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从反思自身教学经验起步

2014-11-14 10:27戴建锋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思考题经验家长

戴建锋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已成为许多学校校本研修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虽说我们在校本研修中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理论、举办了多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研讨,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活动“涛声依旧”。究其原因,细细品味一下可能有二:一是在教师看来自己的教学压力、教学态度和教学业绩均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无须再用所谓“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思想来提高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教师对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拥有较强的自信和依赖,谁也不肯轻易放弃或改造自己的经验而“另辟新径”,因为那样做就等于冒险。事实上,我们教师中许多看似“经典有效”的教学行为,并没有对学生“有效地学”或“高效地学”起到很好的支撑,有的甚至还起了反作用。可见,反思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是有效改进教学行为的前提和保证。下面,从我认为很有效的教学经验中选取其中的三个稍作阐述,以抛砖引玉。

第一,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还是基于教材现有的起点?

经验之一: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不要以为他们有点老本,会做点题,就让他们神气活现,作为教师我们一开始不管他们有多懂,都必须严格按教材来教,这样才能收住他们的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能尽快适应。

经验剖析:面对实际水平已走到教材前面的一年级新生,我们一般都是熟视无睹,依旧视作一无所知的白纸,让几乎都能计算20以内加减法的回过头重新学习1~9的写法、1~9的分合、10以内的加减法……而且此时的学习,更多地以训“坐”(教师反复提醒要坐端正,不许乱动)和训“听”(听老师讲,没得到老师许可,不管听得懂听不懂都不能发言)为主,由于限制了学生的“动”和“说”,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在欣赏教师的“表演”,自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减退,使原本活泼可爱、乐于交流的学生,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教学和训练变成了循规蹈矩、沉默寡言的“小大人”,这种以扼杀学生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教学,不管学生在考卷上分数有多高,恐怕也不能称之为有效。

反思改进: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数学学习,我们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和开展教学工作。首先,在教学每一个知识点前,我们教师要认真做好前测和分析,对于有多少学生已熟练掌握,多少学生已基本掌握,多少学生还没掌握,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大多数学生掌握得好、少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好的内容,课上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新颖的练习让掌握得好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巩固;对于少部分掌握得不好的学生,我们教师可将他们组织起来集中进行重点指导。又如,对于学生普遍掌握得好的知识点,教师可采用组织学生多层次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大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或解法,使学生在多层次的表达和倾听中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学习他人,开阔视野;辨析比较,发展思维。这样,教师不仅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积极有效。从而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更确切地说,有效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无视学生的基础、将学生拽回到课本的教学,而应是切合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经验的课堂,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是有着明确分层要求、合理分层施教的课堂,是师生融洽共处、互启思维、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课堂。

第二,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基于当下的冒尖,还是基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经验之二: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每天布置学生完成两道思考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经验剖析:作为曾经的数学兴趣组辅导老师,我知道思考题的深浅和难度,就课本上出现的这类思考题,一个班级能独立解答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20%,至于奥赛类的思考题,就是班上顶尖的学生,也需经过专门的辅导才能解答。为此,我想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每天两道思考题是怎样完成的?独立完成,几乎不可能,请教家长,有时也不能解决,于是为了一道题“全家老少齐上阵”,出门去问邻居,打电话去问朋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解出的题还未必全对,即便第二天教师作详尽的讲解,学生也许能听懂,但过一段时间,这种“高深独特”的解题方法学生又可能想不起来了。笔者曾做过这样一次尝试,将曾重点辅导过的思考题,半年后再让他们做,其平均正确率也仅有34.5%。可见,将全班学生引上这条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首先,对于那些学习责任心强的学生,每当解答这类题时,他们都会非常焦虑和自责:“我为什么这么笨?我为什么做不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受到一次次打击。其次,对于那些学习责任心不强的学生,他们会认为:“这么难的题目,我怎么做得出,大人不帮忙谁帮忙!”这样原本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就变成了给家长的家庭作业,从而进一步滋长了他们的抵触心理和依赖心理。真不知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的每天两道思考题,最终的受益者能有几个?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文中所说的“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大多数目前的体制是引向失败的,它们的规划并不是把每一个人引向失败,但是它们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失败,在某些情况下高达50%以上。”可见,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反思改进:干脆停止布置每天两道思考题,如果不停也要降低难度,同时参与者也仅限于在这方面有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少数几个学生。其实,与国外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在解题能力方面,不仅不存在劣势,反而有较大的优势,我国学生缺乏的是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既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记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一天的新发现、新收获和存在的新问题,也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相比以解题为主的作业而言,这种作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虽说这种作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长此以往,它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等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永恒的。endprint

第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靠家长的焦虑来维系,还是靠教师的教学智慧来获得?

经验之三: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好,家长们一个个都以为自己的孩子学得不错,因此对自己孩子的管理时有放松。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在每次家长会前,都会完成一份难度较大的检测题,让学生得分尽可能地往下降一降,这样就便于我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使家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来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上不下”。

经验剖析:目前,将学校的教育责任下放到家庭的现象较为普遍,我曾记得有一位老师在家长会上讲过这样一句话:“我班上有55个孩子,荒废了一个(实际上我们不可能这样做),还有54个,现在你们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试想想你们是否荒废得起。”的确,作为一个家庭来说,教育孩子已成为工作之外的头等大事。但由于每个家庭组成成员及其工作负担、压力的差异,许多家庭确实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因而,我们教师那种学生学习不好,动不动找家长,甚至责怪家长的做法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收不到应有效果的。你把怨气撒在家长身上,家长再把怨气撒在学生身上,最弱小的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学生成了最终的出气筒。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家校关系、亲子关系的对立和紧张,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我们教师当初的美好愿景就会收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反思改进:首先,我们要端正认识:搞好学生的学习是家长在帮我们教师的忙,而不是我们教师在帮家长的忙。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不能用直白的方法影响家长、教育学生。其次,我们要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不理想的原因,让学生自己负担起应有的学习责任,多给孩子正面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逐步成为自我管理的小主人。第三,我们要与家长建立平等、融洽的对话机制,对于他们如何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负起应有的指导责任。尤其是对于那些“忽视型”“期望过高型”“简单粗暴型”的家庭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最后,要学会正确用好家长会这个平台,在家长会上要让家长更多地听到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要让家长多谈谈教育子女的成功和困惑,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让他们能真切感受到每一次家长会的收获,调动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从而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来确保学生有效学习。另外,我们教师一定要慎用考试这种方式,因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具体学业成绩”,“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语)

实际上,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反思和改进的地方远不止上述三例,还有许许多多,例如,“限时口算”“课堂容量”“课外阅读”“教学方式”“评价体制”,等等。同样,在实施有效教学的今天不仅是数学教师,其他各科教师也均有值得自己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并且这种反思和改进将会贯穿我们的整个教育生涯,这是因为有效教学既是一个理念,又是一个目标,而且是一个追求无止境的目标。“有效教学的研究将会带动乃至冲击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钟启泉语)为此,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做起,一点一滴,长期坚持,这样,我们就一定能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结缘、共生、共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考题经验家长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犯错误找家长
相关经验
六个连续的数
减法变成加法算
别让“风”迷住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