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热切关注的课题。就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结合寓教于乐、寓教于问、学以致用等多种教学机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多元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契机
一、抓住学习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自主创新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成效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用一些与学生心智相通的故事、案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故事的兴趣,进而产生求知的心理。比如,对计算机发展有特殊贡献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传奇、网络病毒、仿真机器人等等。诸如这些恰到好处的精彩讲述可以促使学生由“学”升华为“善学”“好学”“乐学”,为学生创新种子的萌芽提供有利条件。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这一要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因此,教师应打破常规的教学氛围,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重视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以“老师,您辛苦了!”为主题利用Word制作一份电子作品,表达对老师的敬慕之情。结果显示:学生都能如期高质量地完成作品,其中,文学功底好的学生用文字阐述自己对老师的敬意;绘画基础好的学生用绘图工具向大家描绘自己心目中崇高的老师形象;各方面基础都比较好的学生则通过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作品达到较高的
水平。
二、结合多种教学机制,寓教于问,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机制逐渐突显现代化理念。然而,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学工作的开展要避免从“人灌”走向“机灌”。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正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其在探究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复制与粘贴的快捷操作时,可以先利用视频课件形式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鼠标实现对信息资料的复制与粘贴。当学生掌握此项操作技术后,可以利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任务,即用不同方法将电脑D盘中的“我爱我校”Word文件分别复制到E盘和F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体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教师先前演示的复制、粘贴方法;在书本的帮助下,学生也很快学会使用键盘上的快捷键“Ctrl+C”和“Ctrl+V”顺利完成复制、粘贴的操作。
在完成此项学习任务后,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给予表扬、肯定
外,还应该借此机会向学生提出可能会出现的相关操作问题,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找寻答案。如,将D盘中这一Word文件若连续复制到E盘会出现什么情况?几分钟过后,学生通过探索得出正确答案:第二次将D盘中“我爱我校”Word文件复制到E盘时会弹出一个“确认文件替换”的对话框,如果选择“是”则替换原先在E盘的“我爱我校”Word文件;如果选择“否”则放弃当前操作。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如:(1)复制、粘贴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2)将D盘中“我爱我校”Word文件复制到D盘会出现什么情况?在教学反馈时,有十多位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得出正确结论:(1)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里用鼠标右键拖动D盘中“我爱我校”Word文件到E盘或F盘,然后松开鼠标右键,最后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到当前位置”完成操作。(2)第一次将D盘中“我爱我校”Word文件复制、粘贴到D盘后,在D盘中出现一个“复件我爱我校”文件;第二次进行复制、粘贴操作后,在D盘中出现一个“复件(2)我爱我校”文件;第三次、第四次以此类推。
三、实践出真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的创新梦想成为现实
信息技术学科属于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需要依靠真实的实践操作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技能,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寓学于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分析、研究,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学习键盘打字指法时,如果教师仅仅讲述教材知识,学生没有更多的练习机会,那么,对于可塑性强的初中生而言,除了不能真正领会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外,还极有可能养成单指打字的错误习惯,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正常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践的机会,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梦想,避免出现满腹经纶却手无缚鸡之力的
高分低能儿。
总之,我们应努力完善计算机房的配套设施,以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仍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正确引导学生在自主创新之路上勇往直前,让学生的创新梦想成为现实。
作者简介:姚清东,1967年2月出生,男,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人,职称: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