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涛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有效地运用陌生化教学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到理想的审美教学情境中,唤醒潜藏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陌生化 教学语言 文白 雅俗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规范的日常化语言,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出现语言审美疲劳现象,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以致在语文课堂上看小说、学习其他功课等。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尴尬现状呢?我认为应该改变传统规范性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陌生化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陌生化语言呢?
一、文白互变的课堂语言
“文言”与“白话”是相对而言的,理所当然“白话”与“文言”是相对而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登上了语言历史舞台,成了书写、交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而文言仅在小范围内被使用,相对白话我们对文言有些陌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审美惊奇。如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白话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展示南北朝时的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于多数五年级学生来说,《敕勒歌》无疑是陌生的,但是这首诗歌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混溶天成、质直朴素、意真韵淳。通过观察、分析诗歌意象,学生便能感知这首诗歌极尽描写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的豪情及作者对生活的赞美之情。古今相参,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照,文言文将学生带进老舍笔下美丽的草原,感知草原人民的热情,感知生活的美好,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文言表达的美妙。
如上文提到的那样,白话文的大量使用使文言文的使用范围大大减小,使它变得陌生,这种陌生就像距离产生的美感一样固然能引起审美惊奇,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陌生的文言文有时就像古董一样,要通过艰辛的考古考证才能还原它的真实面貌,所以在学习中,一些学生会因陌生引起的感知难度而疏远它。在学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那么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谈道:“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奇特化手法,就是他不直呼事物的名称,而是描绘事物,仿佛第一次见到这种事物一样;他对待每一事件都仿佛第一次发生的事件;而且他在描写事物时,不是使用一般用于这一事物各个部分的名称,而是借用描写其他事物相应部分使用的词。”如在讲解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用演示文稿出示了一则谜语:“大哥开花毛毛虫,二哥开花卖丝绒,三哥开花金牌样,四哥开花一串串。小姑娘,志气大,江南塞北都安家,湖水替她照镜子,春风帮她梳头发。”
这则谜语极具描述性,而且描述时没有使用一般用于柳树各个部位的名称,而是借用描写其他事物相应部分使用的词,给人一种陌生的审美意境,让学生的思想驰骋起来,想象柳树的翠绿、柔美,春风的和煦,这些想象出来的美正好与贺季真的《咏柳》所要传达的美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到,教师在这里使用极具张力的口头白话语言表情达意、串联古今,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白话文表达的妙处。
二、雅俗结合的课堂语言
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受语言省力性原则的支配而使用平凡、普通、一般的语言,因为这样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容易消化。可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使用中,这样的语言难免会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使课堂缺少新鲜感,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慢慢转移。然而高尚、美好的雅言则不同,因为它通常使用象征、夸张、黏合、漫画笔调般方法表达话语,因此雅言更具审美性,能给人一种陌生的听觉享受,从而引起人的注意。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言:“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使用雅言,刺激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于漪老师在执教《最后一次演讲》时的结语就极具感染力:“庄严的宣言,动员的口角,讨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檄文。它像一团炽热的火焰,从肺腑中喷射出来。它没有进行词语句上的修辞,但句句话像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的要害,使敌人招架不住,躲闪不及。”“三个部分贯穿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插敌人的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旗、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在这里美丽、高尚的课堂语言产生了一种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艺术节奏,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可以说,于漪老师用优美的语言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扉。
从古至今,怎样进行高效率的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懈探索的一个方面。笔者从陌生化教学语言出发,积极倡导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文白互变、雅俗结合的教学语言,给学生营造出异于日常课堂教学语言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