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教育普及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4-11-14 00:41李春
科技资讯 2014年5期

李春

摘 要:本文从金融环境和金融消费的变化入手,分析了现代社会金融消费增长与大众金融知识匮乏的矛盾,通过对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的不到位对金融消费扩张制约的问题提出,阐述了金融知识教育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普及金融知识教育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知识 教育普及 金融消费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02-02

随着金融消费面的扩大,消费群体的认知对经济金融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着金融业态和金融结构。高端与低端的金融消费群体作为经济结构塔基构成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和金融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让他们从容、自信地为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进行各种金融消费,从而推动金融活动和金融业务开展,成为我们当下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现代金融业巨变产生的金融消费环境的转变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大众的经济金融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大众生活里,金融几乎成了财富的代名词,人们在利用金融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推动着金融业的巨变,同时也产生了金融消费观念环境的转变。

变化一:传统商业物理网点的环境、设施和人员素质发生了转变。在人们对传统银行存款业务的守护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服务品质向更高更有效率方面转变,如人们要求网点布局合理(离家的距离)、服务大厅的设施先进(包括等候的座椅、咨询台、面积大小、宽敞程度等)、员工的服务态度亲和、服务质量提高(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知识面的宽窄、为客户解忧能力等)。

变化二:单一的金融产品消费到多元金融产品消费的转变。金融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带动了金融体系的扩大与完善,因此也使人们由曾经专注的银行储蓄存款向多个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转移,于是涌现出90年代中期的炒股大军,后期的购买保险热潮,进入2000年后,绝大多数有条件的人开始贷款买房(或是自用或是投资)、买车,这期间投资于银行各种理财产品的也不乏其人。

变化三:传统的服务技能提高向更人性化的现代服务技术应用改进。近年来的电子网络服务技术应用到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商业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开通方便了人们随时处理相关的银行业务;证券的网上交易解决了忙碌的职场人士的股市捞金;保险的网上缴费消除了人们对按时上交保费疏忽的担忧,等等。

2 金融消费暴露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问题

金融消费环境改变带给百姓的是生活便利和金融消费的多元化。然而一些现象的出现却在挑战着人们的金融消费冲动,曾经的存款怎么结果是负利率?为什么股市投资不仅不能获利反而出现本金的大幅度缩水?银行的理财产品怎么本钱都难保?投资的房地产前景看好还是看淡?人们在质疑、迷惘、困惑、徘徊中盲目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结果常常因大众金融知识的匮乏而止步于对金融消费选择,对金融消费以至于金融和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客观地看,金融知识的匮乏关键在于金融知识教育普及不够,探究原因如下。

(1)大众对教育目标的狭隘理解制约了金融知识的普及。这点应归结为教育体制的问题。因为公众理解的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升学率,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围绕这一目标,凡是与这一目标有关的课程就大上特上,甚至社会办教育也是迎合市场的需求,现在的城镇中学生中有30%以上的学生除文化课以外都专门学习了艺术类、体育类的特长,为升学准备充足的条件,而金融的学习是无人问津的。

(2)学历教育阶段的重文凭轻能力注入了金融专业教育的水分。这是收入分配导向导致的金融人才培养的悲哀。目前在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大中专学生中的大多数选择专业的意愿是被绑架的,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是可想而知的,最终不仅缺乏反哺社会的能力,甚至在高门槛的金融机构之外难以自食其力。

(3)身处职场的人们经济行为的贯性忽略了金融知识的学习。忙碌的工作及稳定的收入,使很多职场中的人们早已习惯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不愿意考虑也没有闲暇的时间考虑家庭生活触及不到的金融问题,只有在直面这些问题时临时抱佛脚,由此产生的金融行为大多带有盲目性。

(4)金融机构的低层次营销活动让公众产生现场金融知识了解的抵触情绪。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金融机构的迅速膨胀,市场的竞争压力只增不减,各类金融机构在高端人才供给与金融市场规模扩大的矛盾中挣扎,低成本、低质量的销售方式污染了整个市场环境,公众的反感情绪互相传染,以至产生了对金融机构的正面的金融知识及业务宣传的不屑。

上述问题包括宏观和微观的方方面面,有国家社会的问题,有金融机构和个人的问题。我们认为问题的核心是金融意识的缺乏,解决问题的先导是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从普及教育到意识转变不能不说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从现在起真抓实干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 改进金融知识普教育的对策

公众是构建经济结构的良好社会基础,也是健康的金融体系运行的社会基础,国家作为运转的大机器要依赖公众的配合和支持,从金融角度看,国家宏观调控机构出台的调控政策传导时滞长短,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金融素质;直接与百姓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开展如何,也取决于百姓的认知程度。作为市场的主体,公众的金融素养的高低,能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做出高质量的反馈,也能对各大金融机构产生强有力的约束。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需要大众配合,只有大众的金融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发挥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但对于相对比较专业的金融知识,期待公众自发的了解掌握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公众金融意识与金融知识的植入必须依赖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如何让普及工作行之有效,可供参考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分层次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第一,通过高层次制度安排金融知识教育普及模式——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制度性安排。让金融基础知识入课本,进课堂。从小学适当的阶段设置金融基本常识的课程,实现基础教育阶段金融知识的渗透普及,从小确立国人的初级金融意识,为将来的金融能力开发打基础。但在课程的安排运作中要注意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如内容的选择及设计模式、教师的能力及影响力等。可以借鉴已经成熟运作的法律常识进入课堂的模式,提供金融素质提高从娃娃抓起的公共平台。endprint

第二,通过中间层次延伸金融知识宣传的链条。各大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和经营特点有所不同,但是公众大多是模糊不清的,为了使公众清晰划分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产品内容,管理部门也应该以制度化的形式强制金融机构在所辖区域内进行全覆盖式的、简单明了的、直观新颖的金融知识宣传,各金融机构在不同时空的宣传能形成一个永不断裂的链条,满足了公众对细化了的金融知识了解的需求。

第三,通过基层环节搭建全员参与金融知识学习的桥梁。金融知识普及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首先,街道组织与金融高校联手是调动社会力量的便捷方式之一。双方的互动一方面需要高校的学生志愿者大军利用寒暑期进行公益式的金融知识讲解;另一方面是基层组织有计划的聘请金融专业人士深入社区对失业者、退休人员等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其次,尽可能发挥金融院校学生在金融知识普及中的基本作用,学校可以将其进社区、下农村、入工厂宣传金融知识作为对其的社会实践考核的内容之一,保证金融人才资源的利用。

3.2 树立金融机构自身形象

金融机构是金融知识的传播主体,它们是通过业务的办理将金融的理念传递给公众的。公众事先对金融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更好地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满足自身的经济目标,这种联动效应取决于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中不仅要通过员工的态度、言行获取公众的信任,还要以高超的技能和全面的专业知识赢得客户信任,更要在遵循与客户双赢的原则处理业务中深得客户的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业务的延伸,有了业务的延伸就有了对金融知识的渴求,有了渴求就有了传播路径的畅通。

3.3 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

借助媒体的专栏节目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使专业化的枯燥的金融知识以娱乐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应该是受众群较多的媒体,曾经的多家电视台创办的证券栏目吸引了无数的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当下的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所以可视性的节目可以以轻松的演绎和编播普及金融知识,如中央电视台的普法栏目剧就是可借鉴的形式之一;还可以通过聘请明星、名人参与金融知识竞赛的方式增加收视率,达到最大化的扩大金融知识的传播;对于不同时期出现的国内外经济金融事件,如98风暴、次贷危机、欧债危机、银行钱荒、地方债问题,因为出现频率高,主流媒体应抓住公众的好奇心里,以专题形式通俗的阐述分析事件本身及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让老百姓深得其意,久而久之会提高公众对金融的关注度。

金融是经济的分支,公众的经济生活与金融密不可分,没有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应用,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就成为一句空话。系统建立完善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工程是将我国建成金融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做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良谋.基于央行视角的我国全民金融普及教育探讨[J].贵州农村金融,2011(1):4-7.

[2] 许柯.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26):74-75.

[3] 任鹏飞,张海应.基层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现状调查与思考[J].西部金融,2011(9):63-64.

[4] 朱锋,朱晟宇.推进我国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09(7):84-85.

[5] 薛建波.英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重点及其启示[J].济南金融,2007(3):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