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伟浩 甄真
摘 要: 学习汉语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和前提,了解中国文化知识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快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领略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向初来中国的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北二外开设的“中国文化简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文章认为讲授中国文化课程时,要从教学用语、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多方面提高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留学生 中国文化 汉语 教学实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汉语热”。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长期处于支配地位,中国文化教学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针对留学生开设了各类中国文化课程,以全英文的形式授课。笔者以二外的“中国文化简史”课程为例,谈谈在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中国文化简史”课程简介
1.1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初步认识,并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留学生要学好汉语,就应该了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态。本课程从留学生视角出发,折射出中外文化的光芒。课程内容分门别类,侧重于历史人文,着重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态势,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并能够达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不同民族心理之间的沟通。
1.2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广泛,主要涉及中国历代帝王、文学宗教简史、婚俗文化简史、戏曲文化简史、少数民族文化简史、传统节日历史演变,等等。由于文化与人类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特定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与留学生本土文化对比,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3教学模式: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教师不可能在有限课时内讲授从古至今五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主要撷取中国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点”,通过“纵”、“横”两个方面,以专题介绍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及魅力。课堂形式方面,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和单向传授,而是根据课堂内容设定不同主题,采取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小组展示、角色扮演、中华才艺学习和展示等多种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于“中国文化简史”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的几点思考
“中国文化简史”课程属于本校重点教改项目,但开设时间较短,内容博杂繁复,还未形成完善系统化的授课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表达是否恰如其分,内容是否易接受,难易度是否适中,趣味性是否足够,是否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否提高,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在此抛砖引玉,期待同行指教。
2.1教学语言应简单明了,不易使用过难的句式和词汇。选修“中国文化简史”课程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韩国、朝鲜、日本、蒙古等亚洲国家,只有少部分意大利、法国学生,他们的总体英语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汉语水平高于英语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和句式,避免冷僻词汇。例如,笔者在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时,课本中出现了中国人喜欢饮雄黄酒realgar wine,留学生基本上不知道realgar这个词的意思。笔者放弃了这个词汇的使用,而在课件中辅以图片和汉语拼音的形式,讲解了与雄黄相关的白蛇传的传说。学生对传说很感兴趣,由此加深了对端午节习俗的记忆。又如关于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课本中用了Chinese horoscope,笔者直接用twelve animals和图片的形式加以讲解,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可见,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影像、其他常用词、相关传说等多种辅助手段代替生僻词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机械记忆中国文化的英语对应词汇。
2.2教学内容应精炼适当,避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源远流长,要在一学期十几个教学周三十几个小时内讲授全部中国文化,势必只能填鸭式灌输,没有安排各种课堂活动时间,导致师生身心俱疲。因此,在学期初,笔者征求了学生意见,选取了大多数留学生感兴趣的点,并围绕这些点设计了十几个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虽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但所选取的中国传统节日、婚俗文化、历代帝王、礼仪文化等专题都做到了充分展开,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跃,记忆深刻且兴趣浓厚,反应良好。
2.3课堂活动形式应丰富多样,注重引导他们思考中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笔者在教授中国文化的同时,通过组织各种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索不同国家文化的异同,探索文化共性,有针对性地与不同文化进行对比,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笔者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时,分别请西方同学和日本同学介绍了万圣节和盂兰盆节。这些节日都与鬼魂有关,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含义。日本的盂兰盆节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中元节,却与清明节一样有着祭祀祖先和亲人,祈求幸福的含义,在许多民俗活动方面中国有很多不同;西方的万圣节不祭拜祖先,人们扮成鬼怪的模样游行,充满欢乐,类似于狂欢节。这体现了各个国家什么样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性格呢?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而积极的讨论。又如在讲解婚俗文化的章节,笔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了中国农村和西方教堂两对新人的婚礼视频,然后大家就婚礼程序、服装、用语、参与人员等进行了对比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通过这些对比讨论,学生不仅感受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4文化教学可与汉语教学、中华才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笔者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注意与汉语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中的文化知识。例如,笔者在介绍春节时重点讲解了中国的汉字“福”和“余”,为什么“福”要倒贴,为什么年画上经常画金鱼却写着“年年有余”。通过了解这些汉字的意义,体会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笔者还在课上教学生简单的太极拳招式,剪双喜字,欣赏少数民族歌舞、品茶、猜灯谜、包饺子,等等。通过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华才艺活动,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结语
通过“中国文化简史”这门课程的学习,留学生初步领略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这门课程使留学生能够更快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接受和适应汉语文化,融入本地文化氛围之中。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对于来华留学生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3]柯玲.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李珠.姜丽萍怎样教外国人学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J].新华文摘,2006(17):16-20.
[6]李朝辉.非目的语环境中文化自然传播的方法[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105-112.
基金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4年校级留学生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