设立虽然视角不同但反映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的参数。”

其次,适用范围以及实证方面的缺陷。豪斯模式排除了对为特殊读者、特殊目的而译的文本评估,如儿童文学作品的译本,这不失为一种遗憾。在现代社会中,用目的或功能作为指导方针的译本有很大的实用性,而豪斯模式恰恰摒弃了这种实用性。此外,在实证方面,豪斯没有将美学性较高的诗歌纳入评估范畴,豪斯声称她对诗歌不感兴趣,但在没有实证的基础上却坚信其模式可以应用于诗歌翻译质量评估。

第三,评估结果方面的缺陷。豪斯模式的评估结果依赖于译文与原文的“不匹配”数量,但是数目多少却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准。另外,豪斯模式对“不匹配”仅以数字计算,对其严重性(gravity)没有任何说明。有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原文信息的传达或译文的流畅,有的仅仅是小错,那么这些“不匹配”肯定不能以等值计算,这可能是豪斯模式中最值得诟病的地方。

通过对张培基先生《背影》英译本的质量评估分析,不难发现豪斯模式对于较短篇幅的散文翻译而言,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对实用,对汉英翻译质量评估乃至翻译批评在我国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M].Tu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1997.

〔2〕司顯柱.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4,(4):45-49.

〔3〕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2005,(3):79-84.

〔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质量评估背影
两个背影
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背影(外二章)
基于组合分类算法的源代码注释质量评估方法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澳大利亚研究生课程的外部质量评估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有效范式
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