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
摘 要:杂剧《西游记》是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所著,在西天取经故事的发展演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西游故事是再生型神话,用坎贝尔的英雄历险模式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再与吴承恩本小说《西游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杂剧《西游记》的英雄人物是唐三藏,而小说《西游记》的英雄人物则是孙悟空。
关键词:杂剧《西游记》;神话;英雄;坎贝尔;神话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033-03
杂剧《西游记》是元末明初蒙古人氏杨景贤所著,全书共6本24折,体制宏大,情节复杂,对吴承恩本《西游记》的影响极大,学界对此论述颇多。西游记所记西天取经的故事来源于唐玄奘去往天竺求取佛经一事,流传极为广泛,此事不仅有史实记载,也有诗话、戏曲、小说的敷演,此事既有官方记载又有民间流传。西天取经的故事充满神魔色彩,吴本《西游记》本身也被定位为神魔小说,其神话色彩浓郁,胡适曾说:“这个故事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件极伟大的故事,所以这个故事的传播和一切大故事的传播一样,渐渐的把详细节目却丢开了,都‘神话化过了。”[1]
一、西游故事是再生型神话
西游故事可以看做是一个神话,其神话色彩浓郁,想象奇特大胆,具有神话思维特征,其形象构成既有把自然形象化也有把人神化,作品中动物、植物、事物都可幻化为人形,人又被赋予神的色彩,自然万物仿佛都能成为作品中的形象。
从广义神话的角度来看,西游故事可以看做神话,袁珂先生认为:“原始社会以后的阶级社会——乃至近代和现代也有神话。”[2]神话并非只产生在上古时代,也包括那些后起的神话,如带有神话性的传说、神话化了的历史人物、仙话(主要指道教神话)、怪异、带有神话意味的童话、来自佛经的神话、关于节日、法术、宝物、风习和地方风物等的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等[3]。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神话进行分类时,认为中国神话从历史的角度可分为远古神话、道教神话、佛教神话和后世民间神话4个体系[4],西游记故事明显地具有以上4类神话的特征。
西游故事中含有很多远古神话因素。孙行者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在人类的起源神话里就有石生人类神话,是早期人类石头信仰的一种反映。孙行者拔一把毛就能变出很多只小猴来,这又可以视作化生型神话的变体。还有如某妖怪化作一股烟消失了等等均有远古神话将自然形象化的特点。“自盘古至今,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便有俺山水之神。”①山神所言正是盘古开天地的远古神话。
西游故事讲述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是明显的佛教故事,其中自然具有佛教神话的因素,如文中出现的地府、轮回之说原是来自佛教。
西游故事除了明显地具有佛教神话的特征外,其中也有中国本土的道教神话特征。道教神话又叫仙话,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建立了一个以玉帝为最高长官的神仙集团,这个集团里的仙都是长生不老的,而且他们本身也在追求着长生不老,所以就有太白金星炼不老丹的内容,小说《西游记》里石猴也是为寻长生不老的办法才决定修行的,追求长生不老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游故事很显然是后世民间神话,李福清认为后世民间神话主要是一些古老的或再生的地方民间信仰,杂剧《西游记》中载有二郎神的故事,二郎神是来自中国民间的一个保护神,最早的原型是川地治水英雄李冰的二儿子,后不断变异,最终二郎神成为平息水患的英雄,百姓建庙纪念他,称为“二郎真君”“灌口二郎神”等,将其神化。
当代学者杨义认为小说《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代表着我国神话文化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型……是描绘鸟兽虫鱼的百物神话[5]。提出神话文化的概念,所以西游故事不只是神话文学,更是神话文化,对西游故事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内部的研究上。
总之,西游故事是再生型神话,再生型神话是相对于原始神话而言的,“是经过后人较大的整理加工,渗进时代观念和作者个人思想风格的神话故事”[6],西游故事对远古神话有诸多继承和改造,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西游故事都渗透了讲述者自己的思想风格和时代特点。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到杂剧《西游记》对前代西游故事的第一度大结集。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结构框架、故事内容甚至基本风格都在杂剧《西游记》中成型。所以,如果说吴本小说《西游记》是神话小说的话,那么杂剧《西游记》也应等同视之,对其研究也当然可以从神话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杂剧《西游记》之英雄之旅
神话学大师坎贝尔在《千面英雄》里指出,英堆是那些能够了解、接受并进而克服自己命运挑战的人。杂剧《西游记》中取经团队可看作是一个英雄,这个英雄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使命和面临的挑战,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面孔,各自的出身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同时,取经团队中的每个人也可看作是独立的英雄,他们都完成了以召唤→启蒙→回归[7]为基本架构的英雄之旅,不同的是,他们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有所区别。
(一)不凡的英雄出身
英雄都有不凡的出身,杂剧《西游记》中首先开始的是唐僧的英雄出身,玄奘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西游记中他自身的个性特征带有了神话的气息。他可以被视作文化英雄,如果没有西游记对他的传播,对他进行神化,那么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现在这么神圣,“真正的文化英雄是以神话语言为传播媒介的”[8]。英雄的地位是预设的,唐僧也是如此,他的出身注定是不凡,是西天诸佛商量的结果,承担着在东土阐扬《大藏金经》的重任,他是毗卢珈尊者托生在中国海州弘农县陈光蕊家的肉身,虽是佛祖托生,但其出生却并非一番风顺,还是腹中胎儿时,他就开始历险其父被贼人刘洪推入江中,其母被逼嫁于贼人,出生刚满月被弃入江中,故名江流儿。他的出身又是不凡的,正如剧中人所言:“呀!十一月十五日投之于江,今日是十六日,况值寒冬天道,一夜至此,岂非异人乎?”唐僧虽为肉身,却有佛性,出身自然不凡。
白龙马是第二位出场的成员,他本是火龙三太子,因行雨时差,被罚作白龙马,帮助唐僧去西天取经。
紧接着就应该是孙行者的出场了,他在杂剧《西游记》一出场就交待了自己的不凡出身,他有着与天地共生的出生时间,“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他有非凡的本领,但经常做一些让所有人头疼不已的事,“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是一位谁都不敢惹的人物,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接受了西天取经的任务后,努力克服自身欲望,最终完成了任务。这更显示出其英雄的特质,所以在杂剧《西游记》里他也就成了当之无愧的男二号。
第四位出场的是沙僧,他的自我介绍是:“小圣非是妖怪,乃玉皇殿前卷帘大将军,带酒思凡,罚在此河,推沙受罪”,出身不凡。
猪八戒出场较晚,在十三折才出现,他本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自乾宫”,也是位仙界人物,在天上偷盗金铃后下凡,为非作歹于一方,后经二郎神降伏,加入了取经队伍。
(二)启程(隔离)
英雄之旅始于召唤,坎贝尔称为“历险的召唤”,象征命运已在召唤英雄,并把他的精神重心从他所在的社会,转移到未知的领域[9]。启程意味着分离,脱离现有的领域和范围,脱离原有的保护,这种分离意味着重生,正如婴儿脱离子宫的保护一样,如不脱离则意味着死亡。所以唐僧还在母体时,就经历了与父分离,刚满月又离母,18岁报仇后,又离师取经,这是重构生命的分离。受到传经任务的召唤,唐僧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取经之路,这是一条未知的路,是宝藏与危机并存的路,充斥着各种磨难,需要超人的意志去克服,最终走向极乐的地方。
唐僧的几个徒弟同样被召唤加入取经队伍,帮助和陪伴唐僧完成取经之旅。但是,与唐僧自觉自愿接受召唤所不同的是,唐僧的徒弟们一开始是拒绝召唤的,孙行者是为了挣脱大山的重压,被唐僧解救出来后,首先想的是把唐僧吃掉然后去花果山享乐,但外在的紧箍咒和内在的修成正果的愿望让他走上取经之路。沙僧起初也准备吃掉唐僧,但在孙行者的威逼利诱下,也降伏了。最后出场的猪八戒是唐僧师徒颇费了一番功夫,后由二郎神帮忙才加入进来的。这3个徒弟最终都在一个共同的愿望和目的——一性参禅、修成正果的召唤下开始了取经之路,踏上取经之路,意味着他们与原来的生命领域分离,他们不再是妖,要与妖界分离而归返神界,这也正是他们的历险之旅。
历险开始时,唐僧就遇到了第一位保护者——观音,为了保护唐僧,天界还召开会议,布置由哪些神仙帮忙,派火龙三太子当他的坐骑、法力无边的孙行者做他的大弟子、每当有磨难出现总有神仙出现排忧解难。自此观音与天界诸神一路辅助取经队伍,正是借助诸种超自然力,唐僧得以完成英雄之旅。
(三)启蒙
取经这条历险之旅会让他们经历严厉的威胁,对他们进行试炼,一连串的奇异的考验开始了。杂剧《西游记》中叙述了黄风山除妖、鬼母皈依、细犬擒猪、女王逼婚、过火焰山、贫婆问心经(贫婆问心经一直不被人视作磨难,其实这可以看作对取经队伍精神信仰的考验,这个考验不同于前面的肉体折磨,可以视作是一种精神上的试炼。)不过杂剧《西游记》所叙述的各种磨难呈现一个特点,即磨难越来越深重,解除难度逐渐加大。黄风山除银额将军时,文中只写到做围住科、斗科、杀科即完,由孙行者带着沙僧和白龙马即完成,而且这次唐僧并未被妖怪抓去;鬼母皈依中,唐僧被红孩儿抓走,孙悟空不能解救,去寻观音帮忙,观音又去找世尊佛帮忙才解决;降猪八戒时,孙悟空更是用了掉包计、美人计,但无奈法力不够,最终还是请出了二郎神和他的细犬才成功;女王逼婚似乎并非经历打斗厮杀,但这却是一次真正的考验,是对唐僧能否保存法体的考验,是对其精神意志的考验,是他能否度过心理危机的考验,最终韦驮尊来护法,唐僧脱难;过火焰山时,首先是孙悟空与铁扇公主的一场恶斗,互有胜负,孙悟空不得已又去找观音帮忙,观世音着水部前来帮忙,才过得火焰山。最后一次是到得天竺国后,贫婆对他们信仰的拷问,孙行者被问下阵来,此次唐僧亲自出马,才算过关。
一次比一次艰难的历险,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进入再生领域的力量积蓄,解除磨难的同时也是征服自身,这是英难生命价值转换的前奏,这些历险象征着英雄在心灵迷宫中的危险旅程,当从心灵的迷宫走出时,英雄也完成了自我的净化,这也是这个阶段之所以叫做启蒙的原因。之后,取经英雄们完成了任务,探索到了源头,唐僧师徒终于见得如来取得真经,徒弟们修成正果。
(四)回归
回归在杂剧《西游记》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唐僧归返人间——大唐,3位弟子则圆寂了,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归返。如果按照坎贝尔的观点即英雄最终要回归现实来看,似乎唐僧的归返才是真正的归返,唐僧在达到灵性满足的心象之后,回到尘世,此时的他,生命价值得以转换和重生,他将他的转换和重生后的经验带到现实世界,让他的战利品能够造福世界。那么,正果了的3位弟子的归返又如何理解呢?这也可以在坎贝尔的《千面英雄》里找到答案:耶稣:“凡为我丧失生命者,必找到生命”是“了悟真理的再生”[10]。他们都完成了自我的否定,获得了永恒。杂剧《西游记》里的回归是顺利的回归,唐僧是神界明确授权携带真经回归的,所以他得到了所有超自然的助力支持。
三、与吴本小说之比较
杂剧《西游记》与吴本小说《西游记》比较,英雄团队中唐僧和孙悟空的角色重心有区别。
杂剧《西游记》里英雄的核心和主角是唐僧,作品花大量笔墨写唐僧的前身、出生以及为父报仇、踏上取经之路,篇幅有5折,约占总篇幅的1/6还多,而且,唐僧为父报仇时显示出极大的勇气和谋略显现出一定的英雄气。而且在杂剧《西游记》中,因为对孙悟空的描绘远没有小说中那么丰满、那么传奇,所以并没有把唐僧的光芒掩盖,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并非是法力无边、聪明无比的形象,他法力不如猪八戒,降沙僧时靠的是说服教育。
小说《西游记》的核心虽然是唐僧,但主角却是孙悟空,作者把前7回的笔墨全部给了孙悟空,渲染他的不俗身世和不凡的本领,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第9折才出现。小说中,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突显了孙悟空的英雄本色,反而对唐僧只显其仁性佛性本色。所以,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成了公认的英雄。
在回归这一阶段,杂剧《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表面有明显的不同,实质却并无差异。杂剧《西游记》的归返是顺利归返,唐僧携真经由基、光、昉、测4人回归东土。小说《西游记》则让唐僧师徒在取得真经后,由八大金刚护送返回,但如来佛祖让他们又历一难不得顺利归返,似乎是一次拒绝回归,对此,坎贝尔认为,英雄要归返世界的意愿为神祇或恶魔所憎恨[11],为此唐僧师徒不得不经历一次逃脱。两个回归一个十分顺利一个又经坎坷,但如果考察唐僧的本来意愿就会看出,这两种回归其实都是顺利的回归,不存在拒绝回归的问题,拒绝回归是英雄来到神的世界后不愿回归现实,或者说他难以自由穿梭于彼岸与现实世界,认识时间领域的短暂,从而获得永恒。很显然,唐僧是愿意的,如来也是愿意的,只是为了九九归一,才让唐僧师徒再遭一难,而九九归一的一不也正是永恒吗?
——————————
注 释:
①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本文引用作品原文均出自此,不再另做注释。按:此书中《西游记》被归入吴昌龄名下,本文只用其文本,不涉及作者问题。关于杂剧《西游记》作者是谁的争议,目前学界认为杨景贤者居多,且有新的史料不断给予佐证,可参看竺洪波《〈西游记〉杂剧对〈西游记〉小说影响的再认识》一文。
参考文献:
〔1〕胡适.《西游记》考证.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3.
〔2〕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4.
〔3〕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社会科学战线,1982,(4).
〔4〕李福清.马昌仪.中国神话故事论集.学生书局,1994.
〔5〕杨义.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03.
〔6〕萧兵.古代小说与神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7.
〔7〕〔9〕〔10〕〔11〕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金城出版社,2012.3—147,9,146,114.
〔8〕戴维·利明,埃德温·贝尔德.神话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7.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