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

2014-11-17 07:19余茂强宋玉琴雷传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辛温方中桂枝汤

余茂强, 宋玉琴, 雷传丽, 张 俐

(1.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

桂枝首见于《名医别录》,为樟树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属辛温解表药,具有解表散寒,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之功[1]。历代著作对于桂枝功用的记载诸多,如《医学启源》云:“《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 《本草备要》曰:“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本草再新》中记载“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本草疏证》中记载,桂枝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6种功效,临床运用颇为广泛。桂枝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更为广泛,书中113个方中有43方含有桂枝,仅次于生姜,既可治疗外感表证,又可治疗内伤杂病,现就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功效作一浅要分析,具体如下。

1 解肌发表

仲景用麻黄配桂枝,乃取其解肌发表之功,体现这一配伍特点的方剂为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发散,善开腠、宣肺、透毛窍而发汗解表,乃发汗解表之要药。而桂枝辛温宣通,解肌发表,温通经脉,透营气达卫阳。故柯琴云:“桂枝之条纵横……,为分散风寒之品”。两者合用发汗解表之力尤峻,主治伤寒表实证,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35条)柯韵伯曰:“麻黄中空,辛温气薄,为肺家专药,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通经络而汗出,两者合用发汗散寒,麻黄不得桂枝不发汗。”

2 调和阴阳

仲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调和作用,如桂枝汤中桂枝温卫阳,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两药合用,一阴一阳,相制相成,散收兼施,共达调营卫、阴阳之功。《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柯琴也云:“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总方也。”若误汗后致阳气耗损,阴液耗竭,则用桂枝温阳气,倍用芍药以敛营阴,共奏滋阴和阳,调营卫之功。如《伤寒论》第62条云:“发汗后,身疼痛, 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若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升降失调,则选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温下寒,桂枝通上下阴阳之气,起到调整阴阳,顺通上下的作用。如《伤寒论》第173条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3 温通心阳

桂枝与炙甘草相伍,其意为温通心阳[2],最具有代表的方为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辛甘温,入心经可温心阳;甘草甘平,补益心气。两药合用,辛甘化阳以温通心阳,用于心阳不足,失于温养的心下悸。如《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若火逆下之,致阳浮于上,阴虚于下,则选用桂枝配合甘草以温振心阳,再加龙骨、牡蛎以益阴潜阳,如《伤寒论》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另外,用桂枝配甘草以温通心阳,还可见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桂汤等诸方。

4 化气行水

桂枝配茯苓是经方中常用的配伍,如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等。方中桂枝温阳气以助气化,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两药合用以温阳化气行水,《金匮要略心典》[3]曰:“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可用于水蓄下焦之蓄水证、水停中焦证、脾阳虚之水饮内停证。如《伤寒论》第72条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总之,观仲景用桂枝利水,均取其温阳气以化气行水之功,尤以水为寒结不化为宜。

5 平冲降逆

桂枝重用具有平冲降逆之功。若误用烧针发汗,致心阳亏虚无以下温肾水,下焦阴寒之气上逆发为奔豚气,此时当重用桂枝配合甘草姜枣辛甘化阳,温通心肾之阳,以制上逆阴寒之气,达到平冲降逆之功。如《伤寒论》第117条云:“烧 针令其汗,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经方中取平冲降逆之功的方还包括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术甘汤等。

6 温经散寒

经方中用桂枝还有取其温经散寒之功,如《伤寒论》第351条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营血亏虚,寒凝血脉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故方中用当归养血活血;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两药相须合用以达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若内有久寒,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以加强温里散寒之功,如《伤寒论》第352条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7 通经活血

桂枝与桃仁、大黄合用,有通经活血之功,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第106条曰:“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方中桃仁活血破瘀,大黄下瘀泄热,桂枝温通,可加强活血之功。如《医方考》曰: “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人血而助下行之性矣, 斯其制方之意乎!”

8 温经止痛

经方中取其温经散寒止痛之功的代表方为桂枝附子汤,如《伤寒论》第174条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方中桂枝温经散寒止痛,附子辛温大热,温经散寒,逐经络之寒湿,两药合用温经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另外,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也是取桂枝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之功。

9 温中补虚

桂枝汤与大剂量芍药相配伍,加饴糖,共奏温中补虚之功,代表方为小建中汤,方中饴糖味甘性温,补益脾胃,温补中焦,中气得复则气血生化有源,桂枝甘温,温阳气与饴糖相合,取辛甘化阳之功。芍药酸甘养营阴与甘草合用,而成酸甘化阴之义, 并配合生姜大枣共达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伤寒论》第100条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伤寒论》第102条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另外,《伤寒论》曰:“太阳病,外未除,数下之,遂协热而利,桂枝人参汤主之。”该条文中桂枝人参汤用桂枝除取其辛散解肌之功,也有取其温阳气以助人参、甘草、干姜温中阳。

10 温阳化饮

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之证。方中桂枝辛温,解表散寒,温阳化气,一方面助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另一方面助麻黄、细辛解表散寒。如《伤寒论》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另外,用治少阳枢机不利兼痰饮内停阳郁之证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用桂枝配干姜以温阳化饮。除此,苓桂术甘汤也有取桂枝温阳化饮之功。总之,痰饮为阴邪,当之温化除之,如《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仲景用桂枝辛散温通之性达到祛除痰饮之功。

11 小结

总之,《伤寒论》113方配伍精巧灵活,立法严谨,法度森严,一方面重视了桂枝本身功效的发挥,还运用剂量、用法与配伍的不同,达到了一药多能的效果,体现了《伤寒论》辨证施治这一指导思想,实为后世医家学习的楷模。仲景制方,药不在多与杂,而求其精小而专一,其论证言变多于言常,论治则灵活多样,从桂枝的配方应用中即可窥见一斑。另外,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桂枝禁用的情况也屡屡告诫,如《伤寒论》第17条曰:“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也值得在临床中学习和注意。

参考文献:

[1]王锦鸿,华海清.《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95.

[2]王惠君.《伤寒论》桂枝的配伍应用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3):218.

[3]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01.

猜你喜欢
辛温方中桂枝汤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基于心,准于行” 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共生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五味子酒助眠
咽干,喝甘桔冰梅饮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
细辛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浅析
齐文升辛温法治疗痤疮的思路与方法
辛温走皮法治疗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