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娉
摘 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职业道德教育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发展的体现和保证,其重要性在于直接关系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稳定。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即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引入企业文化营造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精神文化环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有效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以职业道德为内容进行的培育过程,其有效性就是在适应社会、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手段,通过一定方式方法使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得以养成方面表现出来的正向属性。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不仅以实效的累积和循序渐进为基础,更得力于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应对及对自身教育理念、方式、环境的反思、变革和优化。本文以此为立足点进行论述。
一、积极应对德育环境的变化,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有效性。
马克思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的道德观念根本上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今天,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功利化,从根本上冲击着社会道德并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因此,在当今社会物质、精神环境双重演变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只有主动应对并领先于德育环境的变化,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增强有效性。
1.内容的针对性。
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反映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首要的就是职业道德教育以时代化为先导,契合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现代职业道德观,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调整和设计具体内容,重点以现实中鲜活的案例构建内容体系,注重内容与行业、岗位具体情境的结合,同时根据社会职业道德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标准,如自主、公正、创新、合作等充实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能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
2.方式方法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以适应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和素质特征为基础。针对信息化时代条件下学生在思想信息接收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化、隐蔽化等特点,要完全摈弃强制的、单向的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教育模式,建立起以师生、生生互动和对话为主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同时创新方法,大胆采用调动学生接受能动性的方法,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重点,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参与到对现实职业道德问题的评判、选择和解决之中。
二、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增强有效性。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专门德育课程和日常德育工作进行,既有职业道德知识、规范的灌输,又有职业道德实践。不管哪种途径,从教育整个过程来看,仍然注重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与灌输,而这种以规范为起点的教育不仅在理念上滞后,实际中也只关注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不涉及行为动机,更不触及感情,谈不上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相应的实践缺乏一定情境和条件的创设和支持而流于形式,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职业道德教育规律和特点,转变相应的理念和方式才能取得实效,增强有效性。
1.树立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
(1)凸显“人本化”本质。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个性化、具体化的社会道德。从这点出发,职业道德教育更要“以人为本”,并把它贯穿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凸显以人为本就是给予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需要足够的关怀,即必须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学生就业为指导,以满足学生在社会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要为本,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从职业道德的本质来说,作为获得性的同时是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一种精神品质,需要外部的教育,但任何外部的影响只有符合个体内在需要才能内化为品质。因此,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转向学生,即学生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内化职业道德。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从高职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自我成长成才角度出发,激励学生基于自发动机的学习和行为,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科学的职业道德养成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3)目标定位的科学性。目标是导向性因素,反映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着力点。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具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定性和限定性的一面,但从学生个体来讲,更需要一种能力培养,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内化。以此为基础,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要科学定位。总的来说,目标要明确,要能够给整个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指导;目标要全面,要将认知规范、锻炼能力和塑造信念相结合;目标要有实践性,即可操作性,要由浅入深,有计划地根据学生专业和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具体目标,实现分学段、跨专业综合育人。
2.立足于职业意识培养,转变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增强有效性。
(1)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立足于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一定职业意识的累积,对高职院校而言,在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培养职业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直接关系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明确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要以学生对职业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以能科学把握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为基础,以让学生树立“职业人”的思想认识为重点,以学生在专业学习训练中不断巩固为关键,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从一定职业角色认同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自觉学习和遵守职业道德。
(2)运用“体验”方式,深化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增强有效性。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要遵循德育基本规律。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排除间接学习的必要性,但这种学习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应以“情感—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因为任何道德的学习完全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非单纯地来源于主体或客体,而来源于二者的关系之中,是对于主客体关系的价值判断和体验,它强调的是个体的行为实践、觉悟和理解,必须经由“自身生成”,才能真正内化并付诸行动。此外职业道德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特征,离开了实践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学习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道德体验是统一于实践活动之中的,“以身历之,以心体之”应该更符合职业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照自身获得的相应认知和情感,体验现实中复杂的职业道德关系及意义,可以深化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增强实效性。
为此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职业道德课程从广义上说应当是一种实践课。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需要多设计一些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与营造氛围,使学生把一定的职业道德认知与相关职业道德情境有机结合,生成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而必要的知识学习要以鲜活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上下工夫,使师生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感情做足了,才能实现一种引导能力,才能深化至体验。第二,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条件和载体,把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技能锻炼相结合,让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在职业性、社会性和专业性环境和过程中得到提高和深化。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专业实习实训等特定的职业实践,教育者都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真实的职业环境,观察、思考、感悟现实中复杂的职业道德关系和意义,并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对学生面临职业道德两难时产生的困惑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引导,为学生搭建知行转化的平台;在学生实践结束后,还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反馈,并对与职业岗位相联系的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行为进行反馈评价帮助和促进学生获得后续体验,完善职业道德。
三、引入企业文化营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精神文化环境,增强有效性。
学生的道德体验、职业道德的形成都离不开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可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引导,情操得到陶冶,学习得到激励。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特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理应突出“职业”这一特征,这样就必须引入企业文化,才是完整的、有高职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高职院校要真正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有效支持,所需最佳要素则需要教育者们精心组织和安排。
一是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凝聚性和激励性等特点,据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对企业文化特点的借鉴和整合,结合院校专业特点,积极主动汲取企业文化中的优秀要素,形成师生教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以此为核心打造能凸显个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形象,增强师生教工的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为职业道德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充分利用企业各种优质资源进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首先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应充分以现代企业文化理念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宣传,使学生从入学起就从一定宣传氛围中感受、了解企业文化,在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其次是运用企业的团队精神、品牌形象等优秀资源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诸如企业文化论坛、企业形象设计比赛、专业团队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最后将企业文化追求先进、不断创新、领先行业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激励广大师生教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开拓创新,丰富和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得以熏陶。
参考文献:
[1]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斌.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探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畅.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构建研究.黑河学刊,2012(3).
[4]龚宏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分析与途径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