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阅读“对话场”,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2014-11-14 10:19吴春霞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吴春霞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也不是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平等互助的原则,通过言谈交流和倾听感悟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一种方式。笔者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加强对话引导,使语文课堂成为和谐、快乐的“对话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建构话题,引领对话文本

“对话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新理念、新方式,体现在师生、生生两两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它能培养学生的悟性,展示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而要达到此目的,首先要解决“对话教学”中的第一要素:话题。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们多次去粗取精、精挑细选的,有些课文甚至是千锤百炼的“范本”。从这些精品文本中找出思维含量高的有价值的话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文本,以文本为载体,灵活多样地建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我们可以从课文题目引出话题。如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出示课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话题:大自然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样的?从大自然的文字中能读出什么?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走进文本,自主研读、解惑,真正实现了变“让我读”为“我要读”。我们也可以从课文结果引出话题。如教学《第八次》时,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结果处提出话题:是什么原因让布鲁斯王子进行第八次战斗?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出话题、从课文的留白引出话题……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对话更有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精心预设和建构高质量的阅读话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拓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空间,真正理解文本内涵,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

二、营造氛围,培养对话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就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自由、宽松、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方能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亲和感,方能促进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才能让课堂洋溢着欢声笑语。

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到一所小学去上课,教的是二年级的《英雄爆破手》。在弄清“爆破”的意思之后,他在“爆破”的后面加了个“手”,让大家想想“爆破手”是什么意思。连问了三个学生,都说“就是把手爆破了”。这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爆破后面加了‘手,就变成人了,这课指的是陶绍文。”听课老师都为之发出“啧啧”的赞叹。于老师走到他跟前,问清他的名字后,竖起大拇指说:“徐州,好样的!”然后走到讲台前,又一次竖起大拇指说:“徐州比一休还聪明。一休遇到问题,还得闭上眼睛想半天,而徐州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

得到表扬,徐州的两道眉毛顿时扬了起来,整节课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课后,于老师才得知,他竟是该班学习很差的学生。徐州之所以在于老师的课上和平时判若两人,就是因为得到了于老师真诚有力的表扬。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对话是一种心理的交流。只有在平等、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敢于表达;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及时作出评价,学生才乐于表达。营造宽松的对话环境,不但能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汲取文本知识,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表现欲和对话欲,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热情高涨。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流光溢彩。

三、创设情境,形成对话共鸣

学生与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距离。情境就是沟通两者的桥梁。“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堂中创设愉悦、逼真的对话情境,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促进学生能动地活动其间,情境与心灵产生阅读共鸣,因而学生的心头涌动万语千言,为学习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写景文章。学生从未见过榕树,更无法想象出大榕树究竟有多“大”。因此,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课伊始,我就用多媒体展示枝繁叶茂的榕树给学生看。学生无不啧啧赞叹榕树之大、之美,对榕树之大获得了直观的认识。接着,我在学生的惊叹中追问:“这是一株多大的榕树?”学生们搜肠刮肚,只会用几个单调的词语,如“很大”“非常大”“巨大”“高大”等描述出榕树的“大”,词汇贫乏,很快就“词穷无语”了。还有的学生悄悄地翻起了课本,“借鉴”了文本中巴金的词句。于是,我顺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咬文嚼字”,于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创设了积极的对话情境。文本、影像互相补充,文本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落差逐渐缩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真正沉醉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与生动情境所带来的双重享受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充满了生机。

四、尊重表达,焕发对话活力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的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阅读教学中的独立思考主要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面对相同的文本,感悟、理解也必然不同。学生之间的阅读差异本身就是对话的宝贵资源。例如:

特级教师李海达在《鸟的天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大榕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然后“换位整合”,彼此欣赏。教师激励与包容的态度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不仅走进了文本,还超越文本,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对话。

生1: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丫,枝叶是那样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像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上来吧!

生2(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的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生3(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可爱的身影,大家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生4(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小鸟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是“鸟的天堂”。

这一教学环节中,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交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逼真的神态、活泼可爱的动作表演,使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有独有齐,有分有合,有一般的描述,还有诗意的抒发,以及最后独特体验的个性化表达,使学生身临其境,觉得自己就是那值得赞美的大榕树和鸟,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抹上了一层亮丽的色彩。

因此,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富有创意的表达,而不是让学生“人云亦云”,被动接受。教师应从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等角度出发,及时进行调整,要让学生的对话活力永远保持。

阅读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愉悦而难忘的人生历程。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并生成高质量的对话话题,并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发现、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打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