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4-11-13 22:26焦婧煜
考试周刊 2014年7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教材

焦婧煜

1.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兴趣越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利用课本插图等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尊重学生实际水平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关注学生想法,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现实的状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果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按照教师“教”的思路主导,还应根据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外阅读博采众长,增加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加固和补充,然而,没有积累,课堂语文学习好比“空中楼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识多了,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懂得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教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让学生采众家之长,并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厚积”,又可以增强语言积累的功效。学习《春》,让学生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词,如“不知细叶水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乱花溅入迷人眼”等;学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学生对我国的历史遗产兴趣很浓,于是介绍他们自主查找相关古代建筑。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查找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语文知识积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外阅读有着课堂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虽说是课外阅读,但绝非让学生随意、盲目地阅读,它也需要必要的辅导。教师每周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一些优秀的诗词散文,一起欣赏与评析,适当地背诵一些好作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运用多媒体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学设计的指导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实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等,均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它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信息时代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包括: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以及由“学”为中心而发生变化的整个教学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无不成为新的教育理论的代表。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从教育模式上,而且从教育的各个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变了传统观念对教育技术的曲解。它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有利契机,并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制高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使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效用而不成为限制或累赘。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5.开发课程资源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这个基础

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务必要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具有很强科学性的教学载体,不要轻易否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加强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正确把握,熟谙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力争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教材的创新是为学生服务。

6.对学生的评价要抓住契机然后“出彩”

评价并不是事无巨细一盘端,而是要从学生纵横驰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思想见解、千姿百态的回答中寻找契机,抓住“引子”进行点评,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往往会是课堂的“出彩”之处。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这一角色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激励作用,通过及时评价,引导学生使用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我曾经上过一节作文指导课,是指导学生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的。在我提供材料并且讲完学生应该掌握的议论方法之后,要求学生当堂练习然后交流。大多数学生都针对材料谈到了“责任”、“从小事做起”等观点并且进行了论说,我也分别对语言运用、侧重点、详略等细小方面进行了点评指导,课堂一直按照备课计划有序平稳地进行着,这时有一位同学起来交流时,却是从“通过比较可以获得新局面”这个角度进行议论的,令人耳目一新。我迅速抓住这一点,以这位同学的文章片断为例,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这一全新的角度,从而使讲授议论观点的确立需要抓住“切入点”这一知识变得水到渠成,并且在课堂上掀起一个小高潮,创造出精彩的一幕。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