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电控制的基础训练是高职学生进入综合训练的前奏,是个人能力发展的基础。专业星级评价中专业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实验实训课程更能体现技能素质的提升。按照机电类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实训模式的构建思路,在分析高职机电控制类专业基础实训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 “双循环”实训模式,较好地解决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导致技能差异的难题,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增强专业建设内涵。
关键词:专业星级 机电控制 基础实训课程 双循环 能力提升
专业建设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内涵建设的关键切入点,在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星级评定指标体系中,课程建设的分量达到了36分(百分制),其中实习实训课程达到14分,可见实习实训的重要性。但对于高职教育的机电类专业,怎样实施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1、高职机电控制类专业技能训练现状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公共基础模块中,比如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作风严谨、环境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就安排在思政、数学、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中。高技术和高技能主要安排在专业模块中形成[1]。但是高技术、高技能并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进行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符合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但是,现在的高职教育中,由于招生形式的严峻,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出现较大的差异,而整个教学过程却很难有差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控制类课程都是安排在第二学期(或者第三学期),也是学生跨入专业门槛的第一个学期,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即新颖刺激又充满困难,在老师统一的指挥下,势必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己能独立完成或者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另一种情况就是没有人来指导或者根本就不会完成,前者的出现是那些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后者就是那些上课不认真、思维愚钝的学生。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到后面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展。
同时,学生面对的是基于书本的单项训练,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缺乏一个整体工程项目的概念,在实训操作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动脑去思维,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乏味,认为我好像是懂了就行,让基础性实训操作陷入事是而非的境界,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严重影响后续的专业训练。
正所谓“基础不牢,无以为续”,后续专业训练的老师就感觉到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于是出现放弃一部分学生,常此以往,严重影响学生的质量。这些问题也己引起职教人的高度重视,提出专业基础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实训教学要增加工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2]。
2、专业基础训练的任务
专业基础训练以原理性的验证比较常见,也就是在讲解原理的同时,会增加一些“理实一体化”的内容,在高职教育中,常被称为“项目引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的时候,就感受到项目化的内容。
机电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训练是电工基础、电子基础和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项目化内容。以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其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项目化的基础实验内容,让学生了解机电控制线路的技术标准,熟悉机电控制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初步了解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掌握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会处理简单的线路故障[2]。主要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的理解,加强基本原理的应用。
3、机电类专业基础实训的过程分析
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践比较丰富的莫过于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其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原理的讲解,基本器件的认识,第二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安装和调试控制线路,第三是项目文件的评定。
对于第一部分,一般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视频、PPT,还有现代的MOCOO、5分钟课程资源等等。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动画或者实物样品,认识基本的元器件,了解其基本参数和使用规范。
第二部分是技能训练,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老师给定一个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比如说: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站控制的实现,学生可以按照已经给定的金典电路图进行安装于接线,或者自己设计的出非金典的控制线图,进行安装接线,从而实现其功能,老师在此过程中,担负着指导和引导的功能,最终对结果进行评价。现在比较推广的是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先自学,然后完成任务。
第三部分是项目文件的处理。一个有效的课堂,往往需要进行最终的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4、专业基础训练的“双循环”模式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完全可以将课程设计成一个逐步提升的项目串,学生只有完成简单的任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任务。对照项目设计的内容,设计和使用了两个实训室,安装有固定软件的电脑设计实训室和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室,充分利用世界大学生的空间课程资源,学生采取在电脑设计实训室进行理论自学、电路设计和仿真等工作,教师承担指导和引导等工作,待这个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进入实物实训室,进行线路的安装和调试,再回到电脑实训室进行项目文件的书写和评价,从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的循环和一个实训室的循环,并准备进入第二个循环过程。
机电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训练,采用“双循环”的实践模式,在自行设计的一体化教室进行,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企业的工程项目引进实验教学,解决了学生工程意识缺乏的局面,提前让学生体验继电器控制设计的全过程,缩短了企业和学校的差距,提前让学生接触企业的东西,为企业的准员工提供了一个培训过程。
参考文献:
[1] 苏俭,周志萍 电气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年8月(25)1000-1001;
[2] 赵春锋等 基于PLC的电工实习教学装置的研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1月(32)136-140;
[3]盛南岭 自主设计注重时间强调特色再现生产[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年8月(29)171-174
[4] 贾宁,吴雨倩 论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7) 16-20
[5] 于冰,张海珍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设置模式探析[J] 中国人才2013(3) 104-105
作者简介:刘炳良(1966 ~),男,湖南省邵东县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现任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优化设计及教育教学研究。
本文是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专业星级管理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3BZY009)的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