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教育机制改革的若干动议

2014-11-14 21:46李永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动议中国机制

[摘 要] 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科技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搞好教育工作,不仅事关国家的兴衰,也事关国家的得失。由于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机制的影响较深,我国的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教育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好小学生优秀的考核标准,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与共享,初高中外语教学的改革,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大学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大学教师所撰论文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构的权威性以及博士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教育;机制;改革;动议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机制的影响较深,因此从小学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有着重大阻碍,因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育和受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制改革从底层到高层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以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提供些许思考。本人认为,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教育机制改革问题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关于小学生优秀考核标准问题。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小学生作为一个特珠群体,有着比一般人更重要的心理认知。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仅可以为我们未来的事业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也为社会、家庭和学校解决很多实际存在的问题。在谈到小学生优秀的考核标准问题方面,我国现有的“三好”标准似不全面。因为,只强调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的标准,而忽视对小学生其他方面的考核,显然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三好”是一个综合标准,不能分项进行考核,这也是目前小学生教育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鉴于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对于我国目前小学生的优秀考核标准可由現在的三项扩展到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与此同时,将期末一次性综合考核分为平时单项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方面得到更多的评价体系的评估,从而为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考核标准。

二、关于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与共享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其主要表现是对中小学生实行岐视教育,将优质师资集中于重点中小学,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在从受教育时起,就没有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具体例证就是有些地方从小学开始就分“快慢班”,即分好生与差生班,从而使我们的孩子从上学的那天起,就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待遇。另外,就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在某些地方,越是重点中学聚集的优质教师越多,越是普通中学聚集的优质教师越少,从而形成可怕的教师资源的“马太效应”。这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大众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利高级人才的培养。因此,本人建议对中小学生应当取消“快慢班”教育模式,取消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名头,实现教师资源尤其是名师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使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中小学生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成长的社会培养目标。

三、关于初高中外语教学的改革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由于本人深受“哑巴”教育的毒害,因此对这一问题感受颇深。本人认为,外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应当象中国人学习汉语一样,不应当将其作为一门课程,而应当将其作为一门语言来对待。作为初高中生外语教学,除了要熟悉一般单词、语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科学的办法就是实行外语教学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学会唱外文歌曲的基础上学会外文单词及词组。对于外语考试,应当着重考核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来说其他能力也不会太差。因此,为了鼓励初高中学生早点掌握外语技能,应当实行初高中学生外语水平考试,对于掌握外语水平较高较早的同学,可以允许早点过关,以便将学习外语的时间用到对外国的历史、文学、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学习上,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中学生将外语本身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的历史。当然,在外语高考问题上,也应当实行彻底的改革,对于在高中水平外语考试中达到相当水平者,可以实行高考外语免考。即使实行外语统考,也应当适当降低其分值。从现有的一门外语150分降到60分即可。而且这60分主要应考核其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内容皆可放到对外国历史、外国文学、外国经济、外国法律的考核之上。这样,不仅可以摆脱单纯为了学习外语而学习外语的观念,也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各种外语人才,从而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四、关于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涉及政治课的老师如何教的问题,还涉及到班主任老师如何给学生以正确引导的问题。总的来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本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的学生首先必须把握好其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历史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通过学习经济、地理可以增强国情意识,通过学习时事政治可以增强对国内国际动态的认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将其他课程的学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础,同时也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尤其是当前,随着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学习,我们更应当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理应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政治基础。与此同时,和谐社会的理论也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谐是世界的本质,和谐是世界遥归宿。和谐,惟有和谐,才是中国与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务之急是要搞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教育并且对此要一以贯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五、关于大学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由于本人是大学教师,因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感受特深。本人认为,为了更好地弘扬大学校园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其与大学的教育功能相适应,本人提倡作为大学的领导管理者不仅应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专家,更应当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家。具体来说,就是作为大学校长、书记等管理者,在学生的入校、毕业环节上,能否帮入校的新生提一下行李,能否将每届毕业的最后一个学生送上步入社会的列车。在对待青年教师问题上,是否对每年到本校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开一次慰问会或者恳谈会,关心一下他们的亲属、小孩、生活、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对于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尤其是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教职工和学生,该校的领导是否知道他们的姓名、家庭、工作、学习等情况。对于本校的最高学位培养人员(主要指的是博士生),是否学校的领导都知道他们的姓名、身份、学习和工作情况。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在当下的高校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人文关怀问题。但是有几所学校的领导能够做到或者正在思考如何做到这些?因此,本人建议,对于大学校园,不仅应当有一流的博学大师,有一流的青年才俊,更应当有一流的具有人文关怀大学领导。这是办好每一所大学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去落实。

六、关于大学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由于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也颇有感受。在我国,虽然对于如何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是,本人认为,由于受传统大学单一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对于如何培养集多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仍存在一定的盲区。尤其是在高端人才的培养方面,形成越是高端人才知识面越窄的不良状况,从而形成“博士生不如研究生,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不良现象。这是因为,在我国,由于受专业的影响,很多博士生研究的问题只限于本专业的某一个方面很小的领域,从而对其研究的领域比较熟悉之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因此,本人建议,对于大学里培养的高端人才应当要求其掌握三个专业以上的知识。例如,对于学习法律的人才来讲,不仅要求其熟悉历史、文学知识,还应当要求其掌握有关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方能成为一流的人才,从而克服“博士不博”的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七、关于大学教师所撰论文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构的权威性问题。目前,在我国,对于大学教师所撰论文的评价方面,由于受多元化评价体系和非权威性机构左右评价标准的影响,对于很多具有社会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文往往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严重地影响其论文所具有的应有质量。例如,在我国,目前对于中文核心期刊的认定,既有北大版的,也有南大版的,更有北图版和中国社科版的。由于每个评价机构的评价系数和评价标准不同,同样的刊物可能在此视为核心期刊,而在另一个地方则不视为核心期刊,从而导致各个高校甚至是各个高校的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标准严重不统一。鉴于以上这些不当之处,本人认为,对于中文核心期刊的认定应当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评定,以形成对全国高校均适用的国家标准,防止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从而严重影响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此为本人设想之一。另外,本人认为,为了防止某些机构和个别刊物借中文核心期刊从中谋利,从而做到国家统一发行的刊物在学术上一律平等的精神,教育部应当专门下文禁止对各种学术刊物进行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划分,并取消现有的刊物等级(如国家级、省部级、一般级)划分制度,对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发表于各种刊物的论文应当一视同仁,只要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且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创新,都应当予以学术上的肯定,一并予以学术奖励。

八、关于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由于这一问题在前面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在此本人只谈一些有关培养程序方面的改革问题。首先,在博士生培养数量上应当有一定的压缩,因为博士学位是我国最高学位,对于这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把入门关,对于没有培养前途或者纯属为混学位来报考的,应当取消其考试资格,从而保证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其次就是在培养环节上,要坚持严格打表,对于在培养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培养质量的学生,要劝其退学,从而保证严格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再次,对于博士生论文评阅和答辩实行非本校本专业导师参与评阅和答辩制。即对于本校本专业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评阅一律由外校本专业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制度,对于博士生答辩严格实行一律由外校同专业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本校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一律不准參与答辩。只有这样,才能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将真正合格的人才输送到国家需要的部门和机构,从而将不合格的人才驱除出学术领域,从而真正实现博士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化和高质量化。

作者简介:李永升(1964—),男,安徽怀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事中国刑法学、犯罪学等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动议中国机制
让干部动议不再“神秘”——扶风尝试特殊岗位干部动议先“放风”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