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审美价值是新闻传播的重要价值,从事新闻事业的专门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在本科和研究生新闻专业业已饱和的环境中,高职新闻专业单凭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显然站不住脚,其中,审美教育的重任不容小觑。本文试图探讨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 高职;新闻采编专业;人才培养;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内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世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的能力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培养自然是以人为本,在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的时代,大部分人的整个青春期都在学校里度过,尽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管齐下,可学校教育整个青春期所占的比重更大。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倡审美教育,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时,将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并谈。深受近代西方文化影响的蔡先生认为西方之所以进步是科学与美学的共同进步,科学的发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与美学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真正健康的发展。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中提到:只有审美趣味才能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在个别成员身上建立起和谐。
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被飞速发展的物质世界吸引,精神层面的提升需要更大的气力才能跟上步伐。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进入成人期这一敏感阶段,审美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拥有善良正直的品行。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高职新闻专业是培养未来从事新闻宣传,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为主要就业目标的专门型人才,主要职业岗位是:记者、编辑、撰稿、策划、企事业单位宣传专干等。也就是说,新闻专业的学生踏入社会后将成为媒体从业人员或者与媒体打交道的专门人才,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高职教育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别于本科教育的是,比起理论教学更侧重实践教学,然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较适合理工科专业,作为文科类别的新闻教育要在高职教育的标准下求得生存却很尴尬。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是新闻教育至关重要的基础,新闻注重生命价值的探究和人类文明的传播,因此,新闻传播的内在价值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审美价值的传播,是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的重要力量。一篇新闻作品如果仅有信息价值而缺少审美价值,其新闻价值必然大打折扣,它很难成为高水准的作品,当然更谈不上走进受众心灵,与受众形成共鸣。[1]因此,新闻传播的审美价值理应在培养新闻人才时就得到重视,让新闻专业的学生拥有审美能力,就應该让审美教育渗透到新闻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一、重视高职新闻专业的审美教育是培养新闻人才的基本保证
近代社会是一种精巧的钟表机械,其中由无数众多的但是都无生命的部分组成一种机械生活的整体。……永远束缚在整体中的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无味的嘈杂声音,人就无法发展他的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上去,而是变成他的职业和专门知识的一种标志。——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六封信》
席勒对于审美的认识虽然有唯心的成分,指望单纯依靠审美教育来扭转社会的弊病显然不可能,而对于舒缓社会压力,缓解浮躁之气,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的确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认识,培养人的美学精神出发,才有可能让人形成完整的人格。教育工作是教书育人,蔡元培先生曾有过一个很好的解释:“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了尽可能与本科院校区别开来,将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口号,在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为了突出强调高职特色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就业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实践教学,轻理论重实践,轻基础课重专业课,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眼里原本就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和文化课,越发受到忽视。然而,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暴露出诸多问题,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新闻传播事业对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因此,加强高职新闻专业审美教育是当务之急。
迈入新世纪的中国社会物质水平飞速发展的同时,急功近利思想甚嚣尘上,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呼声高涨,恨不得任何学习都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天学了明天就能上岗,而无法对动手能力起到直接作用的文化理论课程被许多人认为是没有用的课程。究竟何为“有用”?笔者以为以“有用无用”作为衡量学习目的的命题本身就有问题。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摄像技术、后期剪辑制作等实操性强的课程中,还有部分同学在学校期间鲜少上课,而是去媒体实习,借口“实践出真知”。实际上,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这类专业课程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是很难掌握的,而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同样很难拍摄和剪辑出像样的新闻作品。不重视上课只依靠实践来学习专业技能不是长久之计,短期内技术上可以很快上手,但长远来看,知识底子薄弱的高职学生注定后劲不足,文化知识的匮乏和思维的狭隘难以长久在媒体行业立足。另言之,以一个较长的人生维度来看,就业只不过是大学教育短期目标,既不是唯一目的,也非远期目标,而促成大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且拥有全面发展完美人格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
尽管大部分学生是通过高考文科考试进入到新闻专业来学习,但刚刚经过高考的孩子对学习传统的文化课和理论课难免有一种排斥感。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高中教育,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将文化理论课程归于死记硬背的行列。大学的文学艺术类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脱离了应试教育的背景,因此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要让学生懂得通过文学艺术来陶冶性情,开阔视野,抒发情感,才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些课程的知识不是作为枯燥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懂得欣赏和体会这些知识,启发学生对美的认知,感受美的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事实上,审美教育远远不止文学艺术类欣赏课,其涉及范围十分广,哲学、美学、心理学、旅游地理、社会学等公共课程和中外新闻史、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理论课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文色彩,包含深刻中外传统文化的底蕴,凝结了千百年来的人类智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将这些课程提升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对新闻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新聞专业课程教学应从审美教育角度出发
新闻传播的是精神产品,是做“人”的新闻,也是做给“人”看的,因此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的传播者才能为将来的社会带来审美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就应该将审美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学生一只脚已经迈入社会的阶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我们新闻学界、新闻业界长期以来忽视新闻的审美价值,即更多地重视事实的物质功利价值,忽视事实及其传播中的人的精神价值,忽视新闻对人的普遍意义的探究和对人的不断超越自我、弘扬生命价值的传播,忽视新闻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得本应是对的自由发展、精神进化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传播变得目光短浅、实用主义盛行……[2]面对中国新闻环境的乱象丛生,再加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理应肩负起改变媒体环境,谋求创新改革的历史重任,回归新闻报道追求真善美的初衷。从前几年的“三贴近”到近两年的“走转改”,再到中央电视台策划的大型活动“最美”系列,都是中国新闻媒体找寻到的与土地、与人民最亲近的途径,是对社会环境的净化,说到底,充分体现了新闻传播的终极价值——对人本精神的不断追寻,正是新闻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作为培养未来新闻人的高等院校,新闻教学丝毫不能懈怠,新闻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案例及时更新,将业界最新的变化带进课堂,紧紧跟上中国新闻界追寻审美价值的步伐。对新闻审美价值认知的前提是新闻从业人员本身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心正、身正才能言正,新闻人是社会正义良知和精神文化的传播者,让审美观念深深扎根到每一个学生心中,成为这些未来的新闻人才思想的一部分。
实际上,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与审美能力就应该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案例分析也可以从审美角度展开,通过在不同媒体上欣赏各类优秀的新闻作品让学生感受和认识新闻传播的魅力,来提升新闻的审美情趣。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我们常常讨论开设什么课程,这固然重要,而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显然更重要。另外,新闻敏感的培养、新闻价值的判断、采访体验、写作主题等相关知识要点都与学生的审美能力休戚相关。
三、实践活动是践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方式
传媒行业是一个看上去充满诱惑的行业,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在媒体的渲染下只关注到了新闻从业者名利光鲜的表面,根本不懂得背后的艰辛。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比本科院校提早一年进入社会,年纪小,学历资历尚浅,因此高职新闻专业的教师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清行业现状,了解社会现实。高职教育只有三年人才培养时间,除去实习期,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因此,刚毕业的高职学生比本科生年龄普遍偏小,更需要老师在学校积极引导,帮助其在情感和心智上尽快成熟起来。
笔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来看,这十来年,很多孩子们是被隔代抚养长大,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代对孩子过于宠溺,即使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由于处于青春叛逆期也往往与忙于工作的大人们关系较为疏离。孩子们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容易养成骄纵,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大学期间正是年轻人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全面情感体验达到爆发的阶段,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也是学生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开端,加之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对于高职新闻教育而言,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意识极为重要。
以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为例,从选题策划到收集素材再到采访写作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首先,大家分工合作,模拟现实工作环境,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的认同和理解,促进小组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能暴露出意见不统一,分工不明确,组员间缺乏信任,采访进展不顺利等诸多问题,在考察学生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更考验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这种拟态环境下的实践活动正是未来实际工作的缩影,教师及时介入实训过程,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境,协调成员间的关系,是践行审美教育,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的最好契机,同时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孙德宏.新闻审美传播中的价值问题.[J].《新闻三昧》2008年第6期.
[2]孙德宏.新闻审美传播中的价值问题.[J].《新闻三昧》2008年第6期.
作者简介:周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