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各种教学理念、模式的冲击下,很多语文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产生了迷失。立足语文学科本身,将视线投向传统教学,提出当今的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本身,重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回归传统,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应回归基础,摒弃浮华,帮助学生扎实地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借此为迷茫中的语文教学找到新时代中的立足点,从而稳步地进行改革。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传统;基础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期间教师们努力领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但还是有很多的语文教师感觉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原因何在?也许是这些语文教师被一些吓人的术语弄得不知道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学,也许是语文教师们在各类课堂模式的框架下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魅力而生出了些许职业惰性。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要进一步激发语文学科的生命力,“回归”应是一门必修课。
一、回归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描述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质上就是将语文定义为“语言文化”。在此指引下,新教材选编了大量文学性、文化性很强的文章,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泛人文化”的倾向,很多的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一味地说教与延伸,一味地讨论与活动,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气和诗意,迷失了自我,异化为历史课、政治课甚至心理课等。
笔者听过不少的示范课、优质课、竞赛课、公开课,从这些课来看,语文课堂正在变得开放化、灵活化、多样化,“对话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各种新方法、新模式异彩纷呈,可是有时“热闹”的背后是对文本的肤浅解读,或是无语文味的理性分析;有的课堂则是教师的“唯模式是尊”,学生则是“唯学案是尊”,师生均不敢越雷池一步。种种不良做法销蚀了语文学科特有的灵动美、人文性,造成课堂“语文味”的淡化甚至缺失。
语文教学应追求情感体验、审美探求和艺术享受,进而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它的“人文性”不可回避。但对于一篇文章的人文内涵到底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许多一线教师产生了困惑,进而产生了“越来越不会教语文”的忧虑。笔者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回归语言本体,文章、文学、文化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呈现,离开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也不可能深入地解读文本,不能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那么,如何回归语言本体呢?一是反复诵读,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反复品鉴,不断熟悉并最终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二是体察涵泳,让学生感受汉语鲜明的音韵美、节奏美、形象美,在对优秀文本的欣赏中感受到母语的魅力,从而热爱母语。三是如张定远先生所说:“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体察、品味和运用,进入思想和文化的深处,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体意义,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回归传统
现在的课程理念,各种主义、模式、方法、原则,已经把不少教师搞得晕头转向。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些主义、模式、方法、原则,大多本身还有不成熟之处;其次是广大教师对这些课程理念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参差不齐;再次,这些大都从外面引进的课程理念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检验。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我们的视角可以转向传统,从绵延几千年的中国语文教育中挖掘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方法。
传统教育更有效地突出学生主体。当今的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学生主体”,但广大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曲解了这一内涵,以为不讲、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开展活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
而导致语文课成为活动课或者限定教师的讲解时间,更有甚者硬性规定一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这显然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没有教师的适时点拨,一群阅历不足的少年怎能尽悟文本的妙处。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但其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教师是指导兼督导,必要时适时讲解,放学时,教师还要检查当日所学。师生在轻松的教与学中,教学相长,既能体悟中国文化,又能自然熟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传统教育更强调文本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必须先认真反复阅读文本,直至背诵,然后或由学生自己研读,或由教师讲授,没有过多的拓展、练习,反而使文本得到强化。而现今大量科技新产品进入课堂,多媒体投影、电脑、电视等让教师从板书中解放,只需要轻轻一按,大量的教学内容尽情呈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但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看似教学内容丰富充实,学生却只能眼盯屏幕,忙于应答,忙于抄笔记,根本没有体验、思考的时间,热闹过后收获甚少,更别提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育的创新不能忘本,传统教育因素中有许多“宝贝”,就连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育、死记硬背和考试,在今天的新课改环境下,也有它可取的一面。例如,对于不需要学生去探究的人文知识、历史背景、生平经历等,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以便让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更值得探究的问题上。又如,对名句佳篇、字音字形等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它能提高记忆的熟练度和持久性,起到强化的作用。同样,作为学习情况的阶段性反馈,考试也有它不能抹杀的积极作用。
所以,我们学习语文,既要大胆探索革新,也要不断地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
三、回归基础
语文最终要应用于生活,中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其性质决定它必须回归基础,学生要努力积淀基础知识,教师要传授基本方法,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要告诉学生如何读懂文章、写好文章,如何清楚地表情达意。
在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更要回归基础,做好能做的事,把该做的事做实做优,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钱梦龙先生曾指出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规规矩矩地写好字,一个个地积累词语,一句句地理解句子,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清楚连贯地说话,通通顺顺地作文,老老实实地背诵该背诵的诗文……按部就班地训练,才能有扎实的基础。可见,这些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不要因为盲目求“新”给荒废了。只有把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把学生最基本的技能培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说语文做好了该做的事。
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做到语文的有效教学,需要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不可急功近利。回归,不是倒退,而是在回归中求得完善;回归,不是复古,而是通过科学的反思更好地前行。
参考文献:
[1]何郁.语文课怎样上才有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06).
[2]陈国林.回归,语文后课改时代的必修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2(06).
作者简介:贺明星,女,1981年7月出生,本科,在读在职研究生,就职于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